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道不盡的北京味兒

2024-03-07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崔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城與人的韻致與品性互相影響,共同滋養出屬於這一方水土的人文精神。光彩綺靡的紫禁城、縱貫南北的大運河涵養了北京城的氣韻,也涵養了北京城的人,京城的住家戶舉手投足間的做派與品性最能見出北京的「範兒」。那是先人們曾有過的生活狀態;是祖宗留下來的精致細膩、彬彬有禮與天子腳下人特有的自尊;是在玩兒中滋長出來的特有的氣質與神采……

京味兒作家崔岱遠,繼【京味兒】【京味兒食足】後,繼續探尋北京的城與人,推出系列作品第三部 【京範兒】 (增訂本),近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這部書從咂摸北京吃食的滋味兒延伸到北京城與人的風格氣質及生活方式,用地道的北京話講述了老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想寫出一個真北京,一個北京孩子心底的北京」

崔岱遠是個地道的北京人,他熟悉北京的吃食、舊時掌故,更因身在其中,感受著北京城的風俗變遷。他知道「京味兒」遠遠不只食物的味道,還有北京生活方方面面那種特有的調性,於是,他觀想著心底的北京,走訪了多位頗具京範兒的人物,懷著對京城刻骨的情感,寫出了【京範兒】。那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建築、北京人的五行八作、衣食住行、柴米油鹽,以及北京人在找樂呵中所蘊含的真性情無不讓他魂牽夢縈,字裏行間隨處可見那份獨屬於北京人的自得。

萬寧橋,中軸線上第一橋(作者供圖)

崔岱遠筆下的北京城有青磚灰瓦勾勒出的胡同群,一排排瓦壟猶如凝固的排浪湧向遙遠的天際線;前門樓子依然是老百姓心目中北京城的標誌;屹立在中軸線與大運河交匯點的萬寧橋靜靜地訴說著光陰的故事……崔岱遠筆下的北京人體面、厚道,在酒鋪裏泡到天黑的酒膩子也帶著老北京特有的莊重感,每天過來認真地喝酒;幼時上副食店打醋的記憶遙遠而清晰,透著醇香、親切;幾輩子都穿著瑞蚨祥青藍布做的新衣裳走親訪友的老少爺們兒、嬸子、大媽,臉上都透著光彩…… 這是一個北京孩子真聽、真看、真感受的北京,寄托著作者對北京人的情感,寄托著他對北京無限的眷戀。

城最後一家國營副食店(作者供圖)

京範兒裏的北京文化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著稱於世。這種文化不僅體現在「City Walk」時那些網紅的打卡地,更是體現在宮廷與市井的聯結中,它真真切切地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裏。【京範兒】便是從「氣脈」「五行八作」「找樂呵」三個方面書寫蘊含在北京城與人中的文化。

崔岱遠認為,「對於平地蓋起來的文化古城而言,祖宗留下的建築就是它的氣脈」。故宮當然是最為重要的所在。但崔岱遠講故宮講的可不是人人都講的大路貨,而是那些不留心很難註意到的地方,比如禦花園裏的琴磚、傳說中的密道,以及故宮和周圍百姓、普通人家的關系,故宮的文化內涵也在這些不為人所知的細微之處盡顯。

禦花園裏的石子拼花路面(作者供圖)

作為北京最獨特的建築群落,故宮與胡同、四合院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宮廷裏的生活與文化習俗影響著皇城子民生活的細枝末節。民間的溜冰來自清代的宮廷冰嬉,代表民俗的天橋撂跤是從宮裏傳出來的,精巧的煙壺是在宮裏誕生的,就連最接地氣的鹵煮也是從宮裏的蘇造肉演變過來的……

冰嬉圖 (局部)

對於老百姓而言,那些靈動的生活和瑣碎的規矩就是文化,他們出於本性的玩樂也是文化。北京人的玩兒,精細、從容、優雅,玩兒花鳥魚蟲、琴棋書畫對於北京人來說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那種特有的神采與派頭,也是從玩兒中慢慢滋長出來的。

這部書裏有北京的十年

崔岱遠心中的「京範兒」大概形成於清末到民國,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人們還到副食店打芝麻醬,家裏煤爐子上的水壺還‘呱啦呱啦’地響著;那時候登上鐘樓,還能看到結構清晰的胡同群落,筒子河畔還能聽到清涼透徹的胡琴兒聲。」如今,那種生活方式基本已經消失,唯有北京人嘴邊的京腔京韻還在……一種失落與惋惜油然而生。

好在,距離【京範兒】首版的這十年,北京上下對古都的保護意識和對老傳統的重視程度有了飛躍式的提升。胡同不再拆了,民間的老玩意兒得以恢復,一些消失多年的老牌匾又掛了起來……看著北京的新變化,崔岱遠動了修訂【京範兒】的念頭。在這部增訂本中,他既保留了對京城故舊的留戀,更書寫了對北京新的期待。

隨著政府持續加強大運河遺產保護,北京曾經的經濟文化命脈現在已然成為串聯古都新貌的打卡新地標;中軸線申遺,讓這條串聯起宮廷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北京城脊梁背兒傲然挺立;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竟然與「一帶一路」有著驚人的重疊,這讓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飛鳥和古都千年的緣分更加被人津津樂道;北京人樂以忘憂的生活誌趣是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現象,更需要細細道來……

浮泉遺址(作者供圖)

由此,【京範兒】(增訂本)特別增加了大運河、中軸線、雨燕及京城四時之樂的篇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增的「龍須溝」一篇,為了寫好這篇文章,崔岱遠特意走訪了幾位打小在龍須溝邊長大、排演龍須溝人版【龍須溝】的老街坊們。「龍須溝」曾是北京有名的貧民窟,溝沿附近作坊排出的廢水,摻和著煤渣堆滑下的廢渣一起排到水溝裏,加上沒人清理的糞便、垃圾,讓整條溝充斥著惡臭的氣味。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次大規模的清理、整治,龍須溝住家戶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感念來之不易的新生活,龍須溝的老街坊們自發地排起了話劇【龍須溝】,他們在社群演、在老舍紀念館演、在民族文化宮禮堂的大舞台上演……相比老舍的名劇【龍須溝】,這是演員們用真情講述的自己的故事。龍須溝成為了北京南城七十多年變遷的縮影,這出表達北京人對美好新生活向往的大戲,永不落幕。

在萬春亭俯瞰中軸線(作者供圖)

十年間人世滄桑,北京城裏的人們依然各自忙著,在這裏「不緊不慢行走在胡同裏夕陽下長長的光影間,永遠禮貌客氣,永遠體面幹凈,永遠恬淡隨和,帶著京範兒,過著簡單而講究的日子」。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 楊逸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