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有遠見的父母,都把孩子當「外人」養

2024-04-02情感

前幾天陪孩子上興趣班,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年輕寶媽把兒子拉到角落裏,用很多人都能聽到的音量,訓斥著:

「你看看你,老師說過啥都忘記了,學什麽都不認真,浪費我多少錢你知道嗎?」

看到寶媽氣急敗壞的樣子,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她兒子犯多大的錯。

可她忽略了,那個被她罵得滿臉通紅,拼命忍住不哭的兒子,杵在原地有多可憐。

教育專家簡·尼爾森曾提出這樣的質問:

我們究竟從哪裏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了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以為當著別人的面給孩子教訓、施壓,孩子總能知恥後勇,奮發圖強。

事實上,不給孩子面子,一味讓孩子難堪,到頭來,不會真正幫到孩子,反倒後患無窮。

一名知乎網友曾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自己小時候,媽媽就像個暴君一樣,整天對她罵罵咧咧,什麽話難聽說什麽。

剛開始她全盤接收,不做任何反抗,覺得媽媽是為自己好,可心裏特別壓抑不舒服。

後來大學畢業,家裏給她找了份離家近、待遇也不錯的美差,她硬是不肯回,只身跑去北京。

日子過得很苦,她拼命忍著,從不跟父母講。

媽媽責備她翅膀硬了,都不想著跟父母近點,孝敬父母。

她一聽到這些語音,進度條還沒拉滿就直接關掉,不想聽下去,甚至有拉黑媽媽的沖動。

在她看來,口口聲聲說「愛」的媽媽,卻總把情緒垃圾往自己身上倒,完全不顧及她的感受。

哪怕她無數次說服自己,要接納媽媽、學會和媽媽和解,可到頭來,始終過不了心裏那一關。

為了避免更大的沖突、滋生出更強烈的抱怨,她只能選擇關閉心門,躲得遠遠的。

這故事,讓我想起之前一位媽媽的控訴:

「辛辛苦苦把兒子養大,他卻翻臉不認人,出國後把我拉黑,從不主動聯系我。」

聽起來,似乎是一個「白眼狼兒子」的故事。

可兒子事後回應說,是因為受不了家裏對他的壓榨、情緒暴力,一言不合就打他罵他。

既然自己長大有能力了,自然是要遠走高飛,沒必要繼續遷就父母,委屈自己受折磨。

其實這種心理不難理解。

孩子天生敏感、脆弱,長時間暴露在父母的負能量中,他早就嘗遍了痛苦、絕望的滋味。

出於自救的本能,只要能抓住一塊浮木讓他逃離困境,他肯定奮不顧身。

哪怕要放棄和父母的聯結,他都下意識撒腿就跑。

說到如今大部份中國家庭的教育現狀,心理專家武誌紅曾一針見血指出:

有一點,就是家長只對孩子施加壓力,卻缺乏對孩子動力的尊重與呵護。

深以為然。

以為孩子是經由自己來到世上,自己就可以隨意伸出食指指指點點。

一旦孩子反抗,表示不服,自己就想方設法打壓孩子,欺負孩子,告訴他:

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

雖說天下無不是父母,可過分苦待、中傷孩子,只會把孩子養得越來越頹廢、自卑、消極。

【金牌調解】有個女兒,每次和媽媽在一起,就像老鼠見到貓一樣,害怕、恐懼。

媽媽個性強勢,看到她幹活不利索,就不分青紅皂白亂罵一通。

有次看她在自家的飯店玩小狗,媽媽出來一看,罵她偷懶不幹活,一怒之下把所有的小狗崽全扔了。

哪怕她被罵的時候會解釋,可媽媽都不接受,只認定她做不好,就該說。

長期以往,她變得敏感、膽小,一看到媽媽就緊張,不敢正眼瞧媽媽一眼。

就連談戀愛、結婚,都只能瞞著媽媽,活得戰戰兢兢、小心翼翼。

心理學有個詞叫 「毒性壓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遭受強烈的、頻繁的,或長期存在的壓力,身體和心理一定會出現不良反應。

比如常常感覺被拒絕、不被接受、被遺棄、孤獨、悲觀,甚至有病態自責,認為自己沒價值、沒意義,活在世上就是累贅。

特別是從小就被父母苦待的孩子,他很容易把感受轉化為自我認知。

父母指責、嘲諷的言語,會讓他覺得「我不好,我不可愛,我該罵」。

父母嫌棄、討厭的眼神,更讓他產生羞恥感,認為所有的問題、錯都跟自己有關。

活到最後,他相信了父母給的「差評」,很難認可自己,徹底失去相信和接納自己的動力。

紀伯倫有一首經典的詩: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那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延伸出來的意思是,孩子雖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但他有自己的意願、感受、想法。

父母斷不能用自己的意見和經驗,指使孩子做這做那。

把尊嚴、自信還給孩子,像接待外人那樣平等對待他、愛護他,孩子才可能有美好的人生。

浙江一個小男孩,考試考了倒數第二。

爸爸知道後,問他上次考了幾,得到「倒數第一」的回答後,爸爸忍不住誇了一句:

「行,有進步。下次再上一個名次好嗎?」

小男孩開心地應允了,3年後,他直接逆襲到全班第一。

如果不是爸爸接納曾經學習不好的他,尊重他的感受,相信很難有如今閃閃發光的他。

我們做父母,不要高高在上俯視孩子,更重要的,是蹲下來平視他,看到孩子的心情、閃光點。

把孩子當做暫時居住在家裏的客人,溫柔、親切地陪伴他,和他聊天說話互動。

孩子才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享受在每天的生活中,獲得滿滿能量茁壯成長。

在這裏,給父母3個建議:

1、用正面的話語,取代負面評論。

對待外人,我們都是說好話,不批評打壓。

對待孩子一樣如此,多說鼓勵、支持、肯定的話,傳遞正能量。

孩子做的不夠理想,可以說「這次有進步,相信下一次努力一點點,效果肯定更好」。

孩子傷心難過,陷入低谷,可以說「遇到這種事情肯定會難過,我特別理解,我陪你」。

孩子迷茫,不知道該怎麽往前走,可以說「緩一緩,讓自己休息一下,到時再想辦法解決」。

不管是誰,身處什麽處境,都喜歡聽積極正面的話。孩子更是需要。

保持穩定的情緒,用正面的話語引導、陪伴,孩子才能恢復信心,勇敢試錯,不斷發展。

2、孩子想做的事,讓他嘗試。

好的家庭氛圍,是自由、松弛,沒有太多「不行」「不可以」的限制。

當孩子主動提出想嘗試一件事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前告訴他可能有的風險,或是給他示範。

確認他仍舊想要試一試,那就果斷放手,給他一次體驗的機會。

就像主持人白巖松教兒子的那樣。

兒子喜歡看武俠小說,整天廢寢忘食地看,他從不幹涉,而是允許。

在他的「縱容」下,兒子慢慢對小說裏涉及到的歷史知識很感興趣,不斷深耕,後來考上名校的歷史系。

有人說,自由的孩子最幸福。

因為他可以跟隨自己的熱情, 不斷探索喜歡的事物,層層突破自己的局限性,最後成就更好的自己。

3、在人前,給孩子留足夠的面子。

面子,代表著孩子的自尊、情感需求。

有面子,孩子才會覺得自己在別人心中有價值、地位,是被接納和認可的。

任何時候、場合,都不要當眾給孩子難堪,給他留顏面,他才能在父母的尊重中,學會愛自己。

哪怕他犯了錯,需要管教一番,也請關起門來說。

人前肯定孩子,給孩子足夠的體面,孩子才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肯定自己的價值。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

家長會上,一個老師拿出一張白紙,紙上有個很小的黑點,問在場的家長:「你們看到什麽?」

幾乎每個家長都說:「一個黑點。」

老師特別沮喪地問到:「難道沒人看到黑點之外的大部份空白嗎?」

這正是我們做父母要反思的。

過分把孩子當自己人看,只顧盯著紙上的黑點,很容易忽略掉孩子令人驚喜、閃光的一面。

不如從今天開始,放下所有執念,收斂壞脾氣,有熱情、真誠歡迎孩子的到來。

看到孩子的無限可能,感恩孩子賦予自己做父母的權利,用心愛,真心陪。

相信越懂得欣賞孩子,孩子就像暖暖的太陽那般,燦爛、耀眼、光彩動人。

作者 | 哎呀媽,高校教育心理學老師,小十點簽約作者。願用心和筆,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

主播 | 楚翹,治愈系主播。喜馬FM:楚翹_詩歌之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