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劉向林 王菲宇
最近【自然】子刊釋出的一項納入40萬名參與者的研究中指出,相較於300公尺緩沖區內綠地接觸最少的參與者,那些長期暴露於綠化環境中的人,患抑郁癥和焦慮癥的風險分別降低了16%和14%。正在上班族中風靡的「公園20分鐘效應」又多了一份可靠的依據:一個人只要去公園待上20分鐘,即使什麽都不做,也會變得心情更舒暢。
這貌似就是老話說的「接接地氣」,中國的古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花草樹木、土地河流,與自己的生活同為一體,自然遠比人造之物更重要。古人們生長於土地上,受萬物恩澤。如今過去的詩意棲居已被時間碾軋,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大量人群湧入城市,土地變成了柏油馬路,混凝土的高樓一幢幢林立。在焦慮時時來襲時,有人意識到某些重要的東西越來越少,比如那些「植蔬果花木之地」,那曾是古人們精神依托的根基。
其實早在19世紀,大城市病同樣就困擾著工業革命時期的歐洲大陸。1898年英國社會規劃家霍華德發表了論著【明天的花園城市】,提出了「田園城市」的理論,甚至掀起了一場運動。霍華德想解決當時大量人口湧入倫敦產生的種種問題,試圖建立一個既有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又有美好自然環境的新型城市。
「花園城市」理論在實踐中常被簡化成註重城市園林綠化,但霍華德的野心遠不止於此。「花園」僅是一個表層,背後是雄心勃勃的城市烏托邦計劃:居民隨時隨地身處自然美景中;擁有高薪資、低稅收和低租金的理想生活;擁有豐富的就業機會和光輝的前途;人民擁有最大範圍的自由。
北京昌平區天通苑街心花園生機盎然
來源:視覺中國
烏托邦終歸不長久,「花園城市」計劃被各國效仿後只剩下一個外殼,霍華德追求的實質消失不見。同樣的,到了20世紀的東亞,脫離農耕社會進入現代化之後,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也再難回頭。
幻想破滅,但過去對理想生活的美好願景保留下來。重提「花園城市」的意義已不同往昔,解決的都是人、自然與城市的關系。在人口過於密集、高樓鱗次櫛比的當下,不僅需要透過合理規劃讓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公園20分鐘效應」,還有更深入肌理的生態系、交通問題、社群營造等等民生問題。
4月25日,「城市就是花園——北京花園城市高峰研討會」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會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主辦,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導,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三聯人文城市承辦。
為期一天的分享和討論,不僅邀請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生態環境、風景園林、人文社科等領域的專家們建言獻策,圍繞北京建設花園城市的政策、方法及實踐等問題交流研討,展望北京花園城市建設藍圖,更聚焦北京這座城市,討論了一些大眾關心的話題: 建設花園城市,對北京這座城市意味著什麽?北京歷史上有著建城營造的優秀底子,在當今時代,我們又應該怎樣去做?
各界代表參加「人人都是園丁——北京花園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倡議儀式
花園城市的
七種藥方
怎樣度量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沖擊?
楊開忠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套用經濟學院院長,中國區域科學學會會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 IWB模型與路徑
什麽是生態文明?什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家有不同的定義。從人與自然互動的界面來看,關鍵在於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沖擊,沖擊越小,生態越文明,人與自然共生越和諧。我們要揭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機理和路徑,關鍵在於揭示人類驅動環境變化的機理和路徑。上個世紀60年代末學術界就開始相關探索,最早是強調人口或技術等單一因素決定;70年代初期開始轉向多因素的綜合分析。
北京十裏堡二道溝畔桃花盛開
來源:視覺中國
傳統的綜合分析模型把人類系統視為「黑箱」,無法完整準確揭示環境變化的人類驅動機理。基於這種局限性,我們拋棄了把人類社會作為黑箱處理的方法,建立了環境變化人類驅動機理綜合模型。這個模型以報酬遞增經濟增長和經濟地理理論、資源紐帶理論和技術經濟範式機理為綜合基礎,整合了各種分散的相關探討,包括空間規劃特別強調的城市化水平、容積率和緊湊度,可以作為多學科共同對話、分析本領域相關因素的平台。基於這個模型的理論邏輯和碳排放、水足跡、廢水排放等不同粒度環境影響的中國經驗,我們進一步提出了綠色低碳迴圈發展完整路徑,指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要「六線共同發力、四極綜合引領」。其中,「六線」即碳線、能源線、資源線、生態線、空間線、增長線;「四極」即碳、能源、ICT(綠色計算)、交通運輸。
我們的居住環境是怎樣惡化的?
歐陽誌雲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
提升城市生態系服務功能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時期,2023年城鎮化率超過了66%新增城市人口超過7個億。這個過程中,城市生態空間喪失、生態功能退化,城市人居環境惡化。北京市開展城市花園建設就是希望從生態的角度對城市人居環境問題做出貢獻。
我們從2000年開始開展北京城市研究,系統觀測北京城市生態系的水、土、氣、生要素,水、氮、碳等物質流和生態過程,土地利用格局與變化,我們觀測計畫包括土地格局、城市環境、城市生物、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等等。
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裏貓頭鷹出沒
來源:視覺中國
從2004年開始,我們建設了301個長期生態監測樣地。還建立了和健康相關的花粉監測和微生物調查。
比如研究城市植物,城市綠地也是生物多樣性的載體,我們對城區五環內做了調查,北京植物是848種,北京當地的只有46.3%,國內參照種是27.2%,國外引進的是26.4%;也分析了北京花粉致敏植物,發現有68種,其中喬木36種,灌木5種,桃木27種,其中國外引進13種,相對比例比較高。
我們還做了環境凈化調研,研究主要植物的吸附凈化量是多少。分析了北京每個城區的總的吸附量,面積越大綠地比例越高,吸附量越多。
城市綠地是城市生態系的重要組成部份,目前面臨綠地結構簡單、生態功能低的問題,是城市人居環境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花園城市建設的目標是增強城市生態服務功能,提升氣候調節、水文調節、環境凈化、休閑遊憩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等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
「千年古都」北京城如何成為花園城市天花板?
石曉冬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彰中華風光 敘古都新韻 繪生活畫卷——北京花園城市的價值認識與規劃響應
「花園城市」在中國語境上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淵源,古人講「凡立國都,非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天津大學的王其亨教授說,北京的園林是在更大的區域裏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始城市、水利和園林的統籌規劃。尤其到了清代,發展到一個鼎盛時期,最大限度貫徹了傳統生態自然美學思想,將城市規劃和園林水系規劃相結合,達到了「城中之園,園中之城」的境界。
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每輪總體規劃都有一個園林綠化篇章。綠化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在今天不斷延伸,是一脈相承的。
路旁的圍欄上薔蜜花陸續綻放
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建立花園城市,從規劃上,我們認為要構建一個「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的城市空間格局。在這個過程中,推動城和綠之間的融合至關重要,銜接各類專項規劃,強化多要素的統籌,具體的空間策略總結為五個字——「連、親、融、豐、韌」。
這些事做完之後,再下沈,營造花園場景。這些花園場景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北京塑造了八類花園場景,有關於居住的、街道的,還有關於公共服務、商圈、廠區等等。
面向花園城市的可觀、可感、可量化,我們設計了一套指標體系。重點圍繞人的生產、生活、休憩等需求,探索創新指標,比如全市各類科普教育的場所,消極空間轉化的面積,全民友好公園的數量,花園式特色場景個數等。
花園城市的建設還要不斷探索城市營運的模式,提倡全民參與,科學層面加強宣傳和科普。要推動花園城市建設,還要註重經濟可行性,要鼓勵資本參與,探索綠色金融,以及生態價值實作的轉化機制。最後搭建一個北京的花園城市的品牌。
公園城市指數是怎樣的一種引導體系?
段進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教授
公園城市指數的研究與套用
建設公園城市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模式,自然和人共同體的生態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城市時代精神的重要發展模式。城市指數與這些是積極相關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城市指數成為全球科學家研究的熱門話題。2014年,全球城市指數開始關註中國,北京和上海以外的更多中國城市進入評估體系。國內也誕生了一些指數,但大多指數都是以某一項內容進行排名。
2020年10月我們正式提出公園城市指數的框架,提出來以後受到廣泛的關註。2021年建立了全國聯合課題組,緊接著就是1-5-15-45指標體系的正式釋出,也即是1個目標5個領域、15個方向、45項具體指標。2023年6月,公園城市指數和聯合國人居署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啟動了公園城市走向國際化的研究。
北京天壇公園裏二月蘭綻放成花海
來源:視覺中國
公園城市指數也並不打算成為一個標新立異的新排名體系,而是想提供更溫和、更包容的新型公共技術產品來解決一些問題,強調價值導向、人民感受、客觀數據、科學計算,對政府形成一個建議,能夠讓它朝公園城市價值導向的方向去努力發展。
我們先挑選了10個城市作為首批樣板城市來分析比較,並請各方面專家進行反饋,由此形成10個城市的「雷達圖」,在5大領域、15個方向、45個指標,都能夠找到相對的排比,能夠形成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們已經開展了33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滿覆蓋評估研究,建立了130項10萬余條的資料庫,初步繪就公園城市指數「城市畫像」。近期,我們將正式釋出【中國公園城市指數報告2023】,未來也會持續釋出,實作人民性、引領性、綜合性和針對性四計畫標。
人的體驗與感受可以測量嗎?
張利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第十一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城市人因 閱讀和設計高品質生活
建築史上一直存在兩條平行進展的線索:一條是在建成環境的物體空間,另一條是衡量人的需求,滿足人的需求和評價。後者長期滯後於前者的發展。因為物端總是易於量化描述,更容易得到科技支持。人端的量化,特別是空間體量的量化是非常有限的,進展受到制約。差距逐漸拉大。
現在是彌補這兩者差距的歷史性視窗期,來源於兩類技術的成熟:一是人因的測度,一是沈浸式的環境。
人因測度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測量使用者的體驗,它是對人進行空間體驗時的感官活動、神經活動、肌體活動等測度的總稱。相較於傳統的方法,透過更多維度的數據采集,更精準地分析空間體驗。
沈浸式環境的技術可以引發幾乎接近建成空間的反饋,引發的被試者的反饋高度近似於建成空間中的反饋,這樣形成對城市建成空間或者待建成空間的試錯方法,或者對已經建成空間的回溯式的方法。這就是我們講的人因技術分析路徑。
北京北蘆草園胡同打造出花園景觀
來源:視覺中國
透過人因數據分析,可以辨識和量化人在城市空間中的體驗任務,如辨識、漫遊、共享和體感任務,從而更好地滿足人的需求。透過數位孿生技術,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和分析城市空間,包括幾何數據描述、活動疊加、行為歸因和未來場景預測。這一技術和分析方法在文化遺產再造、城市集體記憶的延續、新型空間界面的發現和實驗,以及日常生活環境的改進中都可以獲得利用。
透過「城市人因」分析,把人的因素納入建成空間系統的設計與建設之中,透過人因的數據量化,用人因科學的角度再現沈浸式的環境反饋,讓城市空間能夠被感知、被數據量化,真正做到「見物又見人」,從而更好服務高品質城鎮化的時代需求。
花園城市的「北京方案」達成了嗎?
李雄
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住建部科技委委員、教育部科技委委員,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
秉承公園城市理念,譜寫首都花園城市新篇章
北京花園城市是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全域森林城市、公園城市的賡續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北京方案。2023年北京全域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了4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9.3%,生態空間(林地、綠地、濕地)的比例超過了70%,北京公園數量達到1065個,每年接待遊客達4億人次,為花園城市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生態本底基礎。同時,在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問題和挑戰如:生態系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需提升,森林的生態功能、碳匯功能、林木蓄積量等方面需要不斷強化。生態產品服務供給能力、綠地景觀風貌雷同、花園城市建設標準和技術導則等需要完善。
北京校尉胡同西側「口袋公園」是滿眼的嫩綠
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希望從六個角度來強化花園式建設和研究工作:
構建全市域、多層級的生態大花園;加強花園城市生態體系的科學認證與評價;在花園城市建設過程中營造清新自然,低維護、近自然,鄉土性的綠色景觀;開展花園式的更新,在老城區內釋放更多的綠色空間,透過小微綠地、口袋公園、胡同花園等手段釋放老城區綠色空間;啟用花園式經濟,建立多樣化的公園新型消費場景;探索公園多元治理的方式,提倡公眾參與花園城市建設的治理模式。
中國草木講出了什麽樣的中國故事?
董梅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語言與文明系系主任,古典文學學者
東園之樹 以招余情——以古典文學管窺中國傳統自然觀中的草木與人
在古代,人們不太使用「植物」這個詞,而是代之以草木稱呼。中國文化之中的草木是有感情的,是如人一樣,有著人格,有著人的情感,有著溫度,是可以與我的、與詩人的、與人的喜怒哀樂相交融、相呼應、相慰藉的感情。
距離現在近三千年的【詩經】裏寫「昔我往矣,普都依依」,普都有著人的情態,是戰士將要去戍邊,和自己家人、父母、妻子相別,離別有可能是永別。但是在【詩經】中,「普都依依」隱去了人的表達,只保留了非常含蓄的草木植物代人以言情。
人與草木、自然、植物的關聯,已經進入到我們族群的基因之中。中國文化之中人與草木的關系,是多層面的。有物質層面的,我們本身就是農耕文明,身上衣裳、口中食都是來自於植物。另外有著情感層面的深厚關聯,在數千年族群史的行程中,我們因為對於植物的物質性依賴,同時延伸出和植物草木之間的情感關系。除了物質、情感層面,我們還和草木植物有著精神層面的關聯。春秋戰國時期,在孔夫子的思想體系之中,他已經將草木引入到理想的體系,以草木所含有的某種自然特性來隱喻文化、精神、人格之中的理想。
北京圓明園的諧趣園春意盎然
來源:視覺中國
德國哲學家杜勒·魯奇說,從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從本質上理解事物。華夏族群主體生活在一種什麽樣的自然體系之中,土地、氣候、季節、時令這一套緊密體系,和我們生活最為息息相關的就是草木。在我們的文化生活和文明生活之中,最為明確的物件化存在就是草木,野就是植物。從這裏出發能夠探知中國文化之中的自然觀、生命觀、宇宙觀。
中國草木在對我們講出中國故事,它們是中華民族生活、情感、精神所系,也會是中國當代文化的創造力所在。
花園城市,
最終為了
城市裏的人
城市是一個綜合有機體,有直觀的外在,也有隱藏在機理裏的東西。牽一發而動全身,「花園城市」終究是要由表及裏地維持一種全面平衡。「自然」,哪怕是局部的自然,也體現著許多比人類更優越的東西。將自然之道融入城市,不是簡單地堆砌一堆花草樹木,有很多值得細究、探討的地方。
主旨演講後,兩場平行圓桌討論分別舉行。平行研討一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花園城市引領高品質發展」為題,由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公共空間所所長吳克捷擔任主持,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副主席、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原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顧問柯煥章,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系主任、教授林堅,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惲爽,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規劃師、副總建築師徐聰藝等專家與公眾代表一起參與,就花園城市與歷史名城、城市高品質發展、生態管控的關系等話題,提出了諸多從理論到具體落實的多角度觀點。
平行圓桌研討一現場,由吳克捷、惲爽、石楠、柯煥章、林堅、徐聰藝(從左至右)共同參與
與霍華德的初始理想相似,石楠認為,厘清「花園城市」的概念特別重要。「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花園,並不意味著只講花園這一件事。花園城市背後還有它具體的理念,其實是針對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一系列的城市病,包括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等問題。背後更重要的是怎麽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
首都園林綠化工作在建國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花園城市是森林城市、公園城市理念的賡續發展。柯煥章指出,花園城市編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從大地園林化開始,幾代人一代一代、一版一版規劃編出來的,是對首都園林綠化工作的繼承與賡續發展。今天,建設「花園城市」,還應將範圍從北京城區延伸至鄉鎮層面,因為「鄉鎮在北京的面積占比還是很大的,鄉鎮發展也很快「。例如,高碑店鄉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且家庭收入較高,房屋更新成三層樓建築,但在規劃布局和環境建設方面還有待提升。
在歷史上北京城的營造是集大成的代表。如今北京作為一個超大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功能的負載已今非昔比。在林堅看來,北京的花園城市建設有三個要點,看方向、講特色、講統籌。「今天談首都建設花園城市,其實在談人與自然和諧的國際一流宜居城市。」北京作為一個背靠燕山、太行山,有五大水系、擁有2000萬人口的高度密集的大都市區,在未來城市花園建設中,如何彰顯首都特色?這是給北京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命題。
遊客們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踏青賞花
來源:視覺中國
事實上數據顯示北京的綠化總量表現出色,全域森林覆蓋率已達4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3%。此外,北京公園數量達到了1065個。「但真的生活在北京,就知道是靠外圍的屏障拉高了指數。」惲爽在發言中說道,「綠地多了,公園數量夠了,怎樣去營運好一個公園城市?」也就是說,城市治理和城市營運,才是未來更大的挑戰。另外,發揮北京公園四季分明的特色,給大家更高的認同感和幸福感,也尤為任重道遠。
與會的幾個人中,徐聰藝在一線從事城市設計工作,他認為在實操過程裏,首先考慮的是功能性設計。「建設花園城市,實際上是為了城市裏的人服務。」城市公園和綠地中需要融入必要的功能性,確保能服務人的日常需求。另外,城市設計也應當關註人的心靈感受,提升居民對城市空間的歸屬感。從更廣泛的層面看,花園城市的設計也應該是一個包容公眾參與的過程,鼓勵市民在各種尺度的空間中植入自然元素,如窗台花盆或門前盆景。這種設計不僅僅局限於大型公園和綠地,涵蓋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強調了小尺度綠地的重要性。
平行圓桌研討二現場,由董麗、何芩、李延明、王磐巖、李忠、景泉(從左至右)共同參與
北京之所以是北京,不僅因為是首都,還有時間沈積出的風韻,氣質鮮明。平行研討第二場以「彰顯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花園城市中的四季風景」為題,由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教授董麗擔任主持,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何芩、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延明、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王磐巖、華高萊斯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忠、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景泉等專家及公眾代表圍繞城市綠化品質的提升、公園與人的關系等議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為北京花園城市建設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與建議。
「天藍水清、森擁園簇、秩序壯美」是花園城市最終的目標,何芩提到,花園專項規劃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北京具有很強的政治中心定位內容,在城市建設中需要重視大國禮儀空間。建設中需要關註,一些重要的對外放射線的道路,以及機場、火車站這種重要的節點,怎樣提升它們的城市風貌特點,體現國家的空間秩序,這是下一步的具體工作。同時,她還強調,城市的風貌特色是山水形勝、古今交融、森擁園簇,而最終目標還是要回到人,讓人能夠感知、進入、辨識城市的風景。
做了幾十年園林研究的李延明,認為「用兩個五年中造了兩百多萬畝的林地」,給北京的生態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生態本體。提出「花園城市」,是在已有的成績之上錨定了一個更高的目標。城市綠化本身涉及多行業多領域,新的平台、新的理念有可能讓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坐在一起,共同解決過去很難解決的問題。從園林這個領域來說,需要重新審視原有的一些方法、做法甚至是流程。
北京楊梅竹斜街的改造關照著草木的生長
來源:視覺中國
曾經楊梅竹斜街改造時,一位參與其中的資深設計師是與會者王磐巖的同學,「土地很緊張,生活環境很局促,是否要拿出空間來做綠化?」這是改造街區時常會遇到的實際矛盾。但是他發現,居民在一個非常簡陋的罐頭盒裏都會種上一株植物,就是董梅所說的「草木」。當他把這個小盒子擱在外面時,周邊的人都會細心保護。這個矛盾的焦點就化解了。這實際上是一種情感與精神的寄托,這是本源的東西。在建設過程中,要把文化、藝術同時納入生態的構建。
【三體】裏面有一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人類在前進演化過程中走得太快,完全脫離了自然。就像李忠所說的,人類曾在城市生活中把自然「趕」出去,現在要學習著把自然請回來,為的是多接觸自然,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和精神。多一點公園和花園,就是讓人類在前進演化中,不要那麽快地把本源丟掉。中華民族是一個由農業塑造的民族,四季分明塑造了我們的文化,而建設花園城市中,就是將看得見的文化向子孫展示,是彰顯文化自信的一部份。
做景觀的景泉是北京人,對北京這座城市厚愛。紅旗渠的博物館有一個景觀計畫,景泉明確說,景觀不要做,這一片農田就是我們最好的景觀。「我研究三山五園、康熙說‘以仁為美’,北京是首善之地。什麽是‘善’什麽是‘仁’,中國尤其是在北京,應該是‘山水林田湖草’,尤其是田很重要。」景泉認為花園城市有更多精神性的東西在其中,強調精神性與生命綜合體的感念,人與自然應互相共榮、互相成就彼此的生長。
平行活動一「打造你的專屬掌上花園」現場
在嚴肅的研討會之外,4月26日還舉辦了兩場輕松有趣的平行活動。
「打造你的專屬掌上花園」邀請UrbanRoots城市根系創始人薛瑞子,帶領熱心讀者親身體驗了活動盆景DIY。擺弄著泥土、苔蘚和植物,15名參與者在東四園藝驛站一起度過了難忘的綠色時光。
「胡同尋‘植’啟事」則邀請七書坊創始人、文創設計師紜七柒作為領隊,帶領超過30名讀者和其他參與者透過植物尋寶的方式進行城市漫步。這參與感極強的兩場活動,像是對「花園城市」這個議題做了一個小小、非常實在的註腳。
平行活動二「胡同尋‘植’啟事」現場
城市就是花園
——北京花園城市高峰研討會
時間: 2024年4月25日-26日
地點: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指導單位:
自然資源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主辦單位: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承辦單位: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三聯人文城市/三聯生活傳媒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中國區域科學學會
國家公園研究院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東南大學等
三聯人文城市聯絡方式:
官方公眾號:@城市家City+
官方視訊號:@城市家City+
官方小紅書:@三聯人文城市
官方網站:
官方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