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遊戲

揭秘!這檔癌癥防治宣傳節目為啥能火?

2024-04-24遊戲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癌癥,不僅是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也是讓無數人聞之色變的詞語。如何向公眾科普癌癥相關常識、知識,提升癌癥防治的科學性,增強健康傳播的有效性?

4月19日—4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會與法頻道【夕陽紅】欄目推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特別節目【戰癌記】,節目以7集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7位抗癌一線醫生的故事以及癌癥患者抗擊病魔的歷程,科普癌癥防治的重要性。

憑借新穎的視角、創新的表達、融合傳播理念,【戰癌記】自播出以來,受到觀眾的熱捧,取得了不俗的傳播效果。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23日,【戰癌記】 全網觸達1.97億人次, 全網點選量達514.3萬。其中,「戰癌記|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義診直播」,單場總播放量高達442.37萬。

一直以來,醫學科普節目都會面臨「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作為一檔癌癥防治宣傳IP,【戰癌記】是如何出圈的?

1

立意新穎,將核心議題做深做實

新媒體時代,唯有優質的節目內容才能贏得流量、使用者,實作傳播效應與社會效應的統一。而優質的內容必然以新穎、獨特的選題視角為基礎。

具體來講,【戰癌記】在立意、角度方面有三大亮點:

一是,節目緊扣「戰癌」這一人類生命健康的迫切性命題, 觀照中國新發癌癥人數位居全球第一、癌癥死亡人數位居全球第一這一現實,為公眾打造一堂生動、專業的健康課程,體現出較強的人文關懷。

肺結節是不是肺癌的起點?它和肺癌是怎樣的關系?淋巴瘤每年新發人數超8萬人,如何應對這個被稱為最「狡猾」的惡性腫瘤?針對這些事關公眾健康的話題,【戰癌記】透過一個個真實案例,做出專業解答。

二是,以7位抗癌一線醫生為第一視角,真實記錄、還原醫生為癌癥患者診療、答疑解惑的場景 ,同時,透過多位癌癥患者或家屬的講述,展示癌癥患者的痛苦與抵抗、希望與堅持,體現了節目對生命的敬畏,對醫學的尊重,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讓節目更有厚重感與深度。

「病人說我不是一個會喘氣的瘤子,你看到我多難受嗎?你了解我嗎?他需要照顧,不僅僅是做一個手術這麽簡單。他的這種痛苦,需要我們來解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康復科主任唐莉莉,闡述腫瘤患者和康復科醫生醫患關系的理解。

三是,7集紀錄片科普了食道癌、肺癌、淋巴瘤、子宮內膜癌、乳癌五種具有典型性、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的癌癥防治知識,體現出科普內容的豐富性。 此外,片子也系統講述了放化療在癌癥治療方面的運用及效果,以及面對癌癥該如何樹立良好的心態,從診療方向、防治手段、心理建設等方面展示中國癌癥醫學的發展以及防治的專業性。

「持續出現加重的咳嗽、消瘦、腹瀉、便血等跟常規狀況不一致的情況,一定要去做相應的健康檢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王維虎提醒公眾。同時,他也科普了「放化療會有一些副作用,但為了長遠健康,需要患者克服這一困難」的醫學常識。

作為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全面、綜合科普癌癥知識,講述抗癌故事的電視節目, 【戰癌記】以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癌癥防治為核心議題,科普多種癌癥預防、治療知識,並兼顧醫患雙重視角,選題切口適中 ,體現出把節目做實、做深的創作作風,以及國家電視台的責任感與專業性。

2

表達創新,講好醫患雙向奔赴故事

作為一檔高品質科普節目、健康傳播IP,【戰癌記】在表達方式方面也有諸多創新。

首先,【戰癌記】既不是專家、醫生講述癌癥治療與預防知識的自說自話,也不是單純講癌癥患者的抗癌歷程,而是醫生、患者在抗癌過程中的雙向奔赴。

每一集節目中,【戰癌記】都透過一位權威醫學專家和多位癌癥患者之間的問詢、病情交流、診療過程展開,醫患雙方的溝通、對話,構建了動態、互動的醫患溝通空間,讓節目更顯客觀、真實。

「疼不疼?」

「不疼!挺好的!昨天吃的綠豆糕,今天吃的餛飩。」

「吃東西要嚼碎、吃完後去溜達溜達。你又不疼嘛!」

面對食道癌患者,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食管縱隔外科主任李印 關心的通常都是最具煙火氣的問題——術後的康復、正常進食。李印與食道癌患者老梁的上述對話,反映了醫生對患者的關心。

其次,【戰癌記】不是枯燥、復雜的醫學科普,而是以講故事的手段將專業的醫學知識轉化為抗癌故事,降低受眾接受門檻,讓科普入腦入心。

節目以7位權威的癌癥治療專家與患者及其家屬的醫患故事為主要內容,不僅展示了新時代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群像,也以講故事的方式建立與受眾極為密切的身體、情感甚至命運的連結,實作共情傳播。

【戰癌記】中的每個患者或許經歷不同,但是面對疾病與痛苦,他們表現出巨大的勇氣,這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和人物,帶給觀眾的更多的是關於醫生與患者、醫院與社會等更深層問題的思考。

「雖然是醫患關系,但是她就像是把自己托付給你,其實就是像朋友一樣。」作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科腫瘤科首席專家,64歲的吳玉梅為了能準時到醫院,經常在早高峰騎自由車上班。她深知患者渴望與醫生當面溝通,每次查房時她都仔細詢問患者病情,安撫病人,給予信心與希望。

最後,【戰癌記】在表達上,具備微觀、中觀、宏觀三層視角,體現出多層次視角兼顧的創作格局。

節目既有微觀視角下癌癥患者面臨癌癥時的痛苦、抗爭、堅持的展現,又有中觀層面醫患關系的呈現,更有宏觀視角下「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實施和中國當代醫學服務於人民健康歷史行程中的記錄,體現出多層次視角兼顧的創作格局。

做完食道癌手術後,老梁並未出現並行癥,並且能馬上恢復到相對正常的生理狀態,他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別害怕!」吳玉梅鼓勵一位女性癌癥患者,要有信心戰勝病魔,醫生會盡力保障她的內分泌和生育功能。

從用土辦法發明拉網篩查法,檢測食道癌的沈瓊教授,到發明食道癌吻合器,提高手術的縫合速度,減少並行癥的邵令方教授,再到被譽為「食道癌領域一把刀」的李印,幾代中國醫學專家篳路藍縷,取得了抗擊食道癌,降低死亡率和發病率的勝利。

3

融合傳播,實作內容從可見到可及

在傳播方面,【戰癌記】深具新媒體特征、融合思維、互動意識,透過豐富、新穎的傳播方式實作內容從可見到可及,精準、有效觸達受眾。

一是,【戰癌記】紀錄片既考慮到了醫學科普的專業性,又充分尊重使用者的視聽習慣,采取分7集、每集一個主題、時長不超過半個小時的方式,主題鮮明、表達清晰,讓節目不冗長、不沈悶 ,同時,綜合運用歷史影像資料、實景對話、訪談等方式,打造親近性傳播,拉近傳受距離,讓公眾在潛移默化、短時間內接受癌癥防治知識。

二是,【戰癌記】采取融合傳播方式,一方面,充分發揮內部平台、帳號的傳播優勢,並聯動各方,實作大小屏互動,打造全媒體傳播形態 ;另一方面,調動專家資源,開展網路義診直播活動,延伸【戰癌記】IP的影響力、傳播力。

7集節目不僅在CCTV—12套大屏播出,同時也順應移動傳播趨勢,借助央視訊客戶端的平台優勢和海量使用者優勢,以及第三方平台、醫院和機構媒體帳號,不斷延伸節目的傳播鏈條,增強傳播聲量,實作多層次、全網的出圈,依靠多方協作、聯動,形成健康傳播的合力。

除了大屏端的7集紀錄片,4月19日,【戰癌記】還聯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開展5個小時的大型科普+義診網路直播活動。直播圍繞肺癌、肝癌、胃癌、腸癌四大高發癌種進行科普講解,邀請抗癌醫學專家即時為網友進行一對一線上義診服務,解答網友在腫瘤預防、治療、康復中的各類問題,帶領網友深入了解疾病知識,樹立科學的防治理念、消除談癌色變的恐慌。

三是,【戰癌記】還註重傳播的互動性,打造專家與使用者對話的【夕陽紅】健康小課堂。 在每一集節目結束時,節目透過微信語音對話頁面的形式,展示使用者與專家之間的問答過程,透過新穎、有創意的形式,向觀眾科普醫學知識。

結語

自1993年創辦以來,【夕陽紅】已經走過了31個年頭。作為總台最早、也是唯一的老年欄目,【夕陽紅】堅持守正創新、融合發展理念,始終深耕醫療領域,透過權威的報道,做好健康科普,守護老年人的健康。同時,不斷拓展健康傳播邊界,創新傳播方式,實作欄目發展的進階,用不同維度的切口開啟無限寬廣的健康服務科普議題。

此次【夕陽紅】欄目推出的【戰癌記】健康科普IP,實作了立意獨特、表達創新、融合傳播的統一,體現了欄目組用心打造精品,用情講好故事的擔當與專業追求。【戰癌記】的出圈,不僅鞏固了欄目的影響力,釋放品牌塑造的活力,也為健康節目融合創新提供了新借鑒、新啟示。

主編:劉娟

撰稿:李磊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