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遊戲

一年少賣500萬台,電視快被拋棄了?

2024-02-20遊戲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奧維雲網釋出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彩電市場規模延續其下滑趨勢,這已是連續第4年出現此類情況。

與此同時,整個家電「大盤」卻呈現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家電市場(不含3C)零售額同比增加3%。

「大盤」零售額增長,電視下降,對比強烈,引來疑問: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什麽?電視快要被消費者拋棄了?

看完電視劇【繁花】,40歲的超超對媒體追憶說,當時的人們很舍得花錢,比現在的人更「敢」,比如會花幾倍於自己薪資的錢買電視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機確實是個「稀罕物」,引發了強勁的消費熱情,人們總是趨之若鶩。但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即使電視機不斷叠代,也越來越難激發消費熱情,以致產生了一種逐漸被拋棄的落寞感。

奧維雲網近日釋出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為3142萬台,足足比去年少賣了近500萬台,同比下降13.6%,零售額也只有1098億元,同比下降2.3%。要知道, 這是中國彩電市場規模連續第4年下滑

相比之下,整個家電「大盤」卻呈現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家電市場(不含3C)零售額為8245億元,同比增加3%。

正因如此,奧維雲網直呼:「2023年,家電行業提到最多的就是穿越周期, 而站在家電市場角度來看,最需要穿越周期的家電品類,就是彩電這個行業。

「大盤」零售額增長,電視下降,對比強烈,引來疑問:電視快要被消費者拋棄了?

直面舊人哭的尷尬

對於電視機銷量不斷下滑,一些網友不以為意,「居然還有人看電視」成為他們最常給出的質疑。

還別說,這並不是一小部份網友的看法,而是有現實背書。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4年中國智慧型電視互動新趨勢】提到, 近年來,中國電視開機率經歷了斷崖式下跌,由2016年的70%下降到了2022年的不足30%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前瞻產業研究院提到了手機、平板等小屏移動端的崛起。 這之中,手機顯然是「主力」

從手機的角度看,其對使用者具有極強的黏性。媒體人王爍在【彈性生存】一書中稱,他隨機在身邊做了個小調查,發現同事中每天拿起手機的次數最高紀錄為212次,約等於清醒時平均每4分鐘拿起一次手機。

黏性之外,自媒體「市值風雲」則看到手機帶給使用者更多價值:「到了手機時代,視訊是陪伴,是消遣,是娛樂,是從褲兜裏掏出來,在拉便便、吃飯飯、睡覺覺、坐車車、躺歪歪的時候看的,視訊早就沒有了儀式感,視訊的主動權只在我,3秒鐘逗不樂,老子就翻頁了。」

而在傳統的電視模式中,自電視機誕生之時起,使用者便被儀式感死死拿捏:客廳正中央,一家人圍坐,主持人正襟危坐,「指令碼、化妝、攝像、燈光、播音腔,我說什麽,你聽什麽,愛看不看就這個」。

現實確實如此,相比於手機,即使有投屏功能,能獲得一定的自由度,但整體而言, 電視難以更靈活地滿足使用者需求,看電視也確實需要某種程度的儀式感,這些都是「勸退」年輕消費者的因素 ,電視銷量持續下降也就容易理解了。

與此同時, 投影機也成為了「新人笑」矩陣中的重要成員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3年智慧投影零售量為685萬台,相對於家庭顯示的滲透率已達17.9%,這說明智慧投影已經在家庭中形成一定規模,並由此搶走了電視機原有的一部份市場。

對於消費者智慧型電視使用頻率低的原因,前瞻產業研究院調研時發現, 超過86.07%的受訪使用者選擇了「使用投影機、手機、電腦、Pad等替代電視功能」

顯而易見,面對投影機、手機、電腦、PAD這些自由度高、使用者黏性強的「新人」,電視只能直面「舊人哭」的尷尬局面。

爭奪百億級「肥肉」遭反噬

電視機銷量持續下滑,當然不只有上述「新人」的影響,還有更多因素的「拖累」。

比如, 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即是一個關鍵因素

這是因為,電視具有一定的家裝內容,不管是買新房,還是買二手房,很多人會在入住後更換或添置新家電,但由於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這方面的需求變得很有限。

用研判機構的話來說:「疫情退去後的房地產市場,並未迎來明顯的復蘇勢頭,彩電作為房地產後周期家電產品,商品需求受到影響。」

另一個因素是, 電視更新換代的周期被拉長

據奧維雲網分析,現階段,彩電產品的技術發展較為成熟,在這一背景下,彩電產品的安全使用期變得越來越長,也就沒法刺激使用者的換機需求。

若加上前述斷崖式下跌的電視開機率,選單的更新換代周期被進一步拉長,要讓使用者購買電視可謂難上加難。

還有一個備受詬病的因素,即 使用者觀看體驗難以滿足 。不說前面提到的自由度,奧維雲網調研稱,「智慧型電視APP收費高」「廣告過多」「操作復雜」已經成為消費者智慧型電視使用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研結論,對於消費者智慧型電視使用頻率低的原因,除了「使用投影機、手機、電腦、Pad等替代電視功能」,「智慧型電視APP收費高」「操作太復雜」「廣告太多」也是「勸退」的主要原因,受訪使用者選擇這些原因的比例分別為35.06%、24.49%、20.67%。

這之中, 智慧型電視的收費問題不時引起「眾怒」 。簡單來說,智慧型電視的系統界面令人眼花繚亂,使用者難以找到自己想要觀看的內容;而要觀看節目內容,往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收費套路。

前段時間,80後演員李嘉明發視訊直指電視收費亂象。在視訊中,他坦承:「以前開啟電視就是電視,現在開啟電視全是收費的,什麽包月VIP,我買一個電視花大幾千,完了我還看不了,每個計畫得單獨收費,覺得特別惡心。」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明一句「老百姓掙錢容易嗎?我已經有三年沒開啟電視了」引起廣泛共鳴,網友紛紛跟帖,一吐為快。

從行業邏輯看,這背後的收費套路其實是電視品牌方、內容商及牌照商三方之間利益賽局的結果。

【南方都市報】報道,大部份主流的品牌方都組建了自己的OTT(指互聯網電視)營運公司,一方面與互聯網電視牌照商進行合作提供內容,雙方就會員費、服務費進行分成;另一方面,和視訊平台展開內容合作,多個合作方、多種渠道乃至「套娃」收費意味著多份收入來源。

換言之, 在電視零售量、零售額不斷下滑的背景下,層層套路的各種會員費、VIP和VVIP費用及廣告費等成為三方賽局的「肥肉」

這可是一塊百億級的「肥肉」。互娛數位釋出的【2023中國家庭智慧大屏消費白皮書(OTT篇)】顯示,在營收端,2022年,OTT廣告市場規模突破20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30%;而2023年上半年,雖然增幅放緩至13%,但整體市場規模已達到236億元。

上述三方不停爭奪這塊「肥肉」,使用者所謂的「吃相」被拋諸腦後,同時,這也是在加速「勸退」使用者,令本來就在萎縮的使用者「基本盤」進一步縮小。也就是說,爭奪百億「肥肉」,在一定程度上反噬了自身。

盡管國家相關部門聯手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復雜等問題,第一階段工作實作「開機看直播、收費包壓減50%、提升消費透明度」的目標,有線電視和IPTV開機廣告全面取消,開機時長從治理前的最多118秒減少到不超過35秒, 但行業邏輯和利益賽局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爭奪與反噬的戲碼仍將繼續

一邊加速內卷,一邊海外金塊

電視零售量、零售額下滑,諸多收費套路又在勸退使用者,為了緩解市場困局,電視品牌方也在產品上「做文章」。

據奧維雲網分析, 2023年中國彩電市場出現了「新、高、大、上」等特點 ,且從這裏挖掘了一定的市場增量。

所謂「新」,是指 新技術Mini LED ,去年中國彩電Mini LED市場零售量滲透率為2.9%,較前一年增長1.8%。

所謂「高」,是指 高重新整理率120Hz+ ,以能提供更為優質的畫面,滿足消費者較高的觀影體驗和遊戲體驗需求。去年,中國彩電市場120Hz+產品零售量滲透率已達31.9%,較前一年增加16.4%。

所謂「大」,是指 大尺寸75+ ,滿足消費者對大屏的需求。去年,中國彩電市場大尺寸產品(75英寸及以上)零售量和零售額實作全面增長,75英寸產品零售量滲透率為19.9%,較前一年增長6.4%。

所謂「上」,是指 電視行業向中高端發展,整體向上 ,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對產品品質的需求。

顯然,「新、高、大、上」加劇了中國電視行業的內卷,但其中蘊含的積極力量,能助力行業獲得更多溢價,或將推動行業零售額有所增長。

據奧維雲網預判,2024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為3085萬台,將同比下降1.8%,零售額為1125億元,同比增長2.5%。

除了爭奪國內市場,電視品牌方亦加碼海外。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1月~12月,液晶電視累計出口量為9887萬台,同比增長7.5%。其中,海信和TCL在日本市場高舉高打,日經中文網近日發文稱,在日本國內平板電視市場上,海信、TCL的總份額在2023年擴大至21.4%,花4年時間翻了倍。

金塊海外需要大力控制成本,這方面,中國電視品牌方主要透過大量采購和大量生產零部件來削減成本,進而在價格層面更有讓利空間。

日經中文網直言,日本國內電視市場趨於縮小,但中國企業的產品價格合理,加上支持網路等功能,「以年輕人為中心增加了銷量,存在感正在不斷增強」。

不難看出, 國內也好,海外也罷,都是在存量市場中挖掘增量 ——據群智咨詢預估,2023年全球電視市場出貨規模下滑到2.15億台,降幅達2.5%,創十年歷史低點。

對中國電視行業來說,好訊息是尚未到被拋棄之時,壞訊息是賺錢越來越難。 這正是時代情緒的某種寫照,不是嗎?

參考資料:

1.【2023年中國彩電市場總結】,奧維雲網

2.【海信和TCL在日本電視銷售份額4年翻倍】,日經中文網

3.【電視「套娃」收費第一階段整治:各類收費包壓減50%以上!今年要逐步實作一個遙控器看電視】,南都·灣財社

4.【誰殺死了電視?】,正解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零售商業評論」微信公眾號,作者響馬

本文圖片來自微信公共圖片庫

主編:劉娟

值班編輯:李磊

排版:陳映安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