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養生

上瞼組織厚薄決定重瞼術式:改良傳統法 vs 改良PARK法

2024-07-11養生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醫美時訊

目的: 探索亞洲患者上眼瞼組織學差異對重瞼術後效果的影響。

材料與方法:本研究共納入76名雙側上眼瞼形態不佳或單眼皮患者。根據眼瞼組織的厚度,采用不同的重瞼術技術。改良的PARK法(A組:15名參與者)用於眼輪匝肌較薄,眼眶隔脂肪突出較少的患者。改良的傳統法(B組:52名參與者)用於眼瞼皮膚、眼輪匝肌肥大和眼眶隔脂肪突出的患者。

結果:所有76名患者均透過單次手術獲得滿意的結果。術後隨訪時間為3至6個月。A組,未見眼瞼邊緣附近瓣的明顯腫脹,且重瞼線變淺。B組,一些患者在術後早期出現不同程度的淤血,但均在術後1至3個月內恢復更自然形狀。術後3至6個月,切口兩側均未見明顯的疤痕粘連和階梯感。

結論:術前分析上眼瞼組織厚度對於確定合適的重瞼術手術技術至關重要。對於上眼瞼組織肥大的患者,建議使用改良的傳統法,以減少切口下方疤痕粘連和階梯感。對於上眼瞼組織較薄的患者,應采用改良的PARK法,以避免組織堆積、重瞼線變淺或消失等問題。為了獲得自然且持久的手術效果,應根據患者的眼部組織狀況選擇不同的手術方法。

引言

近年來,由於其簡單性、術後恢復快和淤血少,PARK方法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流行,導致傳統方法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但需要註意的是,PARK方法可能導致一些並行癥,例如眼瞼邊緣附近瓣堆積(圖1)、雙眼皮褶皺變淺或消失,這樣的雙眼皮形狀並不符合東方審美。另一方面,傳統重瞼術中過度切除眼眶下組織,可能導致明顯的腫脹和淤血、恢復時間延長,以及瞼板前皮膚出現明顯的疤痕粘連和階梯感。

圖1. 重瞼線過高,保留瞼板前組織過多,導致瞼緣附近瓣堆積。

本研究中,對上眼瞼組織肥厚的單眼皮患者,以改良的傳統方法行重瞼術,保留重瞼附近皮膚的皮下血管網和瞼板前筋膜(與傳統重瞼術的主要區別)。改良傳統方法與傳統方法的差異見表1和圖2。長期術後隨訪顯示,眼瞼邊緣附近瓣沒有堆積,皮膚沒有出現疤痕粘連,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組織活動性。此外,觀察到的淤血極少,長期內雙重瞼線條很少變淺。因此,PARK方法重瞼術並不適合所有亞洲單眼皮患者,作者為軟組織較薄者選擇了改良的PARK方法。改良PARK方法與傳統PARK方法的區別見表2和圖3。改良傳統重瞼術也有其獨特優勢。根據上瞼組織的厚度選擇不同的重瞼術式,可以獲得更穩定和自然的重瞼效果。

表1. 傳統方法與改良傳統方法的區別。

圖2. a 改良的傳統方法,保留皮下血管網經筋膜層與瞼板筋膜,將瓣縫合固定於瞼板筋膜。b 傳統方法,切除大部份瞼板前筋膜,瓣在瞼板上縫合固定。

表2. PARK方法與改良PARK方法的區別。

圖3. a 改良的PARK方法,保留切口下方眼輪匝肌,肌間開孔,將瓣在瞼板淺筋膜和眶隔後壁上緣處縫合。b PARK方法,切除切口下方眼輪匝肌,並將瓣縫合固定在遠離瞼板上緣的上瞼提肌-眶隔後壁復合體上。

改良PARK方法

共15人接受改良PARK方法重瞼術。根據患者上眼瞼的具體情況設計重瞼切口線。切口線距離瞼緣5.5至6.5公釐,切除寬度2.0至5.0公釐的眼瞼皮膚。面部進行常規消毒和無菌處理,局部註射1%利多卡因加1:200,000腎上腺素混合溶液。具體手術過程見圖4。觀察調整重瞼的彎曲度,使兩側基本一致,且輪廓曲線良好(圖5)。

圖4. 切除皮膚,暴露眼輪匝肌(a);切除部份眼輪匝肌,暴露眶隔後壁(b)。將眶隔後壁與下瓣相應的皮下真皮組織縫合(c)。五到六針縫合固定(d)。

圖5. 術後立即閉眼(a),術後立即睜眼(b)。

改良傳統方法

共52名患者接受改良傳統方法重瞼術。根據患者上眼瞼的狀況設計了重瞼切口線,切口線距離瞼緣5.5至6.5公釐,並移除了寬度在2.0至5.0公釐的眼瞼皮膚。面部進行了常規的碘必凈消毒並使用了無菌組織處理,同時有效實施了局部註射1%利多卡因加1:200,000腎上腺素的混合溶液。具體的手術過程見圖6。使用了7-0聚丙烯縫線對靠近眼瞼邊緣的皮膚-瞼板前筋膜-上唇下方的少量眼輪匝肌-切口上唇的皮膚進行間斷縫合,觀察到患者術後雙眼皮的彎曲度良好(見圖7)。

圖6. 剪除瞼板上淺層眼輪匝肌條(a)。保留下瓣的皮下毛細血管網(b)。松解眶隔後壁與上瞼提肌之間的粘連(c)。切除少量瞼板前筋膜(d)。

圖7. 術後立即閉眼(a),術後立即睜眼(b)。

觀察指標

本研究需要記錄:改良PARK法術後六個月時,眼瞼緣附近瓣出現堆積,以及重瞼褶皺變淺的病例,並進行分析;改良傳統方法術後六個月時,切口兩側出現疤痕粘連和明顯階梯感的病例,並進行分析。

術後滿意度調查:對A組和B組患者分別進行滿意度調查,包括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

📌 改良PARK方法

瞼緣附近瓣堆積程度:嚴重(閉眼時,瓣明顯高於重瞼切口線,睜眼時可見腫脹的瓣,重瞼外觀不自然);中等(閉眼時,瓣組織略高於重瞼切口線,但睜眼時不見堆積);輕微(閉眼時,切口兩側平滑過渡)。

重瞼線變淺或消失:嚴重(睜眼時,重瞼線高度明顯下垂,下垂高度超過原始高度的1/2);中等(睜眼時,重瞼線高度略下垂,下垂高度超過原始高度的1/3,圖8);輕微(睜眼時,重瞼線高度無明顯下垂)。

圖8. 改良PARK法術後六個月,左眼重瞼線變淺,不能形成雙眼皮。

📌 改良傳統方法

瞼緣附近皮膚疤痕粘連:嚴重(可見瞼板前皮膚形成明顯的褶皺,難以推動);中等(瞼板前的皮膚有幾道褶皺,略微活動);輕微(瞼板前不見由疤痕粘連引起的皺紋,皮膚活動)。

階梯感:嚴重(閉眼時,有明顯的階梯感);中等(閉眼時,可見輕微的階梯感,圖9);輕微(閉眼時,無階梯感)。

圖9. 改良傳統方法術後六個月,左眼瞼閉眼時可見輕微的階梯感。

結果

術後滿意度:兩種手術方法均獲得高滿意度,改良PARK法(80%),改良傳統方法(82.7%)。

改良PARK法:術後瞼緣附近瓣堆積程度,輕度(86.7%)與中度(13.3%)和重度(0.0%)之間差異顯著;重建褶皺變淺程度,輕度(93.3%)與中度(6.7%)和重度(0.0%)之間差異顯著。

改良傳統方法:術後皮膚疤痕粘連程度,輕度(90.4%)與中度(9.6%)和重度(0.0%)之間差異顯著。切口兩側階梯感,輕度(84.6%)與中度(15.4%)和重度(0.0%)之間差異顯著。

討論

BT Sayoc和L Col在1956年首次提出,上瞼提肌腱膜部份纖維透過眼輪匝肌直接附著於上瞼皮下,形成重瞼線條。由此,公眾認為PARK術式符合重瞼的生理特性,這種方法具有術後腫脹小、恢復快速、效果自然等優點,因此被廣泛采用。

但是,宋儒耀等人的研究並未觀察到上瞼提肌纖維分布到重瞼褶皺。根據長期臨床觀察,他們提出了一套關於中國人重瞼形成的解剖多因素理論。首先,重瞼線以下的組織較薄,眼輪匝肌纖維較少,而重瞼線以上的皮膚和眼輪匝肌較厚,形狀和位置相對固定。兩者的質地差異,使連線部產生剪下力,導致皮膚堆疊和皺紋形成。其次,如果眶隔回縮過低,眶隔脂肪突出到瞼板前,將阻礙重檢褶皺形成。此外,對於大多數蒙古人種單眼皮患者,還需考慮其眼輪匝肌和瞼板前筋膜組織肥大、上瞼皮膚和皮下筋膜組織較厚。如果對這類患者采用改良PARK法術式,其軟組織肥大可能導致睜眼阻力增加,縫合懸掛承擔更大阻力,從而增加術後瞼緣附近瓣堆積和重瞼線變淺的可能性。

大多數亞洲單眼皮患者的上瞼皮膚、瞼板眼輪匝肌、瞼板前筋膜等組織相對較厚,眶隔脂肪膨出且下垂。重瞼術時,如果僅去除瞼板前的肌肉而保留全部瞼板前筋膜,一些患者的瞼緣附近瓣可能不能緊密貼合瞼板前筋膜(粘連過緊則造成疤痕粘連),從而導致重瞼高度下移或在瞼緣附近形成「堆積」現象。改良PARK法利用縫合固定與重塑軟組織,長時間的睜眼活動可能使重瞼易於變淺或在縫合線的切割作用下形成堆積,特別是對於上瞼腫脹且厚重的患者。因此,本研究提出,對上瞼組織肥厚患者采用改良傳統方法。術中保留皮下血管網,並根據瞼板前筋膜的厚度給予部份切除。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眼瞼皮膚的活動性,還避免了瞼板前皮膚的疤痕粘連,且切口上下組織無階梯感(圖10)。但是,對一些上瞼組織較薄的患者,如果也選擇改良傳統方法,由於其真皮層和皮下血管網較薄,愈合後瞼緣附近瓣粘連的可能性增加,從而形成僵硬的重瞼外觀。因此,對於這類患者,本研究選擇改良PARK方法,以獲得術後腫脹小、淤血少、瞼緣附近瓣無腫脹的效果。而且,由於術後阻力較小,恢復期間重瞼線變淺的可能性也顯著降低,重瞼切口下的組織也不易堆積(圖11)。

圖10. 術前睜眼(a);術後六個月睜眼(b);術後六個月閉眼,切口上下組織之間沒有階梯感(c)。

圖11. 術前睜眼(a);術後六個月睜眼(b);術後六個月閉眼,重瞼線下無組織堆積(c)。

從美學角度看,設計亞洲人重瞼線條時,不僅要考慮在上瞼形成單一重瞼褶皺,還要考慮形成自然外觀的各種細節,並考慮到亞洲人輪廓相對「圓潤」特點。為獲得符合生理的自然且健康的重瞼外觀,設計時應註意:

  1. 重瞼線的高度:Zhu Xinghua等人認為,重瞼線應該在瞼板上緣下2公釐的位置。如果設計線超過瞼板上緣太多,則可能導致睜眼不足甚至瞼下垂。

  2. 重瞼線的長度:重瞼線的內端點大多位於「五眼」比例中內眥點的外側,外側延伸超過外眥點。

結論

總之,需要根據患者的種族和上瞼組織特征,選擇最佳的重瞼手術方法。對於上瞼組織厚重的患者,應采用改良傳統方法。而對於上瞼組織較薄、無明顯腫脹的患者,則使用改良的PARK法。

↑ 原文 & 視訊 → 點選本文底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