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養生

小暑至,出梅、入伏,宜避暑、吃米面!

2024-07-06養生

點選藍字 關註「人衛健康」微信公眾號

小暑節氣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的標誌是出梅、入伏。這時氣候炎熱、蒸悶,正所謂「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古人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乃學習。意思是此時風中帶著熱浪,蟋蟀躲在洞穴,而鷹則搏擊長空。

小暑養生

小暑時節,一要 避暑防曬少外出 ,但也要預防「空調病」。二要 平心靜氣以養心 ,「心靜自然涼」。三要 飲食清淡有營養 ,還要防止「病從口入」,以及不貪涼嗜冷食。四要 舒緩運動宜堅持 ,可在早晚天氣相對涼爽時進行慢跑、散步、打太極拳、遊泳等運動。五要 冬病夏治保健康 。此外,小暑有「吃新米、食伏面」的習俗,即「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跟著老話學養生

立夏到頭伏,宜喝姜棗茶

立夏後、三伏前的這個階段,是喝姜棗茶最好的時候。因為人經過一個冬天、一個春天,體內積聚的病氣比較多。夏季炎熱,人體腠理是開放的,體內陽氣空虛。此時喝一杯姜棗茶,既能補體內陽氣之虛以溫中,又能助陽氣發散以排寒。恰好符合【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的宗旨。從立夏開始,一直喝到三伏的頭一天,基本上就能把體內的病氣祛除幹凈,整個夏天都會清爽許多。用姜、棗補脾胃,夏天也能過得舒服一些。

姜棗茶的做法:把生姜、紅棗、枸杞一起煮成茶喝即可。生姜、紅棗等量,枸杞一小撮,寒濕體質者再加上花椒十幾顆。生姜不要去皮,紅棗要掰開。冷水下鍋,水煮開後再煲出顏色即可。煮好的姜棗茶冷卻後裝瓶,放冰箱冷藏,日常喝水的時候舀上兩勺即可。

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艾灸忙

民間素有「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艾灸忙」的說法。盛夏時陽氣旺盛,人體內的凝寒之氣正處於易解的狀態,艾灸的溫熱刺激更容易滲透到經絡、臟腑深處,有效地振奮陽氣,驅散寒濕。艾灸中脘穴可補後天之本——脾,艾灸關元穴能壯先天之本——腎。兩穴合灸,調內養外,使人體陰陽調和、氣血充足。另外,做三伏灸時還可以加上大椎穴、腎俞穴,艾灸大椎穴可激發全身陽氣、護衛周身、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灸腎俞穴有溫陽益氣、補腎壯腰的作用,可以改善陽虛癥狀。

伏天汗不流,病來急白頭

老話常說:「伏天汗不流,病來急白頭。」意思就是人應該順應自然,夏天體驗炎熱的感覺,讓身體多出汗。夏天出汗少,感冒、關節炎、失眠就會找上來,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病率也是成倍上升。所以,夏天不要長時間待在封閉的空調房中,早晚可以適當運動,健步走就是不錯的選擇。晚上回家後再開啟空調(27℃左右),房間門開啟互相通風,保持各房間溫差平衡,營造涼爽的環境更有利於入睡。不過要註意的是,夏天不宜大量出汗。因為運動過程中,體溫升高,排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時補水,很容易造成運動脫水。所以要適當運動,晨跑和遊泳都是不錯的選擇,每次只要鍛煉到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小暑健身

易筋經·掉尾勢與收勢

本勢透過軀體前屈塌腰、擡頭、掉尾,目視尾閭,頭尾相應,調整任督二脈,導引全身氣機歸於丹田,從而起到培本固元的作用。任督二脈之氣充足,全身之氣也因而充盈流暢,使得練功後全身舒泰。

收勢動作舒緩,透過上肢的上抱下引動作,使氣回歸腹部丹田內。第一、第二次雙手捧氣導引下行至腹部後,以意念繼續引導下行,經腳心湧泉穴入地,其目的在於平衡全身氣機。最後一次捧氣導引下行則意念隨雙手下引至腹部丹田,在此意守片刻,使氣歸丹田,全身松靜,氣定神寧,即可結束。

小暑食譜

冬瓜薏米煲鴨

【原料】連皮冬瓜500克,鴨肉250克,薏米50克,姜蓉、米酒各10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①將姜蓉浸泡入米酒中制成姜汁酒;鴨肉洗凈切塊;連皮冬瓜洗凈切塊;薏米淘洗幹凈。②鍋置火上,放油燒熱,放入鴨肉塊略煎,烹入姜汁酒,盛起。③取大煲一個,放入冬瓜塊、薏米,加清水適量,先用大火燒沸,再放入鴨肉塊,改用小火煲至材料爛熟,湯汁收濃,以精鹽、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祛濕、健脾。

清炒綠豆芽

【原料】綠豆芽500克,食用油、花椒、蔥絲、姜末、米醋、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①將綠豆芽掐去兩頭,用清水洗凈,控幹水分。②鍋置火上,放油燒開,放入花椒炸香,撈出,再投入蔥絲、姜末、綠豆芽、米醋、料酒、精鹽,翻炒幾下,熟後盛出裝盤即可。

【功效】清腸胃、解熱毒、潔牙齒。

銀杞菊花茶

【原料】金銀花2克,白菊花3克,枸杞子4克,綠茶5克。

【做法】將前3味藥稍加沖洗,除去浮塵,放進砂鍋中,加水約500毫升煮汁,出汁後沖泡茶葉飲用。

【功效】清涼、明目、解暑。

涼拌苦瓜

【原料】苦瓜500克,醬油、豆瓣醬、精鹽、蒜泥、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①將苦瓜一剖兩半,去瓤洗凈,切成細條,在沸水中汆燙熟,放入涼開水中投涼,控凈水分。②將苦瓜條用精鹽稍腌後控凈水分,再放到涼開水中略微浸泡後撈出,加入醬油、豆瓣醬、蒜泥和植物油拌勻即可。

【功效】清暑、解毒、降血糖。

內容來源: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時令養生健康手冊(2024版)】

本書主編:

山西中醫藥大學 郝慧琴

期待您的 「分享 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