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三伏將至,高溫與潮濕相互夾雜,暑濕之氣氤氳熏蒸,人們常會有乏力倦怠、昏昏沈沈、不欲飲食、喜食冷飲、口幹咽痛等不適之感。
此時,養生應該註意哪些要點,才能讓身體更舒適呢?
盛夏養生,記住「5不」
對煩懣躁怒說「不」
有些人平素就性情急躁易怒或是煩悶抑郁,隨著高溫持續,更易出現郁而化火、擾亂心神等問題,甚至誘發各類疾病。
建議:
要學會疏解排遣不良情緒,培養怡情養性的興趣愛好。
對寒辣肥膩說「不」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過食寒涼、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容易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胃欠通降,則氣血乏源,心脈心神失養,就會發為心病。
建議:
盛夏時節要註意清淡飲食,新鮮蔬果可多吃,魚肉蛋奶宜適量。
對熬夜過勞說「不」
有些人喜歡熬夜,到了白天卻打不起精神,還有些人由於工作原因經常過度勞累或者過力運動,長此以往對身體傷害都很大。
建議:
夏季晝長夜短,可以適當晚睡,但一定要保證睡眠時間充足,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正氣得生。
對久坐久臥說「不」
中醫認為,久坐傷肉,久臥傷氣。適量運動則有助於氣血生成及執行,但要記得不可過勞。
建議:
盛夏時節宜進行一些較為溫和的體育運動。可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打太極拳、練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對涉宿濕冷說「不」
盛夏時節,人體陽氣外盛而內虛,起居飲食稍有不慎則易受寒而傷陽。故不可貪食寒涼,不可涉宿濕冷之所,不可空調溫度過低,否則陽氣內傷,易發為陰暑。
建議:
陰暑多表現為汗出較少甚至不出汗、頭身酸重如裹、乏力、腹痛腹瀉、上吐下瀉等癥。若有上述表現,請及時 就醫治療。
夏季應該做的三件事
健脾祛濕常泡腳
古人雲「長夏多生濕病」,因為濕易困脾。
若脾被濕邪所困,就會氣機凝滯,血行不暢,氣血不能疏布四肢,則見乏力倦怠、不思飲食、小腹脹滿、二便黏膩等不適癥狀。
可在每天睡前1小時,用熱水泡腳20分鐘,使身體微微汗出。
這樣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經絡,起到健脾祛濕、通經利水、緩解疲勞的作用。
固護陰液吃瓜菜
夏季養生重在養心,而「汗為心之液」,盛夏時節陽氣熾盛,汗出較多,陰液易受損,久則損傷心氣。
因此,三伏天一定要註意固護陰液。
可多食用一些清潤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紅柿、黃瓜、冬瓜、苦瓜、西瓜等。
此外,可適當進食酸味食物,以生津解渴,如檸檬、鳳梨、獼猴桃、山楂等。
防暑降溫三豆湯
暑邪與心經相對應,具有炎熱升散、易攜濕邪的特點。
暑氣太過易誘發心悸、胸悶、心慌、心律不齊、高血壓等病癥。
三豆湯是一款不錯的防暑飲品。可取赤小豆、綠豆、黑豆各20克,洗凈浸泡2小時後,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煮1小時,豆子開花後放入適量的冰糖,繼續煮5分鐘即成。可一周喝兩次。■
【來源:中國中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