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在平衡和諧時往往是沒有什麽感覺的,失衡時才會有感覺,特別是身體。當身體有了「存在感」,往往就是出問題、生病的表現。它們常會以異於其他部位的感覺,比如 疼痛、酸脹 等來表達自己,由此告知大腦:「這裏有病!」
比如,我們覺察到胃長在哪兒時,一般是因為胃不太舒服了;感覺到腿的存在時,多是因為走路不給力......身體最能顯示其存在的方式,就是給出異樣感覺,這就是「身體在說話」。
疼痛是身體在報警
心絞痛發作時有一種特殊的疼痛感,醫學上對其有個專門的稱呼叫 「瀕死感」 ,意思是這種疼痛發作時,病人會有嚴重的恐懼感,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將至。
在所有疼痛中,只有心絞痛、心梗的疼痛,才會伴隨這種「瀕死感」。因為心臟是身體的「發動機」,這裏一旦生病絕對攸關性命,所以必須以最歷害的疼痛向大腦「喊話」,不僅是告知自己的存在,而且是發出危難預警!
相比來說,那種隱隱的,用手按著、溫熨著就可以緩解的疼痛,在中醫裏被認為是虛性的,在西醫學中多被認為是慢性的,這類疼痛並不會馬上「要命」,身體才會以能忍受的程度來「說話」。
所以, 身體在說話,是功能受阻時身體的報警。 為此, 醫學要做的不是讓身體「禁言」,而是要鼓勵身體說話,讓身體在充分傾訴後自然「收聲」, 這才是治本之法。
順應功能
才能回歸平衡
身體說話是身體功能的體現, 醫學的目的是順應功能, 最多在功能失衡時幫扶一下,功能不足時鼓動一下, 讓它自然地重回平衡。只要平衡了,身體自然就安靜了,不說話了。
這就和人與社會的關系一樣—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每個器官、組織都是身體的一部份,當所有器官、組織和平相處、默契配合時,它們就是沒毛病的,身體就「無病一身輕」了。
這個 「輕」就是輕松、無聲、沒有異常感覺的意思。一個舒服的、各種需求都得到滿足的、各種機能都被成全了的身體,確實沒必要「絮絮叨叨」。
END
||策劃編輯:十五子
||圖片來自網路,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份作品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授權事宜 。
|| 如有疑問,可點選 向我咨詢
||音訊電台等服務,請移步 微信公眾號選單欄
有用請給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