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本篇 圖、文 均來自於網路,若 圖片 或 文字 對您造成了 侵權 ,請您請在 後台留言聯系 我們進行 刪除 ,我們收到留言後將盡快 刪除
個體有差異 · 如涉及用藥 · 須遵醫囑
尿酸到底是什麽
尿酸是體內一個本身就存在的代謝產物,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新生成尿酸600mg,排除600mg,保持著平衡。
尿酸是透過血液來檢測的,稱為血尿酸水平,是判斷尿酸是否增高的指標。當然尿液中也能測尿酸水平,但主要是用來判斷腎臟排尿酸能力。
目前國內通行的血尿酸水平正常標準範圍是以μmol/L為單位,男性178~416之間,女性是148~357之間,也就是說男性超過416μmol/L,女性超過357μmol/L,就可以診斷為「高尿酸血癥」。
尿酸不只和吃進去的嘌呤有關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座工廠,尿酸就好比工業生產時的廢物,人體內肝臟會把沒用的嘌呤處理成尿酸,然後經由腎臟、腸道等排毒器官把尿酸排泄出去,整個過程都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
如果這裏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尿酸就可能會升高。
簡單來說, 如果尿酸升高,不是吃進去的嘌呤多了,就是排出去的尿酸變少了。
尿酸排出去的少,受遺傳因素影響比較大,而攝入嘌呤過多的問題,一部份和飲食有關,這也是為什麽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人群,都建議要控制嘌呤攝入。
但 嘌呤的另一大主要來源,很多人卻不清楚,那就是我們身體自己產生的嘌呤 ,有些食物雖然自己不含嘌呤,但它裏面含有的 某些成分卻能促進身體合成更多嘌呤,從而造成尿酸升高 。
尿酸高的「幫兇」:果糖
體內尿酸過高,容易引發痛風的危險,很多人都會嚴格按照高嘌呤食物表來控制自己的飲食結構,那麽問題來了,有的人明明沒有吃海鮮、喝濃湯等高嘌呤食物,也戒煙酒了,但是尿酸還是一直居高不下。
在飲食方面,少吃海鮮少喝啤酒是對的, 但是很多人往往還忽視了另一個很重要的細節:果糖!
果糖對痛風的影響是近些年科研發現的,一項研究發現,攝入含糖的軟飲料和富含果糖的水、果汁與痛風的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近年的研究也發現, 高果糖飲料的攝入與痛風發病率增加平行 ,此外,還發現果糖可以增加食欲,不受胰島素、瘦素的調節,因此進食者不會有飽腹感產生。
所以將果糖列為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痛風的常見伴發病或合並癥的重要危險因素。
其中含糖飲料,就是典型的代表 。果糖與尿酸升高有關,在進入人體後,會參與代謝過程,促進嘌呤合成,從而導致尿酸生成增多。
不少高尿酸患者,對含糖飲料的危害毫不知情,甚至可能覺得用飲料代替酒,是一種更加「健康」的飲食選擇,那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這些「果糖」食品要特別註意
1、任何甜飲料: 市面上銷售的各種甜飲料,包括碳酸飲料、果汁、所謂的功能性飲料等是果糖最豐富的來源之一,痛風患者應該謹慎飲用。
2、蜂蜜: 蜂蜜雖然營養價值較高,但是其果糖含量高達70%,痛風患者必須節制食用。
3、果糖含量較多的水果: 我們平時常常吃的芒果、荔枝、哈密瓜、西瓜、甜瓜等都是含糖量較高的水果。
還有些水果是果糖的隱性來源,如柑橘、桃、李、杏等含蔗糖較多,分解代謝後將有一半轉化成果糖,也需要加以關註。
水果營養豐富,一天控制在500g以內沒有問題,但切勿貪多哦。
4、烘焙糕點:
甜甜圈、餅乾、蛋糕、布朗尼、牛角麵包等這些大家愛吃的麵包糕點都是高糖的食物,註意別吃太多,以防尿酸增高。
5、各種糖漿: 玉米糖漿、玉米甜味劑等,這些糖漿都含有高果糖,所以常備拿來代替糖使用,最常被套用在制作甜點上。
最後兩點很重要
1、多喝水、戒酒:
每天喝1500ml以上,
喝水促進身體代謝以及排尿
,有助於幫助身體排出尿酸。戒酒,
酒精具有抑制尿酸排泄的作用
,所以要禁喝啤酒和白酒。
2、堅持運動、控制體重: 每日進行中等強度運動30分鐘左右,要註意避免劇烈運動或損傷,肥胖者應減體重,使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
尿酸高,危害不僅僅是痛風
對於高尿酸血癥所帶來的後果,很多人還只是停留在痛風這一點上,然而實際上,它的危害可能遠超你的想象。
01
關節損傷
痛風性關節炎通常導致足第一跖趾關節、踝關節、足背以及膝關節等突然劇烈疼痛,發作關節數小時內出現紅腫。
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個關節發作,但有些人也會累及一個以上的關節,尿酸鹽結晶沈積在關節處,晶體會刺激關節產生炎, 引起痛風石、痛風骨破壞等 。
02
高尿酸性腎病
高尿酸血癥人群中只有大約10%的人會發生痛風,高尿酸血癥還與多種器官損傷有關,如尿酸性腎病。
正常人體尿酸的產生和清除維持著動態平衡。尿酸形成過多或排泄障礙均可產生高尿酸血癥, 血中尿酸過高則加重腎負擔,出現尿中尿酸過高,使尿酸鹽沈積於腎,導致尿酸性腎病 。
還有一部份患者, 尿酸鹽在皮下、關節周圍逐漸沈積,就形成痛風石 。據統計,痛風患者反復發作而不進行規範降尿酸治療的話,一般十年後就會出現腎損傷,導致腎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癥。
此外,高尿酸還會大大提高發生多種代謝相關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