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養生

身體「上熱下寒」的人,是哪裏出了問題?

2024-07-04養生

人們常說「頭要涼,腳要暖」,這句俗語其實蘊藏著深刻的健康智慧,即人體上部應該涼一點,而下部適合暖一點。

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的身體變得「上熱下寒」,陰陽顛倒。

身體上熱下寒是怎麽回事?如何糾正?【生命時報】邀請中醫專家為你詳細解答。

文受訪專家:

黃穗平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大科學術帶頭人;

胡隨瑜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

1

身體「上熱下寒」是怎麽回事?

一個人是體寒還是體熱,很多時候無法分得那麽清楚。臨床發現,很多人身體既有寒又有熱,也就是「寒熱錯雜證」。

廣東省名中醫黃穗平表示,「寒熱錯雜證」可細分為上下寒熱錯雜、表裏寒熱錯雜,前者多見於內傷雜病,後者多見於外感疾病。其中,「上熱下寒」是臨床最普遍的證型。

人體以「膈」為界分為上下,陰陽平衡時,位於人體上焦的心肺陽氣就能轉到下方,溫煦五臟六腑;位於人體下焦的肝腎之陰也能轉到上方,滋潤心肺乃至全身。這種情況下,人就不會出現怕熱或怕冷的情況。

反之,若陰陽不平衡,上下表裏不貫通,陽氣不能下潛,陰水不能上滋,就會導致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的常見癥狀

黃穗平介紹,上熱下寒有對應的表現,比如:

典型的上熱表現為反復發作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咽喉痛、臉上長痘痘、難入睡、易失眠、虛不受補(一補就上火);

下寒則表現為飲食耐溫不耐寒、大便不成形、腰膝酸冷、手腳冰涼、下肢浮腫、尿頻、女性痛經等。

2

上熱下寒的人多有4個習慣

事實上,「熱往上走,寒往下走」是大自然的規律,正常人不會出現寒熱兩極分化的現象。

但如果生活習慣不好,就會傷及臟腑,進而導致陰陽失衡,出現上熱下寒證。黃穗平舉了幾個簡單的例子:

01 用腦多

現代人思慮過度,用腦想事情時,大量氣血就會往上引,下半身氣血不足,長時間如此,就易造成上半身過熱,下半身火力不足。

02 運動少

很多人能躺著不坐著、能坐著不站著,出門不是開車就是坐車,運動嚴重不足,導致氣滯血瘀,氣血無法在全身順暢循行,時間久了就會寒熱不調。

03 不避寒涼

最典型的生活方式就是長時間吹空調、經常吃冷飲、為了防曬不曬太陽、愛穿露臍裝等。

從中醫理論講,人體下焦的陰水要轉到上焦,靠的是脾氣升發散布,就像河裏的水要透過太陽的照射來蒸發一樣。

如果有大量寒濕駐紮在體內,就需要調動脾腎兩臟的大量陽氣來溫化寒濕,久而久之體內的陽氣不足,就會導致下寒。

04 飲食油膩

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部機器,食物就是讓機器正常運轉的能量來源。

飲食結構不合理,如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吃得太多,攝入的能量超過了身體所需,就會蓄積在體內,阻礙中焦(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

一旦中焦堵了,就會出現胃氣不降、脾氣不升、腎氣不藏等問題,最終導致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另外,熬夜、心情不暢等也是導致上熱下寒的原因。

3

關鍵在於打通「橋梁」

不難看出,上熱下寒是中焦不通、陰盛於下、陽浮於上所致,問題的關鍵在於打通中間的橋梁——中焦,即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

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氣升則腎氣、肝氣皆升,胃氣降則心氣、肺氣皆降,這樣上下氣機才能交接通暢,陰陽才能相互順接。

日常調理方面,中醫專家們給出了一些方法。

01 適當食療

平時可以喝陳皮水、木香茶醒脾開胃、健脾理氣,具體方法是:取陳皮或木香3~5克,開水沖泡頻飲即可。

腎是人體的「發熱器官」,要想緩解上熱下寒,平時應註意養腎,可用平補之法,常吃枸杞、花生、黑芝麻、桑葚等藥食同源的食物。

02 養成鍛煉好習慣

人體陰陽要想平衡,少不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建議平時早睡早起,每天加強鍛煉,但強度不要過大,以半小時為宜。

03 試試蒸桑拿

上熱下寒很明顯的人,可以嘗試蒸桑拿,能將體內多余的濕氣排出,但頻率不要太頻繁,一兩個星期蒸一次就行。不過,男性不建議常蒸桑拿。

04 用溫水泡腳

中醫強調,「寒從腳起」,建議每晚睡前用40℃左右的溫水泡腳,可驅散全身寒氣。

泡完之後,包括日常生活,可以多搓搓腳底的湧泉穴,能引火下行,令手腳溫暖。

05 艾灸

透過艾灸打通中焦,讓身體的火下得來、水上得去,從而溫暖全身。

一般取穴以下半身為主,引火下行的同時有助溫陽滋腎,更易達到寒熱平衡,建議取湧泉穴。艾灸最好在中醫指導下進行。

需要註意的是,對於上熱下寒的人,不能單純地使用降火的寒涼藥物,以免寒上加寒、虛上加虛,進入惡性迴圈。

圖文編輯:郭芙蓉 視訊編輯:盧雙贏

審:李小不

本文來源:生命時報(id:LT0385)

喜歡,就給我一個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