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崇禎的陵墓在明十三陵裏,誰給他修的?

2024-07-13歷史

防失聯,敬請關註備用號:

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到處找不到崇禎,心裏不踏實。於是下了一道命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後來終於在煤山找到了吊死的崇禎帝,懸著的一顆心才落了下來。

崇禎在吊死之前,在衣服上寫下遺詔。其中有一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不過,李自成卻並沒有侮辱他的屍體,反而進行了好好的安葬。

崇禎

當時明朝的國庫一窮二白,就算想體面安葬崇禎,顯然也是很困難的。

但不管怎麽說,李自成在安葬崇禎的問題上,也算是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他最先是用兩塊門板把崇禎裝起來。後來找到了一副柳木棺,便把崇禎的遺體裝進柳木棺裏。接著再把他的棺材漆成紅色,把同樣吊死的周皇後的棺材漆成黑色。

接下來就遇到了需要安葬崇禎皇帝遺體的事情。

但是李自成又遇到了麻煩,崇禎並沒有為他自己修建陵墓。一般皇帝一登基,就會開始修建陵墓,但是崇禎卻沒有修。沒有修的原因,根據【罪惟錄】分析,一是忙於國事,二是還沒有選好地址。

崇禎沒有陵寢,李自成當時又沒錢為他修陵寢,因此,就把他和周皇後一起,胡亂地裝進已故的田貴妃的陵墓中,不過,就算是田貴妃的陵墓,當時也還沒有完全修好。但李自成已經等不及了,把他們的遺體裝進去後,讓它成為一座皇帝陵。

說起來李自成也實在可憐,連安葬崇禎所花的費用,當時都要靠募捐的。

當然了,如果李自成能夠坐穩江山,能夠讓經濟恢復過來,他肯定是會對崇禎陵墓進行進一步修建的。但問題是,他只在京城呆了42天,就灰溜溜地逃走了。他連自己都顧不上,當然就不可能再管崇禎陵墓的事情了。

李自成

滿清入關,入住北京城後,多爾袞和順治對崇禎墓進行了維修,並改名為「思陵」。之所以叫「思陵」,應該是因為當時南明曾給崇禎議定廟號為「思宗」,滿清采納了這個意思。

順治二年,思陵完成修建。不過當時滿清朝廷也缺錢,以至於思陵斷斷續續修建了兩年。為此順治皇帝下令,必須盡快修建到位。可見,順治對思陵修建還是極為重視的。

順治十六年,思陵又補充了一些建築,完成了第二次修繕。

後來,乾隆十年以及乾隆五十年,思陵又經過了兩次修繕。乾隆五十年的那一次,是乾隆修繕整個明十三陵,當然也包括思陵。

那麽,為什麽無論李自成還是清朝政府,都那麽重視思陵的修建呢?而且就算財政吃緊,也要想方設法做這件事,他們是怎麽想的呢?

我認為,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籠絡老百姓的心。

由於明朝前後統治了三百年的時間,老百姓對明朝有很深的感情。整個社會裏,遺老遺少非常多,對明朝的思念非常強烈。

而無論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朝,還是清朝,他們都不太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大順朝的統治者曾經是「盜賊」「逆賊」,這在古人的心裏,是比較抵觸的。而清朝的統治者,更是少數民族。受「華夷」思想的影響,他們更不容易接受這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

因此,疏解老百姓的情緒,迎合老百姓的心理,就變得至關重要。而修建崇禎皇帝的陵墓,並且把這座陵墓取名「思陵」,就是一種迎合老百姓心理的表現。

思陵

其二,表明新朝是「天命所歸」。

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滿清,在建立了朝廷以後,都想表明自己的朝廷是「天命所歸」,是順應天意建立的朝代。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善待前朝統治者。

善待前朝統治者,意思就是說,前朝統治者本來也是「天命所歸」的朝代。但是發展到一定時間後,「天數」就盡了,必須由新的朝代來替代,而這個新的朝代,也是順應天命的朝代。

這樣一來,李自成和滿清,都確定他們的「正統」地位了。

既然前朝依然是「天命所歸」的朝代,自然應該善待前朝統治者了。

其三,樹立皇帝的威嚴。

先舉個例子。當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為了能夠順利北伐成功,他打著「驅逐胡虜」的口號,號召全國人民起來,和他一起推翻元朝的統治。但是,後來他已經建立了統治後,又改口說,我們的祖輩父母都生活在元朝,都是元朝皇帝養育的,所以我們應該善待元朝皇帝及其親屬。

朱元璋這裏特別提到了前朝皇帝「養育」老百姓。他這樣說,其實就是給皇帝樹威,讓當下的老百姓都明白,你們是皇帝我「養」起來的。

李自成和清朝善待崇禎皇帝,多次給他修陵,所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往期精彩:

更多資訊,關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