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黃埔百年:這座熱血軍校走出了哪些傳奇人物?

2024-06-16歷史

本 文 約 7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9 分 鐘

一百年前,黃埔軍校誕生在國民革命風暴中。這是一座由孫中山先生創立的,由蘇聯紅軍將領作為軍事顧問,眾多共產黨擔任要職的新式軍官學校。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演講中指明了開辦軍校宗旨: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軍校一處門口貼有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那時候,國共兩黨攜手並肩,一大批熱血青年集合在此。這些人中,尤其是大革命時期的第一至第六期,有很多成為國之棟梁、民族脊梁。在動蕩的歲月裏,他們高舉民族大義,將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榮辱緊密相連。

「始終為了共產黨的光榮而奮鬥」

1960年4月7日,北京民族飯店迎來一批特殊客人,席間有人唱起黃埔校歌,眾人馬上附和起來。原來,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宴請黃埔同窗,數月前結束改造獲得特赦的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鄭庭笈、周振強、楊伯濤等人歡聚一堂。宴席開始,陳賡不以勝利者自居,說道:

「我們從黃埔軍校到大革命是團結在一起的,由於革命形勢向縱深發展,把我們分向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此後大家各走各的路,以至兄弟鬩墻,打了幾十年仗。 打來打去, 現在終於又合到一塊來了,這是很難得的。」

簡單的幾句開場白,使在座之人深受感動,紛紛把思緒拉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青蔥歲月。

1924年6月16日,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正式開學,軍校位於廣州東郊黃埔長洲島,因而俗稱「黃埔軍校」。

「從今天起,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好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革命軍,中國的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

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如願辦起革命軍校,開學講話意味深長,陳賡站在第一期學員隊伍中感觸很深。

十幾歲,他離開湘鄉老家投效魯滌平部隊,身高差不多與步槍齊頭。那幾年,夾在南北中間的湖南省幾無寧日,目睹軍閥混戰帶來的破壞,陳賡有些迷失方向,遂脫離行伍,一邊在粵漢鐵路湘局做辦事員,一邊利用業余時間彌補學業。19歲,陳賡加入共產黨,介紹人是「一大」代表何叔衡。

「1923年底,黨派我至上海轉廣東,投入程潛所辦之陸軍學校。」

據陳賡回憶,黃埔軍校建立,他就主張集中革命青年「到黃埔去」。後來第二次東征,陳賡作為連長帶傷攻城,勇救蔣介石脫險,成為軍中佳話。

陳賡妻子傅涯曾經深情撫摸他身上的六處傷疤,傾聽丈夫講述那些槍林彈雨的火線故事。1932年9月,鄂豫皖蘇區反「圍剿」,時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的陳賡腿部負傷,在上海治療期間不幸被捕,宋慶齡奔走營救,當面斥責蔣介石:

「當初東江之役是他救了你一命,不然你也活不到今天。現在你要殺他,你天天講的禮義廉恥到哪裏去了!」

陳賡在歷經數月牢獄之災後,終於被營救出獄,繼續革命生涯,並在長征到達陜北後的直羅鎮戰役中再度負傷。

陳賡是少數有寫日記習慣的解放軍高級將領。1937年9月6日處於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時期,他在日記中寫道:

「今日為了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結成全民族的聯合陣線,暫時將它(紅帽子)收藏一個時期,換上一頂青天白日的白帽。但我們永遠是黨軍,紅軍永遠是紅軍,任他換上什麽名義,戴上什麽帽子,我們始終為了共產黨的光榮而奮鬥。」

「太行浩氣傳千古」

1942年5月25日,為掩護八路軍總部、北方局機關和根據地群眾突圍轉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壯烈犧牲,年僅37歲。他也是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彭德懷曾對左權女兒左太北講過這樣一段話:

「敵人打的第一顆炮彈是試探性的,第二顆炮彈準會跟著來,躲避一下還是來得及的。可你爸爸為什麽沒有躲避呢?要知道,當時的十字嶺上正集合著無數的同誌和馬匹,你爸爸不可能丟下部下,自己先沖出去。他是死於自己的職守,死於自己的崗位,死於對革命隊伍的無限忠誠啊!」

1905年3月,左權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一歲半喪父,幾位哥哥也先後撒手人寰。因此,左權早早幫助母親做起家務,拾柴火、割豬草。19歲那年,左權和十幾個同學結伴奔赴廣州,考入大本營軍政部長程潛建立的陸軍講武學校,後來並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眾所周知,黃埔一期要數湘籍學員最多,占總人數近30%。是不是湖南挨著廣東近的緣故?也不全是。當時從湘省去廣東並不輕松,還得先從長沙到武漢,再經上海乘船南下。所謂「無湘不成軍」,加上程潛又是醴陵人,這恐怕是湘籍學員高居各省之最的重要原因。

1925年2月,左權經由同學陳賡等人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1月,被組織選送蘇聯學習,先後進入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刻苦深造。1930年春,中共中央為擴大紅軍和鞏固各蘇區革命根據地,提前召回左權、劉伯承等一批留蘇幹部。在閩西革命根據地,25歲的左權成為一名年輕的紅軍軍長,鑒於表現出色,沒過多久即被調到中央蘇區,先後擔任紅一方面軍作戰參謀、參謀處長,紅十五軍政委、軍長,中革軍委作戰局參謀、副局長、局長,紅一軍團參謀長等職。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裏長征、山城堡戰役…… 左權 幾乎全部參戰。

全面抗戰開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參謀長是葉劍英,副參謀長便是左權。部隊東渡黃河,左權給叔父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自衛應戰,必然要持久下去,也只有持久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 「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來奮鬥,請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願以我的成功的事業報你與母親對我的恩愛。」

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山西平型關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遠在南京的蔣介石高興地復電朱德、彭德懷:

「有日(25日)一戰,殲寇如麻,足證官兵用命,指揮得宜。捷報南來,良深嘉慰,尚希益勵所部,繼續努力,是為至盼。」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左權協助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精心組織黃崖洞保衛戰,「彭左」成了八路軍前方最高指揮機構的親切代名詞。左權殉職的噩耗傳到延安,朱德懷著悲痛心情寫下【悼左權同誌】,其中有句「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著實令人動容。同年9月18日,中共遼縣縣委、縣政府舉行紀念「九一八」11周年暨遼縣易名典禮,透過改名為左權縣的方式,永遠銘記這位民族英雄。

「一生革命,一心一意」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家境富裕,自幼敢於「叛逆」。她反抗摧殘婦女身心健康的纏足,並在大姐夫、中共川南黨組織建立人鄭佑之的支持下,不斷追求進步,組織婦女團體,專為受壓迫的女同胞伸張正義。趙一曼還積極加入共青團,並對鄭佑之說:

「在這個家庭中太郁悶了,我要像秋瑾那樣,到外面去闖一闖,再不能被這個封建家庭束縛了。」

二十一歲那年,趙一曼步行兩天走到宜賓縣城,進入女子中學讀書,不久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後因從事革命運動不為校方所容,轉到中國共產黨開辦的中山中學。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為了繼續推動北伐,需要培養更多的軍事政治人才,尤其是女性軍事幹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醞釀而生,校務多由國民黨左派、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代理,政治教官及中下級軍事幹部多為共產黨員。武漢分校決定招收女生百名,趙一曼經由宜昌黨團組織同意,毅然投筆從戎。受到革命思想驅動,當時報考的女性人數超過預期,最初錄取183人,旋即合並湖南學兵團30名女生,總數達到213人。這是黃埔軍校歷史上首批女學員,被列為第六期。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趙一曼遠赴莫斯科中山大學探索革命真理。第二年秋天,遵從組織安排準備回國。此時 趙一曼已懷有 身孕, 臨行之際,丈夫陳達邦建議生下小孩再走不遲,趙一曼不同意,「黨的決定,不能討價還價」。陳達邦轉而提出一同回國,但「 她認為 夫妻離別事小,求學的任務重大,勸夫莫作此想」。帶著身孕,趙一曼先是受命組建宜昌秘密交通站,後又前往上海、南昌等地從事情報工作。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淪喪,為了加強對黑土地抗日鬥爭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派出一批得力幹部北上。在沈陽、哈爾濱等地,趙一曼領導工會組織巧妙與敵偽展開周旋,經常到卷煙廠、電車廠工人中間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34年4月,由於叛徒出賣,哈爾濱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中共 滿洲省委組織部部長 何成湘著手疏散隱蔽。趙一曼說:

「我到東北這裏之後,徹底認識了日本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我決定到遊擊區去,用槍桿子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請黨組織考慮我的申請!」

何成湘有些擔心,認為 遊擊區不要說戰鬥,就是平時的條件也很艱苦,怕 趙一曼的 身體吃不消。趙一曼則態度堅決:

「我學過軍事,現在正是用它來報效祖國的時候,至於我的身體,請組織放心,我能堅持!」

1935年秋,趙一曼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第二團政委,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她「瘦李」「李姐」。11月中旬,第二團150余名戰士苦戰珠河縣春秋嶺,陷入日偽軍包圍。22日,趙一曼帶著最後的幾名戰士堅守小亮珠河西北方向一處民房,左臂、左腳中彈負傷,依然頑強抵抗,直到彈盡糧絕。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英勇就義。

趙一曼生前曾經有位戰友好奇問起:「你為什麽叫趙一曼呢?」 她答道:

「我喜歡‘一’字,所以給自己起的名字都帶個‘一’字,一超,一曼,意思指一生革命,一心一意,一貫到底,絕不改變……」

「在中國將領之間以謙遜知名」

1924年春,20歲出頭的鄭洞國不顧家人勸阻,從湖南石門前往廣州考取黃埔軍校第一期。黃埔校軍第一次東征,鄭洞國報名參加奮勇隊,一手扶梯攀登,一手揮動駁殼槍連連回擊敵人,成功躍上敵軍防禦的城頭。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非常欣賞鄭洞國,第二次東征後期委派他管理潮州野戰醫院,旋又舉薦其為中校營長, 鄭洞國從此 順利跨入中級軍官行列。後來國共遼沈戰役,鄭洞國被困長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名義致電前方:

「據恩來稱,鄭洞國人還老實,在目前情況下有可能爭取其起義,則對整個黃埔系軍隊的影響當會很大。」

時間回到1933年3月,日本關東軍進逼長城各口,第二師第四旅少將旅長鄭洞國奉命北上,成為最早參加抗日的黃埔青年將領之一。南天門硝煙彌漫,古北口寸土必爭,情況緊急時,鄭洞國顧不上安危,脫掉厚重棉軍服,深入最前線往復督戰。然而,無數將士的犧牲最終換來的卻是一紙紙妥協,【塘沽協定】【何梅協定】……北平軍政負責人何應欽屈從日方壓力,答應國民政府的中央軍、東北軍撤離河北全境。告別古都那一天,鄭洞國和全體愛國官兵心情悲痛,但又堅定信念,互相勉勵「我們必將回來」。

全面抗戰開啟,鄭洞國升任中將師長,「本師因參加過長城抗戰,對日作戰有一定經驗,加上受全國抗日救亡熱潮的影響,官兵們都對日寇懷有仇恨心理,故而士氣高漲」。第二師轉戰平漢鐵路北段,孤軍苦守保定,遲滯日軍進攻步伐;台兒莊大戰,攻棗莊、圍嶧縣,執行命令從來不打折扣。抗戰中期,國民政府軍隊第一個機械化軍——新編第十一軍組建,鄭洞國調任榮譽第一師師長,協助副軍長杜聿明強化練兵。新編第十一軍改番號為第五軍,杜聿明扶正,鄭洞國升任副軍長兼師長。1939年冬,日軍登陸欽州灣,輕取南寧和昆侖關要隘,第五軍風風火火馳援桂南抗日戰場,擊斃日軍教團長中村正雄。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部份退入印度境內,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史迪威主張「要兵不要官」,試圖大刀闊斧改革中國駐印軍架構。蔣介石當然不能接受,決定成立新編第一軍,軍長人選非鄭洞國莫屬:

「你去那裏是會有困難的,同外國人打交道不容易,但抗戰需要盟國幫助,必須有人擔負這項重任,我反復考慮過,你去是最合適的。」

鄭洞國和盟軍將領謹慎相處,同時註意維護民族尊嚴,1944年夏秋榮升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制定「掘壕推進,分割包圍,逐個殲滅」的正確作戰方針,從而確保密支那戰役取得最後勝利。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當年在駐印軍任副官,堅定認為鄭洞國的長處「在於堅韌不拔,在中國將領之間以謙遜知名」。

1984年6月,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北京成立,副會長鄭洞國真誠呼籲中國台灣和海外校友:

「重溫孫中山先生的教導,正視歷史和現實,繼承和發揚真正的黃埔精神,為實作祖國統一大業,共建振興中華的宏圖而做出新的貢獻,也為自己的一生寫下最後的,也是最光輝的篇章。」

雖然曾經分屬國共不同陣營,但晚年鄭洞國念念不忘華夏一統統,他語重心長地對長孫鄭建邦說:

「我現在對國事、家事均無所憾,只可惜沒有看到祖國統一。一旦國家實作了統一,國民革命就算徹底成功了!」

「大義昭著,薄海同欽」

聽說廣州大本營軍政部長程潛要辦軍校,湖南醴陵小夥陳明仁奔赴羊城,先是進入陸軍講武學校,後來並入黃埔軍校第一期。陳明仁在蔣介石陣營官至中將,因為性格過於耿直,幾次遭遇「飛來橫禍」,不無影響戎馬生涯。

據說抗戰中後期,陳明仁任預備第二師中將師長,駐軍雲南昆明附近,不服蔣介石批評所部官兵服裝破爛,抗辯「衣服品質太差,一件棉衣規定要穿兩年,事實上一季都穿不到。去年冬天,又只發給我們四成新的棉衣,所以士兵服裝自然是很爛的」。甚至情緒失控當場撕掉領章符號,揚言「這個中將不當也罷」。

1942年3月1日,蔣介石約見陳明仁,想要仔細問問服裝破爛緣由,不巧的是,第十一集團軍總部始終打不通預備第二師電話,大概考慮到委員長趕時間飛往緬甸臘戍,總部也就沒有派車去找陳師長。第二天,陳明仁獲知此事,心中暗暗叫苦:

「總部疏忽,未將電話打通,亦不派汽車來接,必引起委座憤怒無疑。」

3日,陳明仁接到調任第七十一軍副軍長的命令,不禁感慨萬千:

「竊思五年來費盡心血,無一不在其他部隊之上,好處不能給上峰知曉。此次兩椿差處,均與余毫不相幹,服裝只發四成,當然破爛。其他部隊皆然,不僅本師也。召見不到,乃是總部疏忽。命也如斯,夫復何言。」

蔣介石決定再給學生一次解釋機會,豈料4日下午,陳明仁「甚放肆,大言無忌,因之發怒,令憲兵扣押赴渝」。對照陳明仁日記,內容更為詳細:

「三時半晉謁,不數語即引起委座大發雷霆。余亦以此事太遭不白之冤,恃受妄言,說明服裝破爛,余不能負責。當時態度言辭不免過劇,致被收押,責令憲兵十三團於明日送往重慶。余以無罪,心甚泰然。侍從室諸友勸余暫時在該處休息,等待機會,俟其怒氣稍平,當可挽回。」

多虧黃埔一期同學,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征、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說情,蔣介石漸漸息怒,答應不再追究。

1944年秋,第七十一軍參加滇西反攻,陳明仁代理軍長職務,一舉攻克畹町回龍山,頗有幾分揚眉吐氣:

「今日之勝利,爭得莫大之面子,官兵殊能用命,欣慰之至。」

1949年8月,陳明仁順應時局率部湖南起義,毛澤東稱頌此舉「大義昭著,薄海同欽」。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撤銷兵團建制,毛澤東建議陳明仁到大軍區任職,享受副大區待遇,陳明仁表示自己喜歡帶兵,仍以上將軍銜繼續擔任第五十五軍軍長,心甘情願肩負雷州半島守衛任務。

「黃埔之鷹,民族之雄」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為犧牲在緬甸抗日前線的戴安瀾師長舉行全國性追悼大會,共產黨人紛紛撰寫紀念文字,毛澤東所作的挽詩引人註目:

「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

周恩來挽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充分肯定戴安瀾發揚黃埔精神,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征戰異域壯烈犧牲的光輝一生。

戴安瀾號卡玫基,安徽無為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所部第二〇〇師最早是國民政府軍隊唯一的機械化師。在第五軍杜聿明麾下,鄭洞國曾和戴安瀾朝夕相處,戴雖是軍人,卻酷愛文學寫作,鄭晚年說起戴:

「他那颯爽的風度和無所畏懼的性格,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鮮為人知的是,作為中央軍將領,戴安瀾較早就認識到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弊端,據【新華日報】采訪部主任陸詒追憶,全面抗戰第二年,戴安瀾對他說:

「國民黨內還有一部份人害怕動員民眾,這次調我們到武漢外圍作戰,戰地老百姓竟逃避一空,連找個精靈都困難,這只能從政治上去找原因。要爭取最後勝利,必須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將來勝利以後要建設,仍然需要國共合作,民主建國。」

挽詩中提到的「東瓜」 (亦譯同古、同固) 「棠吉」均為緬甸地名。1942年2月,緬甸首都仰光岌岌可危,中國遠征軍奉命入緬援英,蔣介石要求第二〇〇師在平滿納、同古地區占領陣地,掩護第五軍主力集中。3月19日拂曉,從仰光北上的日軍進抵同古以南皮尤河。戴安瀾深知惡戰難免,召集營長以上軍官會議,帶頭宣布陣亡後的替代人,同時致書妻子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固,因上面大計未定,與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

激戰至28日,第二〇〇師仍然有效控制著陣地。翌日,杜聿明認為戰略達成,下令戴安瀾率部轉移,同古之戰被譽為同盟國緬甸戰場上「堅持時間最長的防衛行動」。

英方一再延遲中國軍隊入緬時間,中方高層指揮系統混亂,致使中英聯軍始終未能掌握戰場主動權。4月中旬,日軍第五十六師團包抄滇緬公路起點臘戍,中國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司令長官羅卓英同意第五軍直屬部隊半數及第二〇〇師,調頭攻向棠吉試圖封堵東線之敵。25日,棠吉告捷,按照蔣介石和參謀團主任林蔚的意思,杜聿明、戴安瀾應該繼續朝著雷列姆尾擊,「斷敵後路,以解臘戍之圍」。史迪威覺得第二〇〇師單獨執行東進任務足以,嚴令第五軍直屬部隊返回中路。沒想到日軍集中幾百輛汽車一路狂飆,戰力受損的第二〇〇師行動保守,未能起到積極作用。29日,臘戍陷落,中國遠征軍歸國的主要通道被切斷。

杜聿明不願意跟隨史迪威入印,打算沖過緬北重鎮密支那,撤回滇西騰沖。5月18日,第二〇〇師在穿越昔蔔、摩谷公路時,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 中彈,身受重傷 ,起初精神狀態尚好,躺在擔架上照常指示部隊行動,但因醫藥匱乏,傷口迅速化膿。26日,突圍隊伍行至緬北茅邦村,戴安瀾不幸傷重殉職,第二〇〇師歷盡艱辛,回到國內時僅存2600余人。1956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 (1969年復原。相應的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

回望百年風起雲湧,在長期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行程中留下了那些優秀黃埔師生的身影,他們有的成為中國共產黨紅色軍隊的名將,有的成為抗擊日寇的國軍英雄,在不同的戰線、不同的歷史時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貢獻,形成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現在,百年黃埔留下的文化精神,仍然能激勵後人砥礪前行,激發兩岸同胞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匯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傅涯:【陳賡大將圖傳】,解放軍出版社2013年版。

陳賡:【陳賡日記】,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胡兆才:【太行英雄左權】,南京出版社2016年版。

左太北:【左權家書】,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年版。

戚厚傑:【巾幗英雄趙一曼】,南京出版社2016年版。

鄭洞國:【我的戎馬生涯】,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

鄭建邦、胡耀平:【鐵血儒將鄭洞國】,團結出版社2012年版。

陳湘生、胡博:【陳明仁日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

安徽省政協文史委:【戴安瀾將軍】,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馮傑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苗祎琦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