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950年抗美援朝,美國3次計劃動用原子彈,被主席一席話鎮住了

2024-05-08歷史

點選上方藍色字 『文史道』 >右上角…>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閱讀精彩美文

文/文史道

1950年,中國基於當時全球格局的種種因素,多輪討論後,最終出兵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誌願軍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連挫17國聯軍銳氣。雖然我們裝備與聯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用意誌戰勝了他們。

戰爭並非一番順利,我們步步為營的節節勝利,也讓美國吃盡了苦頭,甚至計劃動用原子彈。

1950年6月28日,美韓聯軍連連敗退,為了遏制後撤的窘境,當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艾森豪首次提出動用原子彈。

但這一想法,在7月9日的參聯會上被否定了。

參會的軍方將領一致認為,在北韓戰場投放原子彈有些小題大做,況且當時美國的戰略重點在歐洲,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蘇聯,並不是北韓和中國。

不過,隨著美韓聯軍態勢的惡化,很快軍方又轉變了思想,同意用原子彈來威懾北韓。

後經美國總統杜魯門同意後,美軍將裝有非核部件的B-29轟炸機部署到了關島。

到了9月份,美軍成功登陸仁川,他們的自信心又回來了。核威懾計劃暫時擱置了。

不過,11月份,形勢又有反轉。美國五星上將麥克亞瑟的部隊,深陷於誌願軍的包圍之中,多次突圍無果後,氣急敗壞的麥克亞瑟向總統上書,要求動用原子彈。

麥克亞瑟提出,要動用30-50枚原子彈對中國的東北基地和城市進行淪陷性地轟炸。這很明顯是對中國參與抗美援朝的報復。

當時的杜魯門並沒有頭腦發熱,對於麥克亞瑟的提議他並沒有同意。

後經聯合戰略調查委員會研究確認, 「只有在面臨使用其他手段均無法消除迫在眉睫的災難時,才應該使用原子彈」

不過在此前陸軍參謀長柯林斯的建議下,杜魯門曾下令,把分解的核彈部件空運到了遠東,儲備在美國的一艘航母上了。

拉鋸戰持續了2年,很快到了1953年5月19日。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已經下台,接替他總用位子的是艾森豪。

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將美國打得已經精疲力盡。中美雙方計劃進行談判來解決雙方矛盾。

當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卻向美國國防部提出了擴大戰爭的建議,即要對中國東北地區實施海、空作戰,並使用戰術、戰略核武器。

艾森豪竟然同意了克拉克的提議。

後與戰略空軍司令和太平洋艦隊司令商議後,做出這樣一個計劃:

一旦談判破裂就使用核武器,包括發動「對鴨綠江大橋和滿洲基地的常規進攻」

這是韓戰期間,距離動用原子彈最近的一次。

1953年7月19日,中美雙方談判代表就所有的問題達成了一致,核危機終於解除了。

但這還沒完,艾森豪還有一個附加條件。他告訴克拉克,要是中國後期違反了停戰協定,我們必須以核力量去對付他們。

對於美國的3次核威脅,其實毛主席早已做出了明確的表態,那還是杜魯門執政期間,毛主席就曾說過:

「我們中國人是不怕打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

如今來看,幸虧美國沒有使用原子彈,要是他動用了原子彈,可能後果對他更加不利。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

一、盟友恐慌

當時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國和蘇聯,他們還處於敵對競爭狀態。要是美國在北韓使用核武器,歐洲國家很擔心蘇聯會給歐洲做出核反擊。

在杜魯門公開發表不排除使用原子彈的言論後,整個西方世界都陷入了恐慌狀態。荷蘭、英國、法國等國領導人緊急訪美,都力圖勸說杜魯門要慎行。

二、蘇聯制約

對於抗美援朝,美國一直認為是蘇聯的計謀。美國和中國都上當了。

美國和中國打得死去活來,其實最大的受益方是蘇聯。當時美蘇還是競爭對手,美國最後才明白,蘇聯就是想讓中國拖住美國的發展腳步。

三、地理環境

北韓北部多山,3年時間誌願軍已經在山間修建了復雜的坑道,這時候使用原子彈,未必會有好的打擊效果。

同時,當時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幾乎還處於0的狀態,並且土地廣袤,即便核打擊也沒有合適的目標。在原子彈儲備有限的情況下,這樣的消耗,實在沒有意義。

四、損毀形象

美國要是對一個剛剛成立的國家使用核武器,會給美國的國際形象帶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當時,杜魯門關於原子彈的言論發表後,沙烏地駐聯合國代表明確警告過美國,要是那樣的話,亞洲國家普遍認為,原子彈似乎是專門用來對付有色人種的。

印度代表也表示,亞洲國家普遍感覺,原子彈僅僅是用來打擊亞洲人的一種武器。

要是美國果真使用了原子彈,也許美國根本不可能發展到如今的摸樣,早在世界各國的譴責和指責下,斷絕了應有的外交,成了孤家寡人,坐以待斃。

讀者們,關於「抗美援朝美國核威懾」,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