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不會編教輔的工程設計師不是好詩人?這位全能大唐名人你一定聽過

2024-05-29歷史

本 文 約 4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鐘

唐元和元年 (806) ,位於長安舊時故城內的華陽觀迎來兩位新的住客。此前二人一同參加了吏部舉行的書判拔萃科,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罷任後移居此處。但與一般的情況不同,他們的「辭職」不是為了歸隱,而是為了參加這一年皇帝下令特殊選拔人才的制舉,因此選擇這個清幽寂靜的道觀作為備考佳地。其中一位青年在足不出戶的幾個月裏,用心揣摩時局政事,將可能進行的考題分為七十五類,分別寫出策論範文。不久後登科成功,青年深感這份備考資料就此作廢過於可惜,因此集結成冊供人參考,成為長安城裏風靡一時的最強「教輔」。或許你想不到,這位勤奮刻苦的青年正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白居易。

今天人們對於白居易的認識,大多是因為其唐代著名詩人的名號,現存近3000首詩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詩魔」。但在當時來說,他的身份遠不止於此。這位寫的一手好詩、編的一手好教輔的「超強文科生」,還擁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工程規劃技能。

被人忽視的城建規劃師

根據白居易的回憶,由於準備的資料過於全面,最終考試用到的不過百之一二。但無論如何,那年四月的制舉讓他正式踏上官宦之路的新起點,「一落風塵下,方知為吏難」,宦海沈浮使其深感為官之不易。從盩厔縣尉、翰林學士到左拾遺,白居易頻繁上書勸諫,並寫下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因其通俗易懂、不避俗俚而在社會中廣為流傳。後因越職言事和諷諭當權被貶謫江州,「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故事隨著【琵琶行】而家喻戶曉。長慶二年 (822) ,年過五十的白居易上書論河北割據的軍事問題,不被采用後請求到外地任職,同年被任命為杭州刺史,三年後又受詔改官蘇州刺史。

從白居易的詩作不難看出,即使被貶為江州司馬之後的政治升遷裏,他再不復從前的政治熱情,也依然關心著百姓民生。當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時,正值「仍歲逢旱」,江南運河漕運和沿岸的農田灌溉,都已面臨無水為繼的局面。在此情況下,他開始對西湖進行河道疏通,並以淤泥在湖邊修築一條高數尺的長堤,擴大湖水儲量,將西湖從原本的自然湖變成了水庫,從源頭上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工程完成之後,白居易寫下了【錢唐湖石記】,為繼任者們留下「錢唐湖事」四條:一是放西湖水灌溉農田,二是放西湖水濟運河,三是梳理杭州城中的六井,四是巡守石函、南筧和湖堤。這些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和註意事項,對後來杭州的城市水利運轉產生很大影響。經過白居易的開發改造,臨湖的上千余頃田地得以沃灌,原本農業灌溉和濟運這兩個無法兼顧的問題也得以解決。即使在大旱時節,使用平時儲蓄的西湖水添註到運河河道,也可以立即通行舟船。解決了杭州農田灌溉之困的白居易倍感欣慰,寫下「唯留一湖水,與汝救荒年」 (【別州民】)

而在蘇州任刺史期間,白居易發現閶門城外陸路不暢、水路不通,整個河堤坍塌、河道淤塞。為便利蘇州水陸交通,他對蘇州城外西北河道進行疏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並利用自然河浜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使閶門與運河相接。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長堤,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七裏,故俗稱「七裏山塘到虎丘」。時至今日,水陸並枕的山塘仍是蘇州的重要地標,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山塘街源源不斷吸引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蘇州、杭州之於白居易,是第二故鄉一般的存在。他常將蘇杭並稱,自稱為「蘇杭兩州主」,而這份感情也促使他塑造著兩座城市,使西湖與山塘成為耀眼奪目的城市名片,與「江南好,風景舊曾諳」這樣的佳句一同流傳千年。

審美超凡的文人造園家

除此之外,白居易還是中國古典園林史上頗具分量的一位文人造園家。元和十二年 (817) ,這是白居易貶官江州的第三年,他在廬山北麓香爐峰下建草堂,並親身參與草堂的營建。雖然只有「三間兩柱,二室四牖」,但這個簡樸小巧的住所卻成為白居易精心打造的園林作品。

根據白居易為此撰寫的【廬山草堂記】所載,草堂前有平曠的敞院,院中建有平台,開挖蓮池並在池中養白蓮和白魚,環池多栽種山竹野卉。草堂「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枝柯交映蔽日,盛夏時節也涼風吹拂。東面有飛瀑,水懸三尺,「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隱居於草堂其中,「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廬山草堂關註古代士大夫日常生活起居和讀書、撫琴及觀景,開創了唐以後文人造園的傳統,形成了師法天然、天人合一的園林建造理念,也是白居易林園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現。這篇文章也被視為中國園林學的奠基之作,對廬山草堂的率真寫實,成為後世人們研究中國古代園林的重要史料,至今依然是中國古典園林史上的模範之一。

太和三年 (829) ,58歲的白居易辭官回到洛陽,開始了他長達18年的養老生活。位於洛陽城外郭城東南隅的履道坊,遍布水塘、風光秀麗,因此吸引眾多達官貴族在此造府建園,白居易亦在此處購得宅園並進行重修。園中築池塘、島、橋,池中植白蓮、折腰菱,放養華亭鶴,池東築粟凜,池北建書庫,池西修琴亭,園中又開環池路置天竺石、太湖石等,池中三島先後作西平橋、中高橋以相聯通。這座宅園是白居易園林美學思想達到高峰時經營的一個功能完善且藝術境界極高的城市宅第園林,自然景觀與匠心營造相得益彰,充滿江南詩意與美學趣味,也難怪白居易對此頗自譽,認為他所修建的宅園是履道坊「西閏北垣第一第」,在【池上篇】中慨嘆「優哉遊哉,吾將終老乎其間」。

文化「遇見」工程,為世界塑造美

作為水利工程師、城市規劃師和園林設計師的白居易,不僅僅在筆下記錄著江南勝景,更是身體力行塑造了杭州西湖、蘇州山塘的美景本身。工程為器,文化為道,器以載道,意在匠先。從運河到長城,從都江堰到莫高窟,從長洛兩京到蘇杭二州,當文化與工程「相遇」,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相承的中國營造技法,為我們築造了無數與這美好山河相稱的人間勝跡,又被文人墨客們吟誦成【滕王閣序】【蜀道難】【嶽陽樓記】等千古名篇。今天的人們既能在旅行中看到當年風景,也可在古詩詞中與古人共振,持續著美麗中國的新故事。

2024年5月28日,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為世界塑造美」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案例釋出會暨研討會在京舉辦。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出席研討會並致辭。

宋海良在致辭中表示,以更高品質、更「美」特質創新推動現代工程建設,持續為高品質發展美麗中國、美好世界塑造美,應是我們矢誌奮鬥的目標和必須答好的時代課題,更是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以創新為引領的科技型、能源型、基建型、融合發展型「四型」企業,中國能建緊緊圍繞創新、綠色、數智、融合「四大維度」,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數位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轉型」,系統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新材料「四新」能建,是賦能美麗中國、共建美好世界的倡導者、先行者和推動者。未來中國能建將重點圍繞創新之美、綠色之美、數智之美、融合之美、人文之美「五美」,縱深推進美麗中國工程實踐的創新創造,將「五美」不斷轉化為工程美、社會美、國家美、世界美。

本次研討會設定了案例釋出、主旨演講等環節。與會專家研討交流高水平工程美學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路徑機制、實踐模式,分享中國能建與各大高校聯合設計的優秀案例,為推動美麗中國和美好世界建設獻言獻策。

原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周文彰,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韓子勇,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副教育長韓慶祥,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袁新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萬軍,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馬浚誠,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汪莎圍繞文化賦能工程設計與建造、工程的文化內涵與美學意蘊、跨界協同創新對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作用等方面作主旨演講。

周文彰認為,工程起源於人類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實用功能始終是工程建設的第一目標。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建築技術的提升產生了工程的審美需求,也承擔起工程審美的功能。在新質生產力已經形成並快速發展的今天,在我們齊心協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行程中,工程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已經並駕齊驅。

韓子勇認為,物質的世界一刻也離不開能源,精神的世界一刻也離不開文化。某種意義上說,文化也是能源。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歷史,我們所走過的路,支撐我們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的物質生產和我們的制度是相關的,和我們的文化是相關的,中國式的物質生產,中國式的工程,包含著中國的時代精神和審美。

韓慶祥表示,順應時代大勢,打造有文化品位的企業,讓文化與美成為工程建築的價值創造點,是現代工程建設企業義不容辭的神聖使命。唯有不斷賡續源遠流長的中華建築文化傳承,不斷挖掘歷久彌新的中華建築精神意蘊,不斷傳播美美與共的中華建築價值追求,我們才能塑造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形象,繪就出人類文明美好新畫卷。

袁新文以「在工程中感知文化內涵」為主題作演講。他說,工程活動不僅是一種技術或科學的套用,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工程建設本身不僅是一種物質建構,也是一種精神建構,既體現了重要物質價值,也具有鮮明的文化內容。每一項優質工程都是一座博物館、展覽館、科教館,都在向公眾展示美麗中國建設的豐碩成果,傳播著工程的美學風格、精神價值、文化內涵。

萬軍以「透過一項項具體工程讓中國更加美麗」為題進行闡述。他說,美麗中國建設是各行各業都要共同參與的事業。所謂「美麗」,包括三個層次:外在形象要好,內在發展要健康,文化氣質要好。工程建設領域要以美麗工程支持美麗中國建設,要註重加強工程的形象設計,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工程,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馬浚誠以「共情 共創 共享」為題,分享了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近年來的教學和設計實踐。他說,設計是創造性智慧套用於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生產的行為,城市設計專業建立給未來帶來的是生活藝術性、商業體驗性、文化在地性。我們要積極推動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和城市生活,將藝術與科技用設計語言去詮釋城市文脈和時代精神。

汪莎圍繞「中國美術助力美麗中國」的願景,分享了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的協同創新探索,向大家展示了聚集國內外藝術、設計、科技、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專家的實踐者網路。她說,美麗中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協同與創新,希望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投身於時代發展的最前線,去實作自我價值和藝術價值。

研討會現場展示了五組中國能建與各大高校、設計機構聯合設計的「為世界塑造美」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案例。這些案例主動探索「工程+文旅」「新能源+文旅」等融合發展新業態,充分彰顯了工程規劃設計的創新之美、綠色之美、數智之美、融合之美、人文之美,實作了工程設計與建造從工業邏輯向「工業+文化+審美」邏輯跨越。

會上,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和【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提出共同構建跨界合作機制、共同探索文化賦能新路徑、共同開辟文明互鑒新領域、共同打造人才培養新高地的美麗中國與美好世界工程實踐交流合作機制倡議,得到相關企業、院校和與會專家的積極響應與大力支持。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馬明偉宣讀【美麗中國與美好世界工程實踐交流合作機制倡議書】。

本次活動由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承辦,旨在以美為媒、以文化為引,打造高水平、跨領域工程設計交流平台,匯聚各界資源,共同探索跨界合作、文化賦能的新路徑、新機制,推動文化與工程設計建造融合發展,助力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不斷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新篇章。來自文化、藝術、建築、工程等領域的專家學者100余人參會。

END

作者 | 量相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 (實習)

校對 | 李棟 苗祎琦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