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為廣告 ——
關註微信公眾號「水煮商城」查詢訂單、物流
引之於山,獸不能走,吹之於水,魚不能遊。是對有一技之長之人的贊譽,而「人間萬事憑雙手」,則分明表現出如若人有一技之長,需得雙手勤琢磨,並非人人都能輕易得到的。
電影明星,在現在來看,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身份,似乎露露臉就能盆滿缽滿,而行行皆艱難,建國之初的影星們雖然花色各異,才華不一,卻各個都憑借自身的才藝在藝術界爭到了一席之地。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這大概是李麗蓮以及經歷過抗戰與建國的所有人最貼切的寫照了吧。
01
從歌星到影星的轉型
讓李麗蓮一戰成名的作品當屬【王昭君】。李麗蓮,出生於1914年的上海,由於祖籍廣東,所以對粵曲十分精通,歌聲也十分婉轉動聽,甫一出道,就有「嶺南歌星」的美稱。
1930年,16歲的李麗蓮首次跨界出演歌劇【王昭君】便一戰成名。 歌劇【王昭君】被認為是中國嚴肅歌劇的開山之作。
導演及編劇是蕭梅,李麗蓮淒婉的歌聲,真摯的演技,動人的哭戲,讓蕭梅對主演昭君的李麗蓮十分滿意,也正是由於出演這一場歌劇,讓李麗蓮從歌星開啟了跨界戲劇之路。
第二年,也就是1931年,李麗蓮加入了邵氏兄弟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成為了一名電影明星,主演了影片【上海小姐韓繡雯】,先後出演了【一個老婆】、【社會之花】、【有婦之夫】、【夢裏乾坤】等影片,完成了從歌星到影星的蛻變。
在抗日戰爭時期, 演戲、看戲、賞戲是作為革命活動而存在的 ,1925年在「中國現代話劇奠基人」洪深教授的指導下成立的復旦劇社,是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之一。
在藝術上,復旦劇社舉辦戲劇講座,普及戲劇知識;在革命活動上,復旦劇社排戲演出一直在為中國無產階級運動。
李麗蓮也在復旦劇社的排演中嶄露頭角,1936年戲劇大師歐陽予倩擔任導演在復旦劇社排演【雷雨】,讓李麗蓮挑起大梁,飾演靈魂角色周繁漪,這一次演出更是將李麗蓮的演藝事業推上巔峰,令各大報社爭相報道。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中國位於上海的劇作者協會人員為適應抗戰形勢,開展愛國救亡宣傳運動,提出發起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
希望透過話劇演繹活動來動員全國人民進行抗戰,受愛國情懷影響,李麗蓮也參加了救亡演劇隊,並於1937年底抵達延安。
1938年,由毛主席、周總理主導發起的「魯迅藝術文學院」是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幹部而創辦的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
在延安的艱難時期, 旨在發動藝術在抗戰時期的使命和作用, 沿著魯迅先生開辟的道路而探索,李麗蓮作為「魯藝」的第一期學員在此繼續學習深造。
在延安,她褪去了女演員華麗的外衣轉而關註陜甘寧邊遠地區的娛樂文化教學,在學業完成後擔任「魯藝」三大系之一的音樂系教員,親自參演歌劇,成為延安最活躍的文藝藝術家之一,也成為了延安家喻戶曉的美女。
而她與李德的緣分,也是從她1937年踏入延安起,就已經開始了。
02
與李德無疾而終的婚姻
1933年,國軍統帥蔣介石不顧民族危亡,堅持走「攘外必先安內」路線。
在江西、福建展開大規模的對共產黨的「第五次圍剿之戰」,這一場反圍剿的戰役,紅軍未能像前四場反圍剿那樣輕易取得勝利,反而被迫遷出根據地,開啟了路漫漫的悲壯「長征」之行。
深究反圍剿戰役的失利, 主要是由於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 第五次反圍剿時期,毛主席被排擠出軍事決策權。
當時中國工農紅軍的實際指導人是的博古和李德,李德出生於德國,在德加入共產黨後曾兩次被捕,1928年越獄逃往蘇聯,在蘇聯得到重視,進入了專註培養高等軍事軍官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經過四年學習,於1932年由蘇聯紅軍總參謀部派往中國東北收集日本方軍事情報,任情報員。
在一次送錢營救牛蘭夫婦的計劃中, 遇到了剛剛出任中共中央臨時負責人的博古 ,二人一拍即合,一個是軍事理論基礎深厚的專業軍事顧問,一個是對軍事戰略不甚了解的政治領導人。二人開啟了「外來和尚念中國經」的領導。
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先是實行冒險主義,後又實行機會逃跑主義,屢戰屢退,致使中央蘇區的範圍愈來愈小,形勢不容樂觀,最終逼迫紅軍走上了兩萬五千裏的長征。
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 博古被解除中共最高領導職務 ,李德隨著大部隊進行遷移,回到軍事顧問的崗位上。
他依舊積極地參加人民的抗日戰爭,始終為抗日救亡戰爭貢獻自己的力量。與抗日戰爭的推進一致,李德的個人生活問題也一直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
由於李德是蘇聯派到中國的情報員,在博古領導的中共時期李德成了「洋外教」,吃穿住行可以說樣樣優先。
他在生活作風上顯得十分熱情而奔放, 在根據地的時候甚至還出現過「騷擾已婚女同誌」的事件。
為了避免這類事情再次出現,為這位「洋外教」找媳婦就成了德古派給婦女委員會 李堅貞 的「政治工程」,蕭月華就這樣成為了李德的第一任妻子。
據資料顯示,蕭月華的長相並不是十分出眾,出身於農村的她喜愛打籃球,是一位生活上十分淳樸的姑娘。
在說親前期也並不是十分願意嫁給這位語言不通、作風不同的「洋外教」,組織上做了工作,才勉強同意結婚,這場婚姻, 蕭月華是抱著為革命獻身的精神的。
婚後,蕭月華隨著李德進行了長征,在根據地延安與李德育有一子,取名「寧寧」。
雖然對婚姻生活也有憧憬,與李德的關系也在長征路中有所緩和,但最終,由於撞見了李德與另一個女人的親密關系後,這段婚姻戛然而止。
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李麗蓮,那位從女演員走到延安的女戰士。
「延安風」女影星的落幕
漫雲女子不英雄,萬裏乘風獨向東。抗日戰爭時期,隨紅軍一同遠行至延安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姿容曼麗又意誌堅定,柔弱纖細而又身姿颯爽。
在紅色延安,女同誌們是革命隊伍裏不容忽視的一種堅定的力量所在,李麗蓮作為美麗的女戰士就很難讓人不註意到。
李麗蓮與李德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延安的一次舞會上 ,俏麗動人的李麗蓮用英文與李德打招呼,並邀請李德欣賞自己參演的歌劇。
她委婉的歌喉深深吸引了這個有婦之夫,二人開始了約會,正是由於二人關系的不斷升溫,最終也造成了李德與蕭月華婚姻的破裂。
李德的原配蕭月華發現二人關系後直接找到了毛主席申請批準離婚,毛主席考慮到當時李蕭二人成婚之初的政治工程因素,最終應下了。
而李麗蓮也就在1938年3月正式與李德結婚在一起了。據資料顯示,婚後兩人十分甜蜜融洽,大家經常能在舞池、菜市場見到二人攜手的婚後生活場景,他們也曾相約白頭,打算長住延安,在中國相守。
然而好景不長, 1939年,李德接到返回蘇聯述職命令的紙條 ,恰逢周總理需乘機去蘇聯治病,於是李德搭機返回蘇聯。
李麗蓮追到機場,卻由於沒有護照簽證不能同往,李德只得獨身回到了蘇聯,也結束了長達七年的異國情報員之路。回到蘇聯後,李德沒能繼續從政,被派到出版社工作。
十年後,李德返回德國,一度擔任東德文聯主席、作家協會第一書記,1974年8月,74歲的他病逝於東德。
李德走後, 與李麗蓮的婚姻就無疾而終了, 二人終其一生也沒再見面。留在中國的李麗蓮並未因此沈淪,反而繼續教書、演劇,雖然未能正面上陣殺敵,但一直作為文藝工作者為抗日救亡戰爭奉獻自己的「配角」力量。
1940年,李麗蓮再次參演歐陽予倩導演的話劇,演出的內容是曹禺的【日出】,這一次的演出有周總理親臨,公演八天,觀眾近8萬人,演出盛況空前。
1946年,李麗蓮與歐陽山尊成婚 ,回到上海,出演【兄妹開荒】,向解放前的中國人民傳遞著革命向前的進取精神,也展示了延安的新文藝氣象。
新中國成立後,李麗蓮曾擔任 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和對外聯絡部部長 ,致力於新中國的婦女兒童事業和統一戰線工作;在文藝發展上,她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劇舞劇院的籌建工作中出過力。
可以說,從延安歸來的女影星李麗蓮,不再單純地作為影視演員而存在,經歷過延安生活與抗日戰爭的她,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國家的強盛而從事文藝事業,在自己熟知的藝術領域為國家為人民盡一份心力。
直到1965年4月,李麗蓮在北京病逝, 一代延安麗人香消玉殞。
戰爭,始終伴隨著殺戮,也始終攜帶著美人的傳奇色彩,而進入新中國的美人們,不再是四面楚歌的垓下自刎,也沒有從營妓走向女將軍傷重而亡的悲劇色彩,她們堅韌、獨立、有思想、有主見,對新中國的到來帶著希望,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女性。
文/趙賀瀾
—— 以下內容為廣告 ——
關註微信公眾號「水煮商城」查詢訂單、物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