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山河破碎:庚子國變下的眾生相

2024-04-12歷史

點我關註

舊文重發, 一篇很好的早期作品,很多讀友應該沒看過

庚子國變

「驟聞烽火逼桑乾,車駕倉皇出上蘭」。

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載漪、剛毅、徐桐等人偽造了一份各國公使請慈禧歸政光緒的照會,慈禧閱畢悲且憤。眼看老佛爺上鉤,載漪順勢諫言:扶拳滅洋!

慈禧聽罷也判斷民心可用,想著借義和團大師兄們給無法無天的洋人立立規矩。自此,一件天大的禍事就此謀定。

但洋人又豈是好相與的!五月中旬,八國聯軍在天津集結兵力,向北京進發,要找老佛爺討個說法。老太後也是昏了頭,在五月二十五日創紀錄地向十一國宣戰,結果,只換來一個多月後的倉皇西狩。

國變當前,每個人都在作出自己的抉擇,也總有一部份臣子選擇堅守自己的職責和初心,以一己之力應對這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無論他們的信仰是對或是錯……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

01 縣令

庚子年春,「無日不辦理拳案」的直隸定興縣縣令羅正鈞已身心俱疲。

自年初以來,直隸各地拳亂愈演愈烈,沖突不斷,給地方治理到來極大的困難和壓力。但朝廷始終不為所動,只給出「 規勸解散 」一類的溫和指令。

但義和團的大師兄們哪裏肯聽。四月,義和團在淶水縣擊殺清軍副將楊福同,不日又攻占涿州,順帶著搗毀鐵路、電線,令羅正鈞大驚失色。

義和團繪畫形象

一邊是日漸失控的拳亂,另一邊則是保境安民的重擔,憂心重重的羅正鈞轉而主剿,再次向上級求援: 「惟大兵壓境,決於一發; 官吏空文,實難以有效」

兵倒是等來了,但竟是一群不堪大用的亂兵。清軍邢長春部只知奉命看守鐵路,反倒是禍害百姓,勒索錢財,欺男霸女之類的惡事一件沒落。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羅正鈞平添一分苦惱。

四月下旬,邢長春部與當地拳民爆發激烈沖突,清軍突襲義和團巢穴並逮捕首領田和順及大量拳民。眼看可能釀成定興大亂,羅正鈞不得不從中斡旋,除親自處斬田和順外,從者不究,算是暫時穩住了定興的局勢。

然而,事態的發展遠超羅正鈞預料。到了五月,八國聯軍開始向北京進發,朝廷雖還未下明旨,但對義和團卻日益縱容,剛毅甚至調走了駐防定興的邢長春部。前腳清軍剛走,後腳義和團便搗毀定興火車站,縣城岌岌可危。羅正鈞只能聯合鄉紳自募鄉勇來保衛定興。

等到了清廷對外宣戰後,拳民也成了義民,羅正鈞就尷尬了。義和團公然沖擊定興縣衙,「聚眾百余,持械並舁鳥機炮兩尊,來殺縣官,勢極其兇悍」,找殺死大師兄田和順的縣令老爺報仇來了。

羅正鈞很委屈,但生死關頭也唯有保命要緊。於是,他乖乖交錢贖罪,並帶著定興一眾官吏鄉紳「拜壇謝罪」,才得以保全性命。

至此,基層治理已蕩然無存,朝廷還要求各縣組織義和團抵禦八國聯軍,這對於羅正鈞而言已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羅正鈞主動請辭,而朝廷也正打算清洗主剿官員。

七月初十,時年四十五歲的羅正鈞被罷免。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七月底,就在羅正鈞黯然離開直隸的途中,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而他已遠離那是非之地。

02 祭酒

庚子年五月,當接到朝廷任命自己為「京師團練大臣」的委任狀時,王懿榮竟心生絕望,預感到「此天與吾無死所也」。

此前,王懿榮的官職是國子監祭酒 (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 ,還僅僅是一名學者型官僚,與這團練根本八竿子打不著。但奈何國難當頭,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甲午時期均有過團練經驗的他自然成為朝廷的不二人選。

王懿榮:清末知名學者、書法大家、金石學家,也是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

就在此刻,八國聯軍正在趕來北京城的路上,而北京城內早已炸開了鍋。街頭到處可見義和團拳民「均首纏紅布,手持短刀,殺人放火,晝夜喧囂,有司不敢過問」,且「連日均有殺害教民,焚燒洋書館、教民房屋」等案件發生。

當下,清廷還未下定決心與洋人撕破臉,仍需彈壓義和團以穩定局面,於是,王懿榮便被推到這風口浪尖。王懿榮也沒時間遲疑,趕緊走馬上任,憑著自己的經驗開始張羅募兵和置辦槍械諸事。

然而在朝廷任命王懿榮後的第四天,慈禧突然頒布宣戰書,誓與列強「大張撻伐,一決雌雄」。義和團當然喜不自禁,在 得到官方認證後,更加瘋狂地進攻外國使館和教堂,「北京城中焚劫,火光蔽天,日夜不息」。

王懿榮傻眼了,朝廷設立這京師團練大臣的本意就是防範義和團,維持北京治安,而現在義和團成了合法組織,背後還有載漪、載勛等一班主戰的王公大臣撐腰,那自己還搞哪門子團練。

牢騷可以發,王懿榮也有著傳統士大夫的操守,該履行的職責還是得盡心盡責。但他萬沒料到,此刻想當一名忠臣是何等的艱難。

首先是協同京師防務的五城禦史並不配合,就連募兵一事也是拖拖拉拉。如果說這還只是小事,那 籌備槍械就是天大 的難題了。

王懿榮此前早已上疏朝廷,請求撥備槍械,清廷居然以團練非正規軍為由,讓其自行籌備。任王懿榮在各個衙門間跑斷了腿也無濟於事,無奈之下,他甚至寫信求助此時任湖廣總督的妹婿張之洞,但也未能解決。

看著為數不多的兵勇每日只能拿著燒火棍點卯出操,王懿榮憂憤難當,向同僚大倒苦水: 「在此權作看街老兵,並無一絲事權之可假也。」

時間很快到了七月,清軍兵敗的戰報不斷傳到京城,就連直隸總督裕祿也在楊村自殺殉國。京城秩序則已然失控,物價飛漲,各部衙門官員紛紛逃離北京。此時的王懿榮卻依舊每天前往團練總局堅守崗位,盡管團練總局的值班人員也已所剩無幾。

就在王懿榮感嘆自己每天餓著肚子為國家盡綿薄之力時,七月二十日,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王懿榮率領的團練兵卒也被潰兵沖垮。城裏兵荒馬亂,他只得返回家中,當天夜裏還為不能入宮護衛慈禧和光緒而徹夜未眠。

七月二十一日,在得知慈禧、光緒逃離北京城的訊息後,時年五十五歲的王懿榮留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絕筆,隨後帶著妻子、長媳投井殉國。

03 督撫

庚子年六月初四,七十歲的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正帶著兩百名親衛從揚州出發進京勤王。

李秉衡存世的唯一照片

五月時,兩江總督劉坤一就已接到朝廷令各省勤王的電報,但此時已打定主意東南互保的南方督撫們並不打算摻和老佛爺的那點破事,於是,劉坤一一再托病推諉。

相反,與洋務派頗多嫌隙的李秉衡早就萌生了入京勤王的念頭,只是受制於「無軍與餉,赤手空拳,北上無裨」而未能成行。當劉坤一遇上李秉衡,雙方一拍即合,劉坤一至此送走了刺頭李秉衡,眾人額手稱慶;李秉衡也得以實作自己的夙願。

李秉衡畢竟年事已高,且「素有肝陽咳血舊疾」,酷暑時節忍受這舟車勞頓實屬不易。一路上,古稀老翁拖著病體緊趕慢趕,不敢稍作停歇,終於趕在聯軍前頭抵達北京城。

對於這位不遠千裏前來勤王的南方老將,慈禧也是頗為感動,親自接見並任命其為「 幫辦武衛軍務 」。李秉衡當下並不知道,此時的朝廷哪還有多余的兵力調撥給他,這幫辦武衛軍務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

七月十二日,李秉衡開赴前線。 或許是自知此行有去無回, 離京前,他特意進宮拜別慈禧和光緒,一度老淚縱橫。他的幕僚劉原道也在【七月十二日出師感賦】中感慨道:「錢谷兵刑兩不知,安居看汝履艱危。空拳敢說千軍掃,大廈焉能一木支。」

這一路,李秉衡不斷收整潰兵,後駐紮於楊房村,兵力仍十分薄弱。十五日,聯軍探明李秉衡大營,當日重兵突襲。雙方激戰一晝夜,清軍彈盡,李秉衡為鼓舞士氣而沖鋒在前,將士們被老將軍的壯舉所感染,爭相禦敵,聯軍最終撤退。

到了十六日,雙方又在馬頭鎮激戰,聯軍武器精良,清軍很快死傷過半。李秉衡力戰不敵,已存戰死之意,但在部將的勸阻下退往通州。

七月十七日,李秉衡深知今日已無退路,於是一大早便集合殘兵以鼓舞士氣,後率軍出擊,與聯軍在張家灣展開最後一戰。

大戰一直持續到傍晚,是逢天降暴雨,清軍力戰不支而潰散,不願束手就擒的老將李秉衡面朝北京拜了又拜,隨後服毒自盡,壯烈殉國。

04 提督

庚子年五月,直隸提督聶士成十分郁悶。

作為一名參加過平定太平天國、剿滅撚軍、抗法、抗日等一系列戰爭的老將,聶士成憑著軍功已成為當朝首屈一指的大將。而他麾下的武衛前軍更是清廷第一戰力,全軍滿員一萬五千人,效法德國陸軍軍制,兵種齊全,武器精良,甚至配備有馬克沁機槍這樣的大殺器。

聶士成照片

然而就是這樣的強軍宿將,現在卻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只因為聶士成和他的武衛前軍與義和團素來不睦。

聶士成是堅決主張剿滅義和團的。早在1891年,他就奉命鎮壓過針對洋人的民亂,因此還獲賞黃馬褂。現如今,聶士成部也是與義和團矛盾最深的官軍。

在義和團眼中,聶士成部就是一幫穿著德式軍裝的「聶鬼子」;而在聶士成看來,義和團則是一群唯恐天下不亂的暴民。因此,對於義和團在京畿重地的各種破壞行為,聶士成部只以一招應對:殺!

換做以前,武衛前軍殺幾個亂民百姓不過是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時間推移到了五月,載漪、剛毅等人開始掌權,義和團也隨之漲了行情。對聶士成而言,形勢可就截然不同了。

剛毅首先發難,彈劾聶士成部「聶軍出其不意,轟斃拳民一二百名,自此結仇甚深……臣等請撤聶軍。」於是,聶士成只得奉旨撤回天津營地。

更令聶士成頭疼的是 ,武衛前軍已經斷餉三月有余,並且龜縮在天津的日子也不好過,只要將士一出兵營便會遭遇義和團襲殺。武衛前軍士氣極為低落,甚至出現了嘩變。

好在這種狀況並沒有持續多久,老佛爺一紙宣戰詔書,讓武衛前軍和義和團這對兩看相厭的冤家不得不握手言和,攜手阻擊進犯天津的八國聯軍。

要說這武衛前軍不愧是清廷第一強軍,一開始便在廊坊重挫聯軍前鋒,轉而又與義和團一同進攻天津租界,幾乎攻破,連洋人都驚呼: 「聶士成部圍攻甚力,自與清廷交戰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兵」。

聶士成統領的武衛前軍(曾名武毅軍)

但與聶士成部截然相反的是,平時咋咋呼呼的義和團大師兄們此時反而畏敵如虎,不光不敢進攻,還趁亂幹起了放火搶劫的勾當。聶士成大怒,遂決定調轉槍口先教育一番大師兄們,打死拳民近千人。

這下,聶士成的暴脾氣可就捅了馬蜂窩了,氣急敗壞的大師兄們唆使禦史彈劾聶士成「驕悍恣縱、擅殺拳民」,清廷立刻將聶士成革職留任。

此時此刻,聶士成悲憤交加,自己為大清戎馬半生,尊嚴又豈容他人踐踏。一邊是「吾目未瞑,必盡吾職,不許外兵履土」的拳拳報國之心,另一邊則是「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的悲涼絕望之情,聶士成忍無可忍,終究走上了以死明誌的不歸路。此後,每一次戰鬥他必親臨一線指揮作戰,但求一死。

六月十三日,日軍強攻天津八裏台。清軍陣地上,一名將領身穿黃馬褂,頭戴雙眼花翎,跨著一匹白馬立於陣前,分外醒目。

沒錯,這位鮮衣怒馬的將軍正是直隸提督聶士成。

這一日,「日軍在城南,聶督隊出戰,衣冠立大橋上,故使日軍見之。洋兵四面環擊,槍炮如雨。」

在日軍集火之下,時年六十四歲的百戰名將聶士成壯烈殉國。

點 擊 關 註,更 多 精 彩 不 錯 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