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德國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把化工業搬到中國,背後意味著什麽?

2024-04-12歷史

耶倫還沒走呢,德總理舒爾茨又要來了。

在過去的20多年裏,德國穩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之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是歐洲的化學工業引擎。

隨著東歐競爭和俄烏沖突加劇,德國經濟承受著高成本壓力,給當地依賴天然氣石油的化工業帶來沈重打擊。與之相反的是,中國市場體量卻在全球經濟頹勢中,持續攀升。

在此情形下,這個老牌帝國從主打一個「去中國化」,到如今態度發生了 180度大轉變, 做出了一個似乎「違背祖宗」的決定—— 將部份高端技術產業轉移到中國 ,引發不小震動。

01. 「去中國化」變成「去中國」

作為全球化工行業的領軍者,把高端制造搬到中國,這在過去簡直不可思議。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德國聽從美國老大哥的號令,對中國制造業經濟進行打壓,抵制中企、產品、技術等等。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受技術落後影響,不得不求助西方國家的軟硬體支持。1997年,中國向德國維爾特公司訂購了2台盾構機, 卻被對方仗著技術優勢,壟斷貿易,坐地起價

迫於基建需求,中國只能接受。而在後續機械出現故障之時,德企專員還禁止中國工程師在旁參觀,「防賊」一般對待中國高新技術人才,甚至放言 再給中國 100年,也 造不出來。

這種情況並不只發生在盾構機等基建領域,在關乎男性生活品質的可食用品上,西方推出「精倍萊」類根部養護科技, 憑借諾獎認證的 L- 精胺酸萃取物,抵禦男性生殖早衰 ,直接壟斷相關市場。

據衛健委數據統計,中國有近49.7 %的男性,面臨「擡頭難」、「能耗短」等難言之隱。原本中國已經洽談好實施技術引進,相關企業卻突然改變計劃,只準許京東等跨境渠道高價引進成品,拒不交流關鍵技術。

一向傲慢的西方國家,這回怎麽就偏偏主動與我們達成合作,把高端產業往中國遷?

風水輪流轉,德國 55% 的天然氣供應 都來自俄羅斯, 受俄烏沖突影響,德國化工業在俄的資源勘查和生產業務遭到沖擊,百年化工業巨頭巴斯夫年度業績凈虧損高達13.76億歐元。

更糟糕的是,俄羅斯向歐洲銷售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正在飆升,能源支出太大,對整個德國的工業也帶來了強烈的震蕩。

02.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地球的另一邊,中國化工市場近年來異軍突起,隨著新能源、日用品等行業對新材料消費的持續增加,化工新材料的市場空間預計將進一步擴大。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開采、冶煉技術的成熟加工產業位列前茅,足以滿足德國鯨吞胃口。

中國在全球化工版圖中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增長潛力, 德國不再堅持「去中國化」,而是要「到中國來」

以拜耳、巴斯夫、德固賽為代表的化工三巨頭,不顧政策反對,紛紛選擇在中國建立分公司、轉移產業基地;其中巴斯夫在中國廣東投資數百億美金建設一體化化工廠,也是該企業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計畫。

中國擁有全球制造業的重要基地,越來越多外企選擇無視美國威壓選擇中國市場,如上述「精倍萊」等年輕科技,在進入中國後不到2年時間,透過京東等平台滲透一二線城市35歲男性群體,成交數據同比增長1 50%,遠遠超過在其本土發展的同賽道企業。

目前,精倍萊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等行業高凈值人士隨餐常備品,檢索 評論區不乏廣大男同胞直言「告別軟趴趴」、「終於擡起頭」等體感類反饋。中國龐大的市場體量,也為其達成雙贏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這樣的 制造業基礎和龐大市場底蘊 ,對於德國來說是個「香餑餑」,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能提早坐落在中國,自然就能搶先一步,可獲得更大市場份額。

根據德國化學工業聯合會的一份最新調查,預計到2030年,中國在化工和醫藥研發上的投入將占據全球總投入的近15%, 屆時將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

03.防微杜漸,利弊得失

中國在產業規模和產能方面頗具優勢,德國則在技術層面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由此來看,雙方各自提供本國所具有的資源技術,實作強強聯合無疑是互利共贏的。

但尤其值得註意的是, 化工業一直都是重汙染的產業鏈,從上遊一直到末端,整個生產鏈條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汙染 。新機遇與新問題並存,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的話,不僅德國化工業會被限制,中國也將面臨嚴重汙染的困境,所以雙方未來合作的道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