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不粘鍋」還是忠直之臣?趙貞吉:我這壓不住的暴脾氣

2024-04-21歷史

本 文 約 5300 字

閱 讀 需 要 14 分 鐘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裏,趙貞吉的圓滑形象深入人心,堪稱觀眾心中的大明牌高品質「不粘鍋」。「甩鍋」是他最擅長的技能,無論是借糧一事,還是後來的浙江貪墨案,他總能透過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權術手腕,成功地為自己找到「背鍋俠」。他的存在,與胡宗憲和海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進一步突出了他們光明磊落、為百姓做實事的可貴品質。同時,「趙貞吉」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大明官場的腐敗與黑暗,堪稱觸目驚心。

趙吉貞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截圖

但是,這畢竟只是藝術作品。那麽,歷史上的趙貞吉是什麽樣的呢?

事實上,真正的趙貞吉與電視劇中的形象相差很大,是一位為人正直、不畏強 權的直臣,既是德高望重的學者,也是陸王心學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為人剛正不阿、言辭耿直激切,不屑於與人虛與委蛇。

惹惱了皇帝?那就回鄉躲躲。得罪了嚴嵩?那就……那就沒辦法了,只能蹲大獄、挨板子。即使吃了許多教訓,趙貞吉仍然不改其性,他的一生,始終是有些「暴脾氣」在身上的。

鋒芒初露:翰林沈浮十余年

明正德年間,是明朝統治日漸混亂的時期。宦官勢力迅速發展,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一手遮天;兵變四起,土地兼並和流民問題愈發嚴重;北方蒙古韃靼蠢蠢欲動,多次南侵中原。而在大明帝國的內部,腐敗的因素也在潛滋暗長……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趙貞吉出生於四川內江一個官宦世家。趙貞吉 (1508-1576) ,字孟靜,號大洲,他的先祖是宋朝丞相趙雄 (曾任秘書省正字、中書舍人、參知政事、右丞相、武軍節度使等職,進衛國公,謚文定) ,祖父趙文傑是當地有名的學者,趙貞吉從小就跟隨祖父讀書。他自幼聰慧,據說到六歲時,已經能夠每天讀完一卷書了。嘉靖七年 (1528) ,趙貞吉考過了鄉試,楊廷和對他大加贊嘆,直言「是社稷器也」。

也就是在年少時,趙貞吉接觸到了陽明心學,頓覺震撼,深感其博大精深,如獲至寶。

明 蔡世新 王陽明肖像軸。來源/上海博物館

少年時不能遇見太驚艷的人,除非遇見的是「真聖人」。陽明心學在趙貞吉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銘印,終其一生,趙貞吉都奉其為言行圭臬。

鄉試過後不久,趙貞吉的母親去世,王守仁和楊廷和也相繼辭世。至親的離世讓趙貞吉遭到重擊,而像王守仁、楊廷和這樣的忠臣卻懷才不遇、只能黯然而終的境遇更讓他感到憤懣,他因此陷入迷茫與痛苦之中,長期流連於山林古剎之間,試圖借助苦讀與「格物」來撫慰內心的失意。

然而這個世界卻不允許他繼續消沈下去。在其父親的強制勒令下,嘉靖十四年 (1535) ,二十八歲的趙貞吉重新投身科舉事業,並一舉考中進士。

「己醜進士」銅印,明。來源/故宮博物院

也就是在此時,趙貞吉耿直的性子已經初露端倪。考官們對他的考卷贊不絕口,如獻寶一般獻給了皇帝,並且暗戳戳地進言:皇上,這是個人才,我們點他為榜眼吧!然而皇帝看後卻眉頭一皺,大筆一揮:這人說話太直,朕不喜歡。

就這樣,趙貞吉「啪嗒」一聲,從好端端的榜眼掉到了二甲第二。而對於趙貞吉來說,這還只是他因「直」而為人所不喜的開端。在他接下來的人生中,類似的事情還將不斷上演。

趙貞吉成為進士以後,仕途的大門也就向他敞開。他很快就被選為庶吉士 (由進士中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根據李贄【少保趙文肅公】的說法,明世宗在將趙貞吉降為二甲後,很快就後悔了,於是將他選為庶吉士) ,送進翰林院深造。不久後,趙貞吉又被任命為翰林編修。翰林編修的品級雖然不高,卻能參與國家大事,尤其是能和皇帝增加接觸,許多內閣大臣在飛黃騰達之前,都曾經在翰林院「攢過資歷」。擺在趙貞吉面前的,儼然是一條通天之道。

可第二年,趙貞吉就捅了一個大婁子。起因是他寫的一道奏疏——【乞求真儒疏】。在奏疏中,他進諫嘉靖不要沈迷於方士之學,而應該大興儒學,廣收天下英才。嘉靖早年勵精圖治,後來漸漸懶於理政,每天躲在宮中煉丹修道。大臣們為此愁得頭發都白了,歷史上勸諫他遠離道教、親近儒學的大臣數不勝數,但大部份都沒有好果子吃。趙貞吉也是其中之一……

青花芝桃仙鶴符箓紋盤,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因此嘉靖官窯瓷器上大量出現有關長生不老的題材,如靈芝、八卦、瓔珞、八仙、雲鶴等。此盤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來源/故宮博物院

就這樣,因為觸了嘉靖的逆鱗,他不得不暫時告病還鄉,以躲避天子的怒火。

至此,初入仕途的趙貞吉已經嘗到了教訓。而很快,他又要對上此生最大的死敵——嚴嵩。

挺身而出:戰火奔勞一場空

嘉靖二十年 (1541) ,趙貞吉作為副使,隨隆平侯張偉出使蘭州。嘉靖二十三年 (1544) ,又參與了【大明會典】的纂修工作。由於此前趙貞吉只是告病回鄉,並沒有被褫奪官職,因此還頂著翰林編修的官銜。

大明會典。來源/民族文化宮

直到嘉靖二十九年 (1550) ,做了十幾年翰林編修的趙貞吉,終於得到了升遷的機會,被任命為右春坊右中允,協理國子監的事務。這年六月,發生了著名的「庚戌之變」——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打過來了,還在都城外燒殺搶掠。而都城卻大門緊閉,對城外的血腥屠殺視若無睹。

俺答舉兵南下的原因,是想要擴大與明王朝的「貢市」,以滿足蒙古部族對於農業與手工業產品的需求。如果這筆交易達成,俺答就能更好地統領整個土默特部族,並對付死對頭瓦剌。然而明朝已經被土木之變嚇破了膽,不僅拒絕了俺答的要求,還斬殺了來使。既然和平外交達不到目的,那就只能用拳頭說話,於是俺答心一橫,直接揮兵南下。

俺答之所以能禍亂京畿,還要「得益於」兩位奸臣的傾情贊助。

第一位是仇鸞。俺答南下時,最先盯上的並不是京師,而是大同 (今山西大同) 。當時的大同總兵正是仇鸞。他靠著嚴嵩父子做上了總兵,板凳還沒有坐熱,就迎來了俺答的挑釁。極度恐懼之下,仇鸞使了個昏招。他用重金賄賂俺答,並告訴對方:大同沒有油水,去都城吧,那裏才是搶劫的風水寶地。

俺答也很爽快,收錢辦事,轉頭就從古北口進攻京師。令他驚喜的是,第二位奸臣嚴嵩已經在京師等著他了。

嚴嵩畫像。來源/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 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俺答剛剛南下時,趙貞吉就敏銳地察覺到軍事防禦的漏洞。在和同僚交談時,他滿心憂慮地說:「虜將大入,盍為防禦計?」

果然不久後,俺答的大軍就殺到了京師附近。趙貞吉於是上書嘉靖,請求:

「急遣官捧詔激勵各軍營,許開損軍令,凡獲一級,賞銀百兩。」

對於他的諫言,嘉靖和閣臣們都不置可否。但趙貞吉並未就此放棄,在不久後的廷議上,他從一群相顧無言的官員中挺身而出,奮袖大喊道:

「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既許貢則必入城,倘要索無已,奈何?」

「為今之計,請至尊速禦正殿,下詔引咎。錄周尚文功以勵邊帥,出沈束於獄以開言路,輕損軍之令,重賞功之格,遣官宣諭諸將,監督力戰,退敵易易耳。」

聽到這番言論,嘉靖贊賞不已,當即下令封趙貞吉為左諭德兼監察禦史,奉敕宣諭諸軍,並賜給他白金萬兩,讓他自行犒賞軍隊。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趙貞吉接完聖旨,轉頭就去拜謁嚴嵩。嚴嵩避而不見,趙貞吉望著禁閉的大門,暴脾氣「蹭蹭」往上冒,對著守大門的人就是一頓罵。趙文華 (明代大臣,認嚴嵩為「義父」) 這時從門外進來,裝模作樣地勸了兩句架,趙貞吉於是更加惱怒,把趙文華也罵了個「狗血淋頭」。

大明嘉靖甲辰銀錠。來源/銀錠博物館

趙貞吉罵爽了,但也徹底得罪了嚴嵩一派。

嚴嵩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在下發敕令的時候,嚴嵩既不寫趙貞吉奉命督戰之事,也不給敕印 (古代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憑證) ,更不派一兵一卒跟隨。嚴嵩這一番操作,直接使趙貞吉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之中。後來,趙貞吉與嚴嵩辯論許久,言辭「義頗正,不能奪」,這才順利拿到了敕印。

拿到敕印後,趙貞吉攜「巨款」進入軍營,迎接他的卻是仇鸞的閉門羹。仇鸞表示,這筆錢我不收,你自己去各個營帳挨個兒發吧。無奈之下,趙貞吉只能「遍歷各營,唱名給散」,打算第二天再回到京城復命,希望能夠得到諭旨明發的督戰權。

回城的前一天晚上,趙貞吉提前寫好了奏疏,向嘉靖匯報自己遇到的難處。然而這一切都被仇鸞看在眼裏。於是,仇鸞從中作梗,將奏疏拖延了下來。第二天趙貞吉面見嘉靖時,嚴嵩又在一旁煽風點火,對情況一無所知的嘉靖勃然大怒,下令將趙貞吉「下之詔獄,杖於廷,謫荔波典史」。

對此,【明史】的記載是:

「帝大怒,謂貞吉漫無區畫,徒為尚文、束遊說。」

嘉靖皇帝畫像。來源/故宮博物院

嘉靖之所以會發怒,主要是因為覺得感情上受到了欺騙,認為趙貞吉只不過是紙上談兵、沽名釣譽之輩。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嚴嵩的添油加醋。從交鋒的結果來看,趙貞吉顯然鬥不過老奸巨猾的嚴嵩,不僅被打了板子,還遭到貶謫,只能灰溜溜地收拾東西走人。趙貞吉的貶謫之地遠在廣西慶遠荔波,他身上帶著傷,又一路奔波勞碌,不久就病倒了,病勢連綿兩個月才漸漸康復。

至於「庚戌之變」的結局,則是因為嚴嵩等人的不作為,導致「諸州縣報所殘掠人畜二百萬」,一時之間哀鴻遍野。可見奸臣誤國害民。可無論嚴嵩如何耍手段,群眾的眼睛始終是雪亮的。根據【少保趙文肅公傳】的記載,在趙貞吉被貶謫後:

「一時海內識者誦公主張國是,大義凜然,令邊釁不開、國勢日尊者皆公力也。」

此後,趙貞吉的官職不斷變動,做過徽州通判、南京吏部主事、南京光祿寺少卿、南京右通政、南京光祿寺卿等職務。盡管遠離中樞,他仍然心系國政,多次秉直上書,其中有不少言論都與嚴嵩的利益相悖,致使嚴嵩更加厭惡趙貞吉。

嘉靖三十八年 (1559) ,趙貞吉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奔喪。嘉靖四十年 (1561) ,隨著喪期結束,被外放多年的趙貞吉終於回到了京師,被任命為戶部右侍郞。這一年,趙貞吉已經五十三歲了。

青山歸路:座下桃李遍天下

回到朝廷中樞後,趙貞吉不改舊誌,仍然勤勤懇懇地和嚴嵩作對。當時有人提議在薊州增設一名戶侍,負責督糧,以便練兵。嚴嵩眼睛一轉,說:那就趙貞吉吧。

於是他將趙貞吉請來喝酒,推杯換盞間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被趙貞吉嚴詞拒絕。在趙貞吉看來,如今已有掌管這些工作的官員,如果再增設戶侍只會徒增煩憂,勞民傷財。嚴嵩一怒之下,指使都給事中張益彈劾趙貞吉,罪名是「廷推不及,是不職也」,相當於說趙貞吉玩忽職守。這一次,趙貞吉直接丟了官職。

隨後,他便回到家鄉內江,一邊教導學生,一邊與當地名士儒生交遊。

嘉靖去世後,趙貞吉終於迎來了職業第二春。隆慶元年 (1567) ,他被起用為禮部左侍郞,在國子監上班。趙貞吉博聞強識,成功吸引了新帝的註意。隆慶對他頗為賞識,讓他在國子監講了兩年書後,終於在隆慶三年 (1569) ,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從此,趙貞吉踏入了明朝的最高權力中樞——內閣。第二年,他又被升為太子太保,兼掌都察院事,一時榮寵無限。

國子監。來源/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有了實際的話語權,趙貞吉終於可以放開手大幹一場了。或許是因為「庚戌之變」給他留下了太過慘痛的記憶,在任期間,他格外關註練兵設營、營制改革、兵權制衡等軍事事務,他陸續向隆慶上書,希望能夠對現有軍事制度進行改革,改變邊防廢弛、兵力疲弱的困局。如【練馭議】【調兌議】【議邊事疏】【論營制疏】等奏疏就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可惜的是,這些奏疏並沒有引起隆慶的重視。

而同時,人到晚年的趙貞吉仍然不改從前的暴脾氣。【明史】記載:

「貞吉學博才高。然好剛使氣,動與物迕。九列大臣,或名呼之,人亦以是多怨。高拱、張居正名輩出貞吉後,而進用居先。鹹負才好勝不相下,竟齟齬而去。」

也就是說,此時嚴嵩已死,但趙貞吉很快又遇到了新對頭——高拱。高拱二次入閣後,因為私仇想考察科道官,排斥異己,趙貞吉便向隆慶上書反對。高拱也因此記恨趙貞吉。等到考察開始後,兩人便開始互相掣肘——你刷掉我的手下,我就刷掉你看重的人,一番「鬥法」下來,導致二十七名官員因此被罷免,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自此以後,高拱對趙貞吉的恨意日益增長。不久,他便指使門生韓楫彈劾趙貞吉「庸橫」,且在考察中營私舞弊。趙貞吉一看形勢不妙,便上書乞歸。這一年是隆慶五年 (1571) ,六十三歲的趙貞吉退休,回到家鄉著書立說。他潛心編撰【經世通】和【出世通】,書中不乏陽明心學的精華。可惜天不假年,萬歷四年 (1576) ,趙貞吉在家中去世,未能完成這兩部書的編撰。

青花雲龍紋蟋蟀罐,明隆慶。來源/ 故宮博物院

縱觀其一生,忠直與博學都是趙貞吉人生的底色。他是一位純正的學者,與楊慎、任瀚和熊過並稱「西蜀四大家」。他常年在國子監給司禮監宦官、國子監學生講學,經年累月,培養了一大批有識之才,桃李遍布天下。【南詢錄敘】中記載:

「師事趙老者,在朝盈朝,居鄉滿鄉。」

當代學術界對於趙貞吉的評價都較為正面,肯定了他在思想、教育、文學創作、政治建樹等方面的成就。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指出,趙貞吉的政治主張之所以得不到實施,主要還是因為其「好剛使氣,動與物迕」的個性—— 誠然,趙貞吉不夠圓滑,也不夠和氣;他耿直而執拗,如同一柄寒光凜凜的利劍,一旦出鞘,就一往無前、誓不回頭。但也正是這股豪直的「暴脾氣」,讓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仍會想起一個名叫「趙貞吉」的忠直博學的人。

參考文章:

【明史】 中華書局

【趙文肅公文集】 明萬歷刻本

【弇山堂別集】 中華書局

【衡廬續稿】 明萬歷刻本

張明等人:【西南「名臣大儒」趙貞吉研究述評——兼論趙貞吉心學流派之歸屬】,【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易璟煜

編輯 | 胡心雅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