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陳毅決心造原子彈,金庸嘲諷多做幾條褲子穿,陳毅的回應令人敬佩

2024-09-01歷史

1963年10月,當有人問道: 「中國是否能夠造出原子彈?」

陳毅元帥立刻回應: 「當然,就算傾家蕩產賣褲子,都會造出原子彈!」

此話一出,全國人民激動萬分。但卻有一個人潑了冷水,他就是香港知名小說家金庸。

「想要核子?不如多做幾條褲子!」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金庸為什麽潑冷水?這件事的結局又是什麽呢?

研制原子彈困難重重,蘇聯意外結束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親自召開了一次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 「發展原子能事業」。

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野心勃勃,蠢蠢欲動,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用研制出來的原子彈攻占世界,為此發動多次發動戰爭。

韓戰、日內瓦會議和台灣海峽事件的接連出現,讓中國意識到必須建立核戰略力量。

「為了國家的安全,建造原子彈是必須的。」 毛主席特意在會議上強調。

然而,想要研制出原子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初經過中國共產黨的決策來看,科研部門想要尋找突破口,跨越研制原子彈的基礎。

但是想要完成這一操作 必須要有特殊的儀器和相關的高精度設施, 並且還需要有專業的科研人員能夠熟練的 掌握鈾的分離、濃度的提純等 一系列專業操作技術和工藝。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令科研人員最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最終如何讓核爆炸。

這其中的過程相當復雜,可不是當年制作「黑火藥」那麽簡單,稍有不慎死傷無數。

由於當時 西方對於中國采取經濟技術封鎖的「冷戰」策略, 加上中國在這方面還是一片空白,工業基礎和工藝技術水平也沒有達到想要的預期。

所以一段時間之內在原子能事業方面毫無進展,這令不少科研人員很是上火,急得滿嘴燎泡。

介於種種原因的考慮, 中國決定向蘇聯尋求援助。

考慮到兩國之間的關系以及國際形勢、原子彈造成的影響等等,蘇聯並沒有很快的答應。

直到1957年下半年,雙方才簽訂了相關的條例協定, 【國防新技術協定】和【補充協定】, 時間歷經半年之久,蘇聯最終決定為中國提供相關的圖紙、模型,並且派出專家來到中國協助發展核事業。

一時間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快速發展,收獲滿滿。

然而到了 1959年6月份的時候,蘇聯卻突然發出指令,讓相關科研人員撤離出中國,相應的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也不見蹤影。

事出突然,不少人紛紛猜測緣由,一些人認為是「炮轟金門」造成的影響,一些人則是認為當時發生的的「聯合艦隊」、「飛彈風波」等事件讓蘇聯不得不重新考量。

事實上,蘇聯之所以對中國的核事業撤援,絕大部份的原因是雙方對核武器以及核戰爭的態度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分歧。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旬,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就曾表示過,一旦中蘇關系出現惡化的趨向,那麽就會關閉外交的大門。

1960年8月,蘇聯完全停止了對中國核研制的援助,國內的核事業一度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

對此,國內外輿論一片,美、歐等國更是紛紛嘲笑,大肆的在各大報刊上發表言論。

「離開了蘇聯,中國是否能發展核事業?」

「原子彈到底能不能被中國造出?用時多久?」

更有甚者,還在當地的報刊上公然投票押註,此舉意在羞辱中國。

面對國外言論的冷嘲熱諷,國內輿論四起。

然而,此時一個人站了出來,公開發表聲明,他就是陳毅元帥。

要「核子」還是要「褲子」,陳毅態度堅決

自中蘇關系惡化,國界沖突頻發,國內也面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黨內高層對於要不要研制原子彈產生了不同的觀點。

一些人認為經濟困難,應該著力發展民生,另一些人則是認為內憂外患,如果不用原子彈穩定民心,那麽外來的豺狼獵豹隨時都會沖進來。

雙方爭論不下,各有道理。

恰巧這時,國際上出現了一些輕蔑之語,西方國家大肆散播謠言。

「中國根本造不了原子彈。」

「等制作出原子彈,中國的群眾都沒褲子穿了。」

面對這樣的言論,國內的百姓很是氣憤,可又無法反駁,直到陳毅站了出來。

1963年10月28日,在北京的一次記者見面會上,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出席參加活動。

當天,一名日本記者帶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滿懷惡意的對陳毅提出采訪: 「中國沒有了蘇聯的支持,是否還能研制出原子彈呢?」

陳毅眼睛緊盯著這名記者,銳利的目光掃視了一下周圍,隨即拿起話筒,面容嚴肅,語氣肯定的說道:

「中國從來不依靠某一國家的支持,對於原子彈的研制,我只聲明一點,那就是當了褲子也要做這件事!」

這句話被當天在場的所有媒體發表到各大報刊上,全國各地的百姓被這樣的豪言壯語激勵到了,紛紛表示支持,科研成員更是鉚足了勁,滿懷熱血。

然而,對於陳毅表達的言論,還有一部份表示不贊成,其中以香港小說家金庸的反應最大,他頗有不滿。

10月30日, 金庸就在【明報】上面刊登了一篇名叫【要褲子不要核子】的文章。

文章中,他言辭激烈,大力的抨擊了陳毅所說的言論,他認為陳毅身為國家高層幹部,在國內外說話有一定的影響力,不應該隨意表達出軍事力量高於民生。

況且,在金庸看來,制造原子彈並沒有什麽用處,既不能隨意的打仗又浪費國家人民的資源,還不如做幾條褲子穿一穿實在。

文章一經發表,瞬間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香港幾家報刊更是對金庸展開激烈的批判。

31日當天, 【文匯報】首先拿起衝鋒槍,「打響第一聲」, 雖然沒有直接提起金庸的姓名,但卻用了洋洋灑灑的文字對他的觀點進行暗中反駁, 並且還借「毒舌玫瑰」的稱號嘲諷,批判金庸是一名「偽君子」。

【新晚報】也緊跟腳步,不過言語鋒利,直接對金庸指名道姓,批判他別有用心,是「賣國賊」、「漢奸」。

面對眾人對自己的攻擊,金庸十分沈得住氣,他帶著文人的清高自傲,毫不畏懼批判,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看法,在接下來的兩天裏仍然相繼發出文章,態度堅決的表明自己對於制造原子彈的反對意見。

一時間,雙方的爭論愈演愈烈,直到過了一年,仍然爭論不休。

而引發這一「大戰」的另一主人公卻遲遲不見身影,這又是為什麽呢?

雙方爭論落下帷幕,金庸被狠狠「打臉」

原來,此時的陳毅正在緊張的進行核試驗的準備工作,根本無暇他顧,對於報刊上的言論之爭更是毫不在意。

金庸的「花式表演」根本沒有被陳毅看到。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點時刻,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一朵黑色的蘑菇雲緩緩的展現在眾人的面前,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原子彈被成功的引爆!

各大媒體報刊相繼報道,舉國歡慶,人人紛紛走上街頭歡慶這一重大訊息。

可是,此時的金庸又跳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20日當天,金庸在報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通篇文章都在表示: 「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是一種悲哀。」

在他看來這種大型武器就是一種有害品,只會給全人類帶來災難。

在接下來的兩天中, 金庸又相繼發表了多篇文章,著力批判原子彈就是萬惡之源,國家應該對它進行銷毀。

對普通百姓來說,金庸所說的話就是「瘋言瘋語」。

國家為了研制原子彈耗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甚至一些科學家的工作人員獻出生命才研發成功,並且 原子彈的研制就是為了保衛國家,抵禦外敵, 怎麽在金庸的眼裏就變成了一件壞事?

可想而知,輿論瞬間襲卷金庸,如果能夠隨意的對別人吐口水,那麽金庸可能早就被沖進大海裏了。

社會各界人士、報刊紛紛批判金庸,金庸也不甘示弱,固守己見,雙方膠著不下。

然而,到了12月22日,金庸卻一改激烈的態度,看似言語禮貌的發表了一則聲明: 有什麽不對,請原諒。

雖然文中還是出現了金庸「毒舌」的言語,看似陰陽怪氣,可到了結尾之處卻一改態度,表明自己的過錯。

而經常與金庸針鋒相對的幾大報刊也沒有出頭奚落,反而閉門不開,仿佛沒有看見一樣,雙方的大戰竟然悄無聲息的結束了。

這讓民眾很是好奇,紛紛猜測起來。

直到一位有心人暗中透露到: 原來是陳毅在幕後做的推手。

當初金庸發起輿論之戰的時候,陳毅並沒有過多的想法,在他看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有不同的觀點很正常。

陳毅笑著說道: 「褲子和核子都十分重要,沒有褲子沒法打仗,沒核子少了幾分保障。」

「況且我當時說話也有些片面和絕對,別人對我提出批評很正常。」

本來陳毅想著這場輿論很快就過去了,但隨著事情愈演愈烈,雙方甚至出現了「語言暴力」的情況,他這才不得不親自出面制止。

他暗中聯系雙方,肯定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但也希望立刻停止爭鬥,不要讓外國人看了笑話。

看到陳毅表態之後,金庸和各大報刊這才收手,不再針鋒相對。

「褲、核」之爭徹底落下帷幕,陳毅也和金庸相識,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陳毅逝世之時,金庸更是雙目落淚,十分悲痛,公開發表文章表示悼念之情。

結語

是褲子還是核子?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觀點也不同。

陳毅和金庸由於身份地位的不同,對待原子彈的看法也不一樣。

在陳毅看來,原子彈時保衛國家的定海神針,但在金庸看來,民生才是最為緊要的方面。

雙方都有道理,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來看, 只有擁有強大的武器,才能守衛國家,保護人民,才能有褲子穿,有飯吃。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