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雲南能留在中國版圖內,要感謝解放軍

2024-05-06歷史

1

前段時間在【 】的結尾說了一句,明朝三宣六慰裏的三宣一慰能留在雲南,要感謝解放軍,很多讀者就要求展開詳細說說。

好吧,這篇文章就 以解放大西南為背景,聊聊解放雲南的來龍去脈。

我們都知道,明清時期的雲南是西南邊陲,如果某個大臣被流放雲南,基本可以確定回不來了,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們,依然把雲南視為蠻荒之地。

但到了近代以後,雲南的地位突然重要起來。

19世紀後期,法國以西貢為起點,逐漸侵略東南亞的東部地區,建立起將近75萬平方公裏的法屬印度支那,覆蓋越南、寮國、柬埔寨。

英國為了保衛印度的東部邊疆,則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把緬甸納入英屬印度。

隨著英法在東南亞建立殖民統治,緊鄰緬、越的雲南,便處於中外交流的最前沿。 不到五十年的時間,雲南不僅接受了「科學、民主、自由、獨立」等先進思想,地區經濟也和英法緊密結合,與東北、江浙、廣東並列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

雲南的優越條件,讓清末民初的雲南軍閥,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中央政府不滿的時候,他們可以借英法的支持,割據地方乃至問鼎中樞,和中央政府合作的時候,他們可以借中央政府的權威,向英法提出更有利的條件。

總而言之, 雲南軍閥在英法和中央政府之間左右搖擺,謀求利益最大化。

而在這個過程中,風雲際會的雲南,陸續出現了四位「雲南王」。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雲南陸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蔡鍔聽到訊息,立即和同盟會員唐繼堯等人起兵響應,驅逐雲貴總督李經羲,事後,雲南各界推舉蔡鍔為雲南都督。

雖然在「二次革命」以後,蔡鍔被袁世凱召入北京,暫時脫離雲南,但袁世凱準備稱帝的時候,蔡鍔還是能返回雲南成立護國軍,並出兵四川,打的北洋軍節節敗退。

短短數年時間,蔡鍔在「割據、擁護」之間切換自如,把雲南的地理優勢利用到極致。可以說,蔡鍔就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任雲南王。

1916年,蔡鍔在日本病逝,資歷深厚且兵多將廣的唐繼堯,真正掌握了雲南的軍政大權,出任雲南督軍兼省長,成為第二任雲南王。

唐繼堯統治雲南十二年,最終失敗不是因為軍事不強,而是在政治上站隊錯誤。

1920年代,陳炯明堅持「聯省自治」,孫中山則積極推動北伐,要求「武力統一」,在這種關鍵時刻,唐繼堯為了保住雲南地盤,便支持陳炯明的聯省自治,拒絕配合孫中山的北伐運動。

孫中山去世以後,唐繼堯的野心更加膨脹,竟然想推翻廣州國民政府,兼並兩廣。

為了達到目的,唐繼堯要求廣西的李宗仁配合或者讓路,準備把李宗仁綁到戰車上。 結果,李宗仁指揮兩萬桂軍擊敗唐繼堯的七萬滇軍,唐繼堯從此一蹶不振。

1927年2月,國共的北伐軍已飲馬長江,雲南不可能置身事外,於是滇中鎮守使龍雲、滇南鎮守使胡若愚、昭通鎮守使張汝驥、滇西鎮守使李選廷聯合發動政變,囚禁唐繼堯,宣布效忠國民政府。

隨後,四位鎮守使開始角逐雲南的最高權力,經過一年的戰爭,龍雲最終擊敗其他三人,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雲南省政府主席、雲南全省保安司令,成為第三任雲南王。

和唐繼堯不同,龍雲統治雲南的手段更加靈活。

在政治上,龍雲堅定的站在蔣介石一邊,積極配合蔣介石的清黨決議, 甚至在「雲南內政改革會議」上提出清黨、財政改革、國庫管理、消滅土匪等四項改革決議,把清黨視為改革的前提條件。

在軍事上,龍雲盡量聽從蔣介石的調遣,而且在民族大義方面絕不含糊。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龍雲任命盧漢為第六十軍軍長,出滇抗戰。

因為雲南的特殊條件,龍雲給第六十軍配備了非常豪華的裝備—— 全軍 人均一頂法式鋼盔, 每個 連三 重機槍、六挺輕機槍、三門迫擊炮,此外還有 德國克虜伯山炮、每分鐘射擊四百發的法式高射機槍。

憑借這些裝備,第六十軍在台兒莊戰役的時候,和日本板垣師團爆發硬碰硬的較量,其中「禹王山攻防戰」被國民政府定為優秀戰例,編入國民黨軍事院校的軍事教材。

就這樣,無論政治還是軍事,龍雲都做得無可指摘,穩穩做了十八年的雲南王。

倒不是龍雲忠於蔣介石,而是龍雲透過配合蔣介石,保持割據雲南的地位, 就像龍雲之子龍繩武說的:

「我家老太爺和蔣先生,談不上有什麽私人交情,他們兩人只有利害上的交情。老太爺認為蔣是一個已經形成氣候的領導人物,所以支持他。」

龍雲的想法,蔣介石自然是清楚的。

於是在抗戰結束以後,蔣介石命令盧漢統帥滇軍進入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只留下一個 暫編師留守昆明 杜聿明則 統帥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以及青年軍一部,負責昆明的防務。

這樣的兵力對比,意味著蔣介石的中央軍控制了昆明,龍雲成了失去爪牙的老虎。

在這樣的背景下,1945年10月,蔣介石命令杜聿明控制雲南省政府以外的昆明市區,並免除龍雲在雲南的一切職務,調任為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

隨後,蔣介石又給盧漢頒發了雲南省政府主席、雲南省保安司令的任命狀,試圖用拉一個、打一個的手段,分化瓦解龍雲的勢力。

面對千載難逢的機會以及雲南王的巨大誘惑,盧漢幾乎無法拒絕,於是盧漢在越南做出「絕不率領滇軍反抗」的承諾,完成受降便回到昆明上任,龍雲氣的破口大罵,說盧漢是忘恩負義、賣主求榮的小人。

盧漢,就此成為第四任雲南王。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 盧漢走的比其他人都要遠,差點給中國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2

時間進入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用數月時間解放東南半壁江山,尚未解放的中國大陸領土,只剩下兩湖、兩廣、川康、雲貴等華南、西南省份。

華南的國軍主力是白崇禧集團。

白崇禧為了阻止解放軍,把麾下二十萬精銳部署在芷江、寶慶、衡陽、郴縣一線,並把廣東余漢謀的十二萬精銳部署在韶關、翁源、增城一線,構成一字長蛇陣式的防禦力量。

西南的國軍主力是胡宗南集團。

胡宗南用三個兵團控制秦嶺天險,又命宋希廉指揮兩個兵團控制川鄂邊界、孫元良兵團控制巫山、奉節一帶,共同扼守四川的東部門戶。同時,胡宗南命何紹周兵團控制貴州,羅廣文兵團控制南充、達縣一帶,做為隨時支援四川的戰略兵團。

按照國民政府的計劃,白崇禧集團堅守華南,胡宗南集團堅守西南,幫助國府贏得最後的翻盤機會。

如果計劃失敗,胡宗南退向四川、白崇禧退向廣西,以雲貴為後方,再構建西南防線和解放軍對抗。 如果西南防線也失敗了,白崇禧和胡宗南便退向雲貴。

解放軍要解放華南和西南,守護中國自古以來的疆域,便要徹底消滅 白崇禧和胡宗南。 如果不能完成這個任務,雲南極有可能脫離中國,和南詔、大理一樣,再次成為化外之地。

據史料記載,白崇禧和胡宗南集團共七十余萬人,都是裝備精良的精兵強將,可以說,解放華南和西南並不容易。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員等中央領導同誌審時度勢,制定了一份嚴密的解放華南和西南計劃——

用第二野戰軍 (劉伯承、鄧小平) 消滅胡宗南集團,解放大西南。

中央命令,二野協助三野解放青島、上海、寧波、福州等沿海城市以後,就整頓大軍,以「大迂回、大穿插、大包圍」的戰術向西南進軍。 其中 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 (楊勇、蘇振華 出貴州,解放貴陽、遵義以後迂回到四川南部, 切斷胡宗南退往雲南的道路。 第三兵團 (陳錫聯、謝富治 解放黔江、彭水, 然後和第五兵團解放重慶,奪取四川的東部門戶。

與此同時, 第一野戰軍第十八兵團 (賀龍、周士第 自陜西寶雞出發,翻越秦嶺打擊胡宗南,逐步解放四川北部地區。

等三路大軍都完成任務以後,便可以把胡宗南集團包圍在四川成都一帶,打一場殲滅戰。

用第四野戰軍 (林彪、羅榮恒) 消滅白崇禧集團,解放華南。

教員在作戰電報裏說道:

「白崇禧部在湖南絕不會和我們作戰,而在廣西境內將被迫和我們作戰。因為他是不肯輕易放棄廣西而進入雲南的。因此我們的作戰,不要采取近距離迂回包圍的方法,而是完全不理他的臨時部署,遠遠超過他,占領他的後方,迫其最後不得不和我決戰,而將其殲滅。」

根據這樣的判斷, 教員命令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 (程子華、肖華 為右路軍,迂回到湖南、貴州、廣西邊界,第十五兵團 (鄧華、賴傳珠 和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 (陳賡 為左路軍,攻破韶關、翁源以後解放廣州, 隨後第十五兵團留守廣東,第四兵團則出廣西,切斷白崇禧自海上逃亡的道路。

而第十二兵團 (肖勁光 、第十四兵團 (劉亞樓、莫文驊 為中路軍,殲滅湖南寶慶地區的敵軍, 等左右兩路大軍完成合圍以後,便進入廣西,配合左右路軍,殲滅白崇禧的主力部隊。

國軍的防守嚴密,解放軍的計劃周到,可以說,這是一次「渡江戰役」之後的王牌對王牌大戰役。

不過在1949年的節點上,國民政府是被人民拋棄的舊政權,中央人民政府是氣勢如虹的新政權,國軍是屢戰屢敗的舊軍隊,解放軍是打完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的人民軍隊,無論士氣還是大勢,白崇禧和胡宗南都處於下風。

在這樣的背景下,二野和四野的作戰行動,堪稱勢如破竹。

9月初,二野開始西進,11月15日,第五兵團便解放貴陽,16日,第三兵團解放彭水和黔江,28日,全殲宋希廉兵團和羅廣文兵團,29日夜晚,解放重慶。12月7日,第一野戰軍第十八兵團翻越秦嶺南下,22日,三路大軍包圍成都,胡宗南乘飛機逃往海南,四天後成都解放。

四野的速度更快。

9月13日,林彪命令四野大軍開始行動,截至10月5日,右路軍便解放芷江、會同、洪江等湘西地區,切斷白崇禧退往貴州的通道。10月14日,左路軍解放廣州,李宗仁逃往桂林,余漢謀和薛嶽逃往海南,陳賡指揮第四兵團向廣西挺進。10月16日,中路軍打完「衡寶戰役」,殲滅白崇禧集團的4.7萬人、繳獲402門大炮、100萬發槍炮彈。

12月11日,廣西戰役勝利,白崇禧集團徹底覆滅。

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在解放軍的淩厲攻勢下,華南和西南基本解放。

3

在解放華南和西南的過程中,雲南做為白崇禧、胡宗南的大後方,雖然沒有槍林彈雨,但也充滿了硝煙味。

那時盧漢只做了四年的雲南王,無論實際權力還是影響力,都不能和前三任雲南王相提並論,對於這樣的處境,盧漢大機率是不甘心的。

而在解放軍向華南和西南挺進的時候,盧漢做為雲南王,自然是雙方都要爭取的物件,所以 放在盧漢面前的是三條路——

1、追隨國民政府,和解放軍頑抗到底。

2、改旗易幟,加入新政權。

3、利用雲南的特殊地理條件,挾洋自重。

第一條路,盧漢很早就放棄了。

因為在1949年8月13日,龍雲和另外43名國民黨大員,在香港發表【我們對於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的宣言,公開宣布和國民政府脫離關系,次日, 龍雲會見香港記者,單方面宣布「雲南起義」,向新政權靠攏。

龍雲是第三任雲南王,在雲南有大量的舊部和親信,他宣布雲南起義,必然影響雲南的局勢以及盧漢的地位。

做這件事,可能是龍雲認清歷史大勢,要站在人民一邊,但也有可能是不滿盧漢的背叛,報當年的一箭之仇。

不論是哪種可能,總之,龍雲的宣言相當於把盧漢架在火上烤。

於是呢,行政院長閻錫山把龍雲的態度,預設為是盧漢的態度,極力要求武力解決雲南問題,代總統李宗仁也下令,要求白崇禧派兵進入雲南,震懾盧漢。

差不多相同時間,蔣介石召盧漢到重慶商談軍務,並命李彌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余程萬的第二十六軍、劉伯龍的第八十九軍分別向雲南靠攏。

這就意味著, 國民政府高層都認為雲南不穩則西南不穩,基本達成「武力解決雲南問題」的共識。

如果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的意見變為現實,雲南就不再是盧漢的地盤,而盧漢失去雲南,便沒有和各方勢力討價還價的資本。

在這樣的背景下,盧漢做了兩手準備——

一方面,盧漢到重慶見蔣介石,接受「國府遷都雲南,把雲南變為反攻基地」的要求,暫時穩住蔣介石,另一方面,盧漢回到雲南以後,於11月15日命親信到美國駐昆明領事館,會見副領事陸德瑾, 請求美國支持雲南獨立。

也就是說,在能選擇的三條路中, 盧漢選擇了最不應該走的、對中國傷害最大的一條路。

盧漢為了謀求雲南獨立,保住自己的權力地位,向美國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

「如果華府願意協助保持雲南領土的完整,不受國共兩方染指,則該省最高當局將 願意接受美國所提出的任何條件,包括切斷與中國政府的聯系,接受美國外交保護與美軍進駐,同時將遵照美方有關軍事、政治與經濟方面的指令。」

就這,盧漢還擔心美國不支持,隨後又特意聲明,說雲南不需要美國的任何財政援助,只需要美國在口頭上支持雲南獨立運動。

聽到盧漢的條件,陸德瑾立即把訊息傳回華盛頓,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和參謀長聯席會議討論之後,認為 白崇禧和胡宗南都擋不住解放軍的攻勢,盧漢更不可能,而美國離雲南太過遙遠,絕無可能運送物資支援盧漢,單純的口頭支持沒有任何意義。

得出結論,美國便以「不便幹涉中國內政」為由,拒絕了盧漢的請求。

11月28日,重慶即將解放,盧漢再次做出讓步,向陸德瑾承諾道:「任何形式的美援都有用,不一定要派兵,甚至可以先公開宣布雲南獨立,再請求國際協助與保護。」

盧漢希望用這種方式,讓美國擺脫幹預中國內政的嫌疑,支持雲南獨立。

但美國一如既往,不支持盧漢。

既然三條路中的兩條都走不通,那麽盧漢能選擇的,便只有加入新政權。 無論以後遭遇什麽樣的命運,他都無路可退了。

12月9日, 盧漢以舉行緊急會議的名義,扣留國民革命軍 第八軍軍長李彌、 第二十六軍軍長余程萬、雲南綏靖公署保防處處長沈醉等人,以雲南省政府主 席的身份宣布起義,投向新政權。

而那個時候,二野已經解放貴州和四川大部, 賀龍也翻越秦嶺南下,三路大軍把胡宗南包圍在成都一帶,四野則掃蕩華南,即將解放廣西,整個中國大局已定。

可以說, 正是解放軍的赫赫軍威,打消了美國幹涉中國內政的欲望,挫敗了盧漢謀求雲南獨立的野心。

4

盡管盧漢宣布雲南起義,但雲南的各方勢力,並沒有偃旗息鼓。

一邊是擁兵三萬人的滇桂黔邊縱隊、地方遊擊隊、地下黨等組織都要求替代盧漢,接收雲南,試圖以此換取新政權的地位。

為了平息矛盾,教員直接下令, 雲南政權要四野派人接管,誰都不要再爭了。

另一邊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二十六軍起兵進攻昆明,試圖推翻盧漢,重新占據雲南,做為反攻的基地。蔣介石非常贊賞這兩個軍的行動,命令陸軍副總司令湯堯到雲南主持大局,並把兩個軍編為第八兵團,湯堯兼任司令。

為了穩住雲南,第二野戰軍命令滇桂黔邊縱隊和盧漢部隊保衛昆明,同時命令第五兵團的一個師,自貴州抵達雲南曲靖,和國軍打了一場殲滅戰。

經過這次戰敗,國軍才放棄進攻昆明,撤退到雲南南部,駐紮在蒙自、個舊、建水、石屏一帶。

隨後,教員透過軍委下令, 以第四野戰軍第三十八軍 (梁興初、梁必業) 的兩個師、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十三軍 (周希漢、劉有光) 組成聯合部隊,由陳賡統一指揮,進軍雲南南部, 消滅湯堯的第八兵團,滇桂黔邊縱隊配合作戰。

1950年1月1日,陳賡命令第三十八軍的兩個師,自富寧直撲河口,切斷國軍逃往越南的通道,第十三軍自廣西百色襲擊雲南蒙自,奪取蒙自機場,切斷國軍的空中逃亡通道。

截止到2月7日,陳賡指揮部隊奔襲千裏,終於殲滅國軍2.7萬人,俘虜湯堯等軍官。

而就在陳賡指揮聯合部隊殲滅國軍主力的同時, 滇桂黔邊縱隊一路向雲南西南追擊,於2月19日抵達中緬邊境,解放西雙版納的打洛鎮,隨後回師解放整個西雙版納,即明朝的車裏宣慰使司故地。

至此,滇南戰役結束,雲南全境解放。

陳賡以解放雲南的功勞,代表四野和二野出任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雲南軍區司令員,完全實作了教員最初的構想。

5

解放雲南的故事講完了,其實在中國革命歷史上,雲南的故事遠遠不止這些。

早在1935年4月,中央紅軍在四渡赤水後進入雲南,準備在昆明、曲靖一帶作戰,建立滇東根據地。

但經過一番試探性作戰,教員等中央領導同誌 認識到,雲南境內沒有大山大河,不利於紅軍建立根據地,應該迅速搶渡金沙江,擺脫追兵,爭取生機。

於是在4月29日,中革軍委下達【關於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以紅一軍團為左縱隊、紅三軍團為右縱隊、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為中央縱隊,分三路向金沙江進發。

到了5月9日,中央紅軍用劉伯承找到的六條小船,全部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西部的茫茫無人區,再過七天,薛嶽才趕到金沙江邊,早已不見紅軍的蹤影。

從此以後,中央紅軍擺脫數十萬國軍的追擊,贏得戰略轉移的主動權。

雲南,成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

中央紅軍的長征路線,就像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裏寫的:

「吾觀從古用兵,出沒恍惚,不可端倪者,無如蒙古忽必烈之滅大理也。自臨洮經行山谷二千余裏,自金沙江濟,降摩荻,入大理,分兵收鄯闡諸部,又入吐蕃,悉降其眾...... 夫彼可以來,我何不可以往? 設有人焉,出麗江而北招納諸番,結以信義,徑上洮、岷,直趜秦、隴,天下之視聽必且一易,以為此師從天而降也。」

解放戰爭末期,曾經到過雲南的林彪、劉鄧、陳賡揮師南下,不僅給新中國獻上一份最大的賀禮,也守護了中國自古以來的疆土,跑完一場六百年的接力賽。

從這個角度來看, 雲南可謂是中國革命的福地。

點 擊 下 方 名 片 可 關 註 公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