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文章( )說到了明朝的宗室奉養制度,並將其作為明亡的兩大原因之一。
一開始,我在裏面說,萬歷末期,宗室支出達到53%,而賑災支出不到11%。今天核對表格,我記錯了,實際上賑災支出 不足0.5% (昨天已經在那篇文章修改) ,見下面的表格的最後一行 (1602年) 。
明朝宗室不僅可以無限消耗民脂民膏,而且不受一般法律約束,一些宗室因此可以在封地為非作歹,欺男霸女,殘害無辜。除了極少數因為造反或鬧得太出位而被除名的之外,大多數沒有受到實質性處罰。這樣的朝廷活該被農民起義推翻。
有人會說,清朝也養宗室,為什麽沒把清朝吃垮?
答案很簡單: 清朝絕大部份宗室的嫡長子是「降級世襲」,而明朝所有宗室的嫡長子都是「世襲罔替」。
這裏先說嫡長子制度。正妻的兒子是嫡子,嫡子中最大的是嫡長子;妾 (包括「平妻」) 的兒子是庶子。
明朝宗室的繼承與皇位繼承的制度一樣,都是嫡長子制度。明朝宗室死後,有嫡子就給嫡長子繼承,沒有嫡子就給長子繼承,而且嫡長子或長子繼承的是原來的爵位: 郡王的繼承人還是郡王,郡王的其他兒子才會降一等封爵 (「一子承襲,余子降等」) 。
清朝大部份皇帝不規定嫡長子繼位,而是秘密立儲。但是,宗室的宗室依舊是嫡長子繼承制度。
「註意了哈!」 (被B站「科普」類行銷號洗腦了) 清朝宗室的繼承人,哪怕是嫡長子或長子,也只能降一級封爵,這樣就導致後代的 所有 子孫得到的待遇不斷降低。
清朝宗室有十四個等級,僅有親王與郡王中的極少數「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其他所有的前八個等級的所有宗室都是一級一級遞降繼承,後面的低等級宗室才世襲罔替。
整個清朝只有十二個鐵帽子王,八個是開國功臣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四個是後來的皇帝封的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外加一個 破格封賜的「鐵帽子王」僧格林沁,也就十三個。
除了鐵帽子外,即使是其他親王,傳了八代後,嫡系後代也降到第九級。至於那些一開始五六級的,三四代後就降到九級了。
而且,即使是鐵帽子王,也不能保證真的可以世襲罔替,因為鐵帽子王自己或後代會因為權鬥或犯罪而被處死並削除爵位:初代肅親王豪格被整死,初代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除爵位 (後來被恢復) ; 世襲的鄭親王端華與世襲的怡親王載垣因罪被賜自盡,王爵被削。
明代所有宗室都是鐵帽子王。不管繼承多少代,嫡系都是同等級繼承,親王的嫡系子孫永遠是親王,郡王的嫡系子孫永遠是郡王。除非犯了重罪或沒了子孫被除名,或者王朝覆滅,大家一起玩完。
待遇與等級直接掛鉤。清朝這樣的降級繼承大大減輕了宗室支出。 統觀整個清朝,93%以上的宗室是閑散宗室,雖然也從朝廷拿到俸祿與婚娶喪葬的補貼,但造成的負擔的比例依然明顯低於明朝養宗室的支出比例。
對比一下明朝,任何宗室,只要被登記入冊,都有不低甚至非常高的俸祿。雖然也有部份遠支宗室被拖欠俸祿,但那只是「部份」,而且是「遠支」。晚清經濟變差後,也有很多宗室拿不到足額的俸祿。
明朝親王也不足百人,這些親王雖然世襲罔替,但也還不至於把國家吃垮。不過,加上指數式增加且世襲罔替的其他宗室,就把國家財政拖垮了。清朝因為 宗室制度沒那麽變態,因此沒有被宗室支出拖垮。
實際上,宗室是特權階層,清朝的宗室負擔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負擔,因此這樣的改革不見得多高明,但奈何有個蹩腳無比的同行陪襯。
清朝入關,問鼎中原後,除了搞剃發令和文字獄這兩種喪心病狂、遺臭萬年的事之外,很多方面確實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比如改進了宗室制度,防止了太監幹政等。
如果不是列強這個外部原因,清朝可能還會至少茍個幾十年甚至更久。如果采用明朝的宗室制度,清朝可能都挺不過鹹豐那一朝就會直接被太平天國給「獻」了。
也有人「論證」說清朝宗室支出是明朝八倍。要知道,明末宗室支出已經超過財政支出的一半,如果這個八倍指的是比例,那麽清朝宗室支出就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是四倍,剩余的三倍支出是由八國聯軍來提供嗎?
如果清朝宗室支出的絕對數量可以達到明朝的八倍,那只能說明清朝GDP比明朝強太多了。但同一個人還誇耀明末繁榮。沒錯,「繁榮」到西北饑民蜂起,中原赤地千裏,東南不堪重負。
關於清朝宗室,還有一種說法:清朝還規定宗室不得離開北京城,那才是養豬。
如果真這樣,北京城早就擴大到六環之外了。 實際上,只有「入八分」的前八個等級宗室不能離開北京,「不入八分」其他等級的所有宗室可以自由離開北京,愛去哪去哪,別私自跑到關外即可。
嘉慶還曾經把一些淪為二流子的閑散宗室送到盛京,但他們中的一部份還使勁往北京跑,嘉慶也就只能睜一眼閉一眼。
歡迎關註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註
專業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專業
熟悉歷史 陌生化 ,陌生歷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