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安史之亂的真相——關隴集團和河北士族集團之間的恩怨爆發

2024-07-04歷史

安祿山造反,為什麽他麾下的將士們會追隨他呢?或者說,安祿山是如何網路了足夠多的人馬來反唐的呢?

關於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很多人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比如府兵制的崩潰、李隆基的縱容、李林甫的提攜以及楊國忠的逼迫等等。

我認為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也的確是促成安祿山造反的多重復合因素之一。但很少有人去想,河北諸藩鎮的將士們為什麽會心甘情願的追隨安祿山造反呢?

實際上,這裏面既有歷史積怨的客觀原因,也有人性選擇的主觀因素。

就如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直不服周王室一樣,唐朝時期的河北,從內心深處也是不服唐朝廷的。

因為李唐與河北之間的恩怨情仇由來已久。

大唐在本質上與西魏、北周和隋朝一脈相承,都是一個由關隴集團掌控的政權。所謂關隴集團,我們之前的文章種也專門分析過,它是指關中和隴右地區的一個軍事貴族集團,由西魏權臣——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宇文泰開創。

當時西魏與東魏的對峙,實質上就是關隴集團與河北豪族集團的對立。在西、東魏之後,兩大集團的代理政權分別成為了北周和北齊。雖然最後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隋朝又取代北周進而統一了天下,但占據政治中心的核心勢力卻依然是關隴集團。

當時的隋煬帝楊廣在心裏非常迫切的想打破這個局面,所以他先將都城東遷到洛陽,然後疏通大運河,甚至想再次將都城向東遷都到江陵,目的就是為了削弱關隴集團對朝廷的深度控制。

可惜的是,楊廣最終失敗了。

而李淵起兵只用了4個月,就從太原打到關中,並一舉占領長安,因為李淵本身就是關隴集團的一份子,也是關隴集團推出來的新的代理人。

在這裏給大家說明一下關東地區,隋唐時期的關東和明清乃至現代的關東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今天的關東指的是山海關以東,也就是東北地區,而隋唐時期的關東則是指潼關以東,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和山東地區。

在以李淵為首的關隴集團在長安建立大唐的同時,在關東地區,王世充以洛陽為中心建立了大鄭,竇建德則以相州為中心建立了大夏。

虎牢關之戰以後,王世充和竇建德先後被俘,大鄭和大夏也相繼滅亡了,大唐最終一統江山。

只是在竇建德死後僅僅一個月,他的部下劉黑闥就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奉命出征,打敗了劉黑闥,不過李世民剛剛撤軍,劉黑闥就再次崛起,重新占領了河北大部份土地,最終還是由李建成出馬,才算是徹底平定了河北之亂。

而劉黑闥之所以會兩次反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世民殺掉竇建德之後,並對河北士族采取了極端報復政策。

曾經在竇建德麾下效力的魏征敏銳的發現了李世民犯下的錯誤,所以他才會力勸李建成二征劉黑闥,來修補李世民留下的隱患,並趁機拉攏河北士族集團。

事實證明,李建成的出征不光解決了劉黑闥的問題,也極大安撫了河北士族。只是在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輸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在上位以後,第一件事兒就是赦免太子余黨,重用魏征出巡河北,並授予魏征便宜行事之權,因為當時的河北實際上早就已經是李建成的勢力範圍。大量的太子余黨與河北士族集團結盟,比如東宮千牛李治安和齊王護軍李思行,在玄武門之變以後,都立刻就逃亡到河北。

所以,如果李世民一旦處理河北不當,必會對剛上位的李世民釀成大禍。而魏征的重要性在這時就凸顯出來了,因為魏征本身就是河北士族集團的一員,而且先後效力竇建德和李建成,他來做這個協調人可以說是再合適也不過了。

雖然魏征透過說服和安撫,讓河北士族集團接受了李世民,但他也只是暫時緩和,並沒有從根本上化解雙方的矛盾。

而到武周時期,武則天為了給武氏宗親的上位鋪路,將契丹人發動的營州之亂(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在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的領導下,因不滿營州都督趙文翙的壓迫而在東夷都護府發動的一場反抗戰爭)當成了一種政治操弄,被武懿宗(武則天堂侄)重新激化了朝廷與河北氏族集團之間的矛盾。

由於地緣的原因,在營州之亂爆發以後,一部份河北士族或被迫或出於利益關系協從了契丹。武懿宗簡單粗暴的將這些人定位成叛國者,對他們采取了極其殘酷的處置措施,甚至向武則天建議要殺光所有的河北人,雖然最終沒有得到武則天的同意,但武懿宗所殺害的河北士族和百姓的數量遠遠的超過了叛亂的契丹人,將河北大地搞得是一片腥風血雨。

河北百姓把武懿宗和契丹人並稱為兩害,而武則天對武懿宗的暴行卻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果不是靠著狄仁傑從中協調,河北人在當時就揭竿而起,聚眾反叛了。

武則天和武懿宗捅在河北人心頭上的刀,重新揭開了河北士族集團和關隴集團的舊怨。在此之後,河北士族集團拒絕同李唐宗室結親,實際上從內心已經和朝廷徹底離心離德。

在這種歷史積怨下,河北人對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反唐行為反而產生了認同。

安祿山起兵以後,從範陽到洛陽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幾乎可以說是兵不血刃就逼近了大唐腹地,原因就是河北的官兵根本就不抵抗。不僅如此, 在安史之亂被平息以後,河北民間到處修建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和史朝義的四聖祠,這4個大唐的反叛者居然被河北人當作了精神圖騰。

除此之外,河北藩鎮的將士們能夠追隨安祿山造反,還因為安祿山在籠絡人心方面確實也沒少下功夫。安祿山經營河北多年,親信遍布各地,大批的軍官都是安祿山從底層一手提拔上來的,而這些人從情感和利害關系上已經和安祿山徹底捆綁在了一起,外界也早就把他們看成是安祿山一黨。

如果安祿山倒台,他們就會面臨被清理出局,甚至是身首異處的危險。而安祿山一旦造反成功,他們則會成為從龍之臣。還有安祿山的一眾幕僚謀士更是如此,這兩種人就構成了安祿山造反的核心力量和基本盤。

至於廣大的中下層官兵,他們為什麽也會心甘情願的跟著安祿山走呢?原因其實更簡單,那就是跟著安祿山造反,風險不大,收益卻會很高。

如果安祿山起兵順利,隨著占領地盤的擴大,各級的職位必然也會大大增多,所有人都會跟著水漲船高。即便安祿山後續被大唐壓制甚至消滅,這批中下層的將士完全可以隨時倒戈,重新戰在大唐朝廷一邊。

因為法不責眾,朝廷是絕對不會也不敢清洗整個中下層軍隊的,否則就是逼著他們再次反叛。

反叛有收益,失敗不清算,造反的成本如此之低,如果你站在那個場景下,你會不會跟著安祿山一起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