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深度解析:1945年二戰後,全球消失的8個國家,其中3個與中國接壤

2024-06-25歷史

點選上方藍色字 『文史道』 >右上角…>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閱讀精彩美文

文/文史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近百年人類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全球性戰爭。

但是1945年後,它的結束並沒有立即給全世界帶來和平與穩定,反而在其後的歲月裏,催生了一系列的地緣沖突,導致一些國家從地圖上消失了。

這些消失的國家,有的因為戰爭遭到直接破壞,有的因為戰後政治重組,有的則因為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地緣戰略的考量,有了新的變化和形態。

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歷史,不禁對那些消失的國家感到惋惜和遺憾。它們的名字或許已經不再為人所知,但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銘印卻永遠不會消失。

今天文史君就與大家盤點一下,二戰後那些消失的國家。

一、蘇聯

蘇聯,一個曾在20世紀舞台上熠熠生輝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其輝煌與影響力堪稱世界歷史之瑰寶。

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迅速崛起,與美國並駕齊驅,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之一。

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不僅改變了俄羅斯的命運,也為世界帶來了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

在革命後的數年裏,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逐步穩固了自己的政權,為蘇聯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22年12月30日,是蘇聯歷史上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日子。

這一天,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等蘇維埃國家共同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二戰後,蘇聯與美國進入了冷戰時期,雙方在科技、軍事、政治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在科技領域,蘇聯的航空航天技術與美國並駕齊驅,大量科技力量和成果集中在核武器、飛彈、原子能、空間技術等尖端部門。

在軍事方面,蘇聯更是展現出了其強大的實力。蘇聯常年保持充裕的軍隊數量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其核力量甚至一度超過了美國。

有西方學者研究稱,在巔峰時期,蘇聯的核數量達到了驚人的27000枚。

然而,正是這樣的輝煌背後,也隱藏著蘇聯解體的隱患。蘇聯的各屆領導人,過於註重重工業的發展,而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體系的建設。

這種發展模式的失衡,導致蘇聯的經濟結構越來越脆弱,難以應對外部的沖擊。同時,蘇聯的國內矛盾也日益尖銳,各種社會問題和政治危機層出不窮。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蘇聯的解體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結局。

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職,標誌著蘇聯正式解體。

這一歷史性時刻,意味著曾經輝煌的蘇聯帝國從地圖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5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各自迎來了新的歷史時代,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二、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一個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的國家,於1918年誕生為一個新生的王國。

其最初的形成是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這三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的民族共同聯合而成的。

然而,隨著歷史的演進,南斯拉夫也經歷了多次的變革和重組。1929年,為了更加明確地表達其國家身份和政體,南斯拉夫正式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南斯拉夫也未能幸免。它遭到了納粹德國的殘酷占領,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創傷。

二戰後,南斯拉夫人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團結的精神,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1963年,為了進一步強調其社會主義性質和聯邦制政體,南斯拉夫再次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這一時期,南斯拉夫在科技、文化和經濟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成為了東歐地區的一個重要國家。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南斯拉夫的經濟開始出現下滑趨勢,經濟危機逐漸浮現。

與此同時,南斯拉夫內部的各種矛盾也開始凸顯出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文化差異以及歷史遺留問題成為了分裂的導火索。

1991年,南斯拉夫走到了解體的邊緣。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這兩個共和國率先宣布獨立,隨後波赫和北馬其頓也相繼宣布獨立。

這一系列的獨立浪潮使得南斯拉夫的版圖逐漸縮小,到了2003年,南斯拉夫最終分裂成了五個獨立的國家。

三、東德與西德

二戰結束後,德國這片曾經戰火紛飛的土地被四大戰勝國——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割為四個占領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在東部占領區建立了民主德國,這是一個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的政權,致力於實作國家的民主化和工業化。

而在西部,美、英、法三國則聯手建立了西德,這是一個基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追求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的發展。

後來隨著美蘇冷戰的加劇,東西德之間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分歧愈發明顯。

兩個國家雖然地理上相鄰,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為了維持雙方的分離狀態,防止人民之間的相互流動,東德政府在西柏林邊界上修建了高聳的「柏林墻」,這堵冰冷的混凝土墻成為了東西德分裂的象征。

在往後,在柏林墻的另一側,西德的經濟在戰後迅速崛起,成為了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強國。

與此同時,東德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人民生活水平與西德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這種經濟上的差距使得東德的很多老百姓對統一充滿了渴望,他們渴望能夠過上像西德人民一樣的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德的百姓對統一的渴望愈發強烈。他們開始透過各種方式逃往西德,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由於柏林墻的存在,他們的逃亡之路充滿了艱辛和危險。但是這些困難並沒有阻止他們追求自由的腳步,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統一的信念。

1989年,隨著蘇聯的衰微和東歐劇變的影響,柏林墻在民眾的呼聲中被推倒。

這一事件標誌著東西德分裂的結束和統一的開始。在隨後的幾年裏,東西德兩國透過和平談判和協商,最終實作了國家的統一。

四、南越

南越,正式名稱為「越南共和國」,其誕生背後是美國冷戰策略與地區勢力賽局的復雜交織。

1955年,在美國的堅定支持下,吳庭艷在越南的南部土地上建立了這個國家,意圖與北部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北越,形成對峙。

後來隨著沖突的升級,美國逐漸加深了對南越的支持。美軍大量介入越南事務,直接引發了震驚世界的「越南戰爭」。

在經歷了多年的苦戰後,1973年1月27日,北越與南越終於簽署了停戰協定。

這一協定的簽署標誌著越南戰爭的正式結束,也為兩國之間的和平與穩定奠定了基礎。3月29日,美軍全部撤出南越,標誌著美國在越南的軍事介入徹底結束。

然而,和平的曙光並沒有給南越帶來長久的安寧。

1975年4月30日,失去美國支持的越南共和國的首都西貢被北越解放,越南統一。自此之後,南越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五、錫金王國

錫金,位於中國藏南地區,同時與印度、不丹緊鄰,國土面積約7200平方公裏。在古代,錫金與中國保持著很深的聯系。

關於錫金王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42年,到了1861年,由於種種原因,錫金成為了被英國保護的國家。

1887年,英國對錫金的侵占進一步升級,他們強占了這片土地,並派駐專員進行直接管理。

二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作為曾經的殖民大國,逐漸失去了對全球的控制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將錫金的所有權交給了印度。

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了【維持現狀協定】,繼續往錫金派駐專員,以確保其對該地區的控制。

然而,印度的野心並不止於此。他們逐漸加強對錫金的統治和控制,試圖將其完全納入自己的版圖。

1975年,印度操縱錫金舉行了一場全民公投。在這場公投中,印度透過種種手段操縱選舉結果,最終使錫金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

這一事件標誌著錫金王國的徹底消失,也宣告了錫金人民長達300多年的抗爭歷程的終結。

六、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曾經的聯邦國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變遷。

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18年,當時,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捷克和斯洛伐克這兩個地區的人民,在共同的願景和努力下,聯合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在二戰之前,捷克斯洛伐克展現出了驚人的工業實力。其工業總產值一度僅次於美國,遠高於日本、西班牙等國,位列世界第七。

然而,二戰的爆發給捷克斯洛伐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戰爭期間,捷克斯洛伐克遭到了德國的占領,國家陷入了深重的災難之中。

後來,在蘇聯的幫助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最終獲得了解放,重新獲得了國家的獨立和自主。

在戰後的歲月裏,捷克斯洛伐克經歷了多次政治和經濟的變革。1960年,國家更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標誌著這個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國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再次更名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試圖透過改革來解決面臨的問題。

然而,這個時期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超級工業強國,而是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

最終,在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因「天鵝絨」事件而宣告解體。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聯邦國家,最終分裂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的國家。

七、阿拉伯合眾國

阿拉伯合眾國,這個名字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僅存在了四年,從1958年誕生到1961年的解體。

雖然時間短暫,但它在阿拉伯世界的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銘印。

追溯阿拉伯合眾國的起源,可追溯到1958年。當時,埃及和敘利亞兩國基於共同的願景和利益,決定合並為一個更為強大的國家,這便是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雛形。

當時,這一決定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註和討論,被視為阿拉伯世界走向統一的重要一步。

幾個月後,葉門便以合眾的形式加入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使得這個聯盟的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隨著葉門的加入,整個聯盟更名為「阿拉伯合眾國」,這個新的名字象征著阿拉伯世界對於統一的堅定追求和美好願景。

阿拉伯合眾國建立後,一度被視為阿拉伯世界統一的開端。人們期待著這個聯盟能夠帶領阿拉伯世界走向繁榮和強大,實作阿拉伯民族的偉大復興。

然而,現實卻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和殘酷。

當時埃及的領導人納賽爾,以其強硬和功利的政策,試圖在阿拉伯合眾國中推行自己的意誌。

他的這種做法引起了敘利亞和葉門等國家的不滿和反感,導致了聯盟內部的矛盾和分歧逐漸加劇。

最終,在1961年,敘利亞宣布結束阿拉伯合眾國,隨後葉門也緊隨其後,脫離了這個聯盟。

讀者們,關於「 二戰後消失的國家 」,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往期熱文推薦

點 擊 以 下 藍 字 標 題 即 可 跳 轉 閱 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