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羅馬後繼:哥特王國的興亡(東哥特篇)

2024-04-16歷史

一哥特人與蠻族大遷移

哥特人是被羅馬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的一支。原生活在今丹麥,瑞典一帶,從 2世紀開始 向南遷移,定居在 達契亞 、外潘諾尼亞(今匈牙利,羅馬尼亞一帶)與 黑海 北岸的 烏克蘭 大草原。聶斯特河以東的叫東哥特人,以西的叫西哥特人。 與其他的日耳曼各部不同。哥特人的生活地域與遊牧民族交往密切,比較重視騎兵,騎兵很強 ,隨著哥特人出現在多瑙河上,他們與羅馬人之間的接觸也日漸增加。後來一些哥特人甚至渡過多瑙河到南方的色雷斯打工。甚至與當地人通婚生兒育女。 羅馬皇帝「色雷斯人」馬克西明即有哥特人血統。 3 世紀開始,哥特人即與羅馬關系惡化,不斷爆發戰爭, 3 世紀中葉,哥特人首領阿馬爾家族的奧斯特羅哥塔率哥特,西徐亞人(西徐亞人是黑海沿岸的遊牧民族)聯軍合眾號稱 30 多萬,入侵羅馬,為羅馬皇帝德基烏斯打敗,此後,哥特人徹底分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兩部,奧斯特羅哥塔死後,他的繼承者克尼瓦於 250 年再次起兵攻打羅馬,殺死德基烏斯,大掠而還,並強迫繼任羅馬皇帝伽盧斯每年繳納貢金。但不久就撕毀和約,於 253 年的戰鬥中殺死伽盧斯,此後連年進犯羅馬,羅馬軍隊不能制。 253 年,哥特人進入愛琴海,一路洗劫,直至以弗所。 256 年,哥特人洗劫重鎮特拉比松, 267 年,部份東哥特人及赫魯利人(也是黑海沿岸的遊牧民族)兵分兩路,進攻希臘與小亞細亞,攻破拜占庭,雅典,斯巴達,艾爾戈斯,柯林斯,以弗所等重鎮,兵臨安提阿克與亞歷山大,此次入侵,幾乎使從古希臘時代以來的古希臘文化典籍與歷史遺跡全部毀於一旦。返回途中,哥特人遭遇羅馬皇帝伽利安努斯的阻擊,雙方於奈蘇斯決戰,哥特人大敗,勢力有所衰退,直至戴凱瑞先和君士坦丁大帝上台( 4 世紀中期),哥特人的入侵勢頭才被暫時遏制,與羅馬暫時和平,也就是在這時,基督教開始傳入哥特, 341 年,基督教阿裏烏斯教派(阿裏烏斯教派否認「三位一體」,曾長期被主流教會視為異端——作者註)傳教士烏爾菲拉來到哥特人的聚集地,傳播阿裏烏斯教派思想,並結合拉丁文與希臘文為哥特人創造文字,即哥特文(已失傳),並用哥特文轉譯聖經。

哥特勇士

到了4世紀中葉,一夥自稱「匈人」(huns)的遊牧民族開始進入歐洲。 最早關於匈人的記載出現在 2—3世紀的 裡海 沿岸,他們來自哪裏史學家並沒有考證出來。可能來自於中亞,南俄草原。有的史學家認為,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中西遷的北匈奴人。這一理論目前尚處爭議中。沒有確定。 350年,匈人開始進入歐洲,滅亡頓河流域的阿蘭國。吞並其余部。這是匈人第一次出現在歐洲的視野之中。進入70年代,在首領巴藍比爾(也譯做巴蘭伯)率領下,匈人開始進入東歐,之後,匈人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繼續進攻歐洲腹地。受到匈人影響,日耳曼諸部也紛紛湧入羅馬。 4世紀末,匈人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 潘諾尼亞平原 。由此,起自黑海至 多瑙河 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人之手。 公元 375年 匈人 對東哥特人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東哥特人開始向西遷移,壓迫西哥特人也西遷。在匈人的壓迫下,西哥特人於 376年申請南渡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居住,向 羅馬帝國 要求避難。

西哥特人的鄰居——東哥特人,首當其沖,面對匈人的入侵,在匈人入侵的陰影下, 奧斯特羅哥塔的曾孫埃爾馬納瑞克成為東哥特人的首領,埃爾馬納瑞克及前任格貝利克東征西討,大敗同為日耳曼部落的汪達爾人,一度使得東哥特人的勢力範圍從烏克蘭直至波羅的海,然而好景不長, 375 年,在 首領巴藍比爾的率領下,匈人大軍開始入侵東哥特人,原本與東哥特結盟的遊牧民族薩爾瑪提亞人臨陣倒戈,東哥特人大敗, 埃爾馬納瑞克自殺,他的侄子維尼塔尼烏斯繼續抵抗,不久還是被匈人打敗,部份東哥特人向南逃走,與西哥特人合流,此後,大部份東哥特人 則被迫臣服匈人,充當他們的仆從軍,時間長達數十年之久。東哥特人被允許保留自己的社會組織和相當的領地。作為匈人——阿蘭人——東哥特人的三族同盟,但在軍事,外交和領袖繼承等重大問題上都要向匈人報告。

聶斯特河

在西哥特人進入羅馬以後,羅馬人根本不把他們當人看。羅馬人對西哥特人的統治是殘酷的,他們對西哥特人征收重稅,隨意欺壓,一些 甚至只能透過賣兒賣女來交稅。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羅馬官兵的虐待和壓榨,終於在一次羅馬士兵虐待毆打西哥特人的事件後,於公元 378年在首領 弗裏迪蓋倫 領導下掀起了全民族的起義。起義的西哥特人得到東哥特人、羅馬境內奴隸及部份匈人和 阿蘭人 支持,迅速控制了色雷斯地區,並推進到東部帝國首都 君士坦丁堡 附近的 亞德裏亞堡 (今土耳其 愛第尼 )。起義聲勢浩大,羅馬震動。羅馬東帝國皇帝瓦倫斯親率大軍,前往鎮壓,於376年的亞得裏亞堡會戰大敗於西哥特人,本人戰死。雖然西哥特人不久被繼任的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招安」,狄奧多西後成為整個羅馬的皇帝。 狄奧多西於395年去世,死前,他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交給長子阿卡迪烏斯,西部交給次子霍諾留斯,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盡管羅馬之前分裂過很多次,但是這次之後,再也沒有統一。

狄奧多西一世

亞得裏亞堡之戰

在狄奧多西去世的當年,西哥特人立即反叛,推薦亞拉里克為首領。 亞拉里克率領西哥特人進入 希臘 ,洗劫了 柯林斯 阿戈斯 斯巴達 等重要城市; 雅典 在交付巨額 贖金 之後得以幸免。397年哥特人占領 亞得裏亞海 東岸的 伊利裏亞 ,迫使東羅馬皇帝阿卡狄烏斯任命他為該地總督,阿卡迪烏斯將伊利裏亞割讓給西哥特人,換取西哥特人不再攻打東羅馬,讓他們去攻打西羅馬。真可以說是賣國求榮。兄友弟恭。西哥特人隨後進攻義大利。被羅馬將領斯提裏科擊敗 。402年,西哥特人再次進攻義大利,又被斯提裏科擊敗。在斯提裏科的勸說下, 西部帝國的皇帝 霍諾留斯 收買亞拉里克和他的蠻族軍隊,以利用他們來反對統治東部的 阿卡迪烏斯 。西哥特人暫時消停了一會兒。 405年 ,一支由 東哥特人 拉達蓋蘇斯率領的包括部份東哥特人, 汪達爾人 蘇維匯人 、勃艮第人和阿蘭人等龐雜成分的蠻族隊伍(擁有 20萬戰士,加上家屬、奴隸約有40萬人),脫離匈人控制,從波羅的海海岸南下,向義大利進行大遷徙。帝國的大門再次被蠻族開啟,軟弱無力的皇帝遷都 拉文納 。斯提裏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蠻族聯軍擊敗,然而,是拆了東墻補西墻,由於主力集中起來保衛義大利。羅馬在不列顛尼亞,高盧,西班牙等地的統治陷入崩潰,各種蠻族紛至沓來、西羅馬帝國成了蠻族的樂園。 當阿卡迪烏斯於 408年去世後,霍諾留斯就放棄了與東部帝國作戰的打算,並解除了與亞拉里克的盟約。亞拉里克因此要求獲得4000羅馬磅黃金(約合1814千克)作為補償。遭到拒絕 。不僅如此,聽信讒言的霍諾留斯以勾結蠻族為借口,處死斯提裏科,西羅馬帝國自毀長城。令人大跌眼鏡。由於斯提裏科在軍隊中威望很高。他死後,許多部眾紛紛投奔亞拉里克。懇求為斯提裏科報仇。亞拉里克勢力大增,同年,亞拉里克率部圍攻羅馬城,不克退還。410年,亞拉里克再次圍攻羅馬城,城內奴隸開啟城門,放哥特軍入城,8月24日,哥特軍大掠六日而還。這是自前390年以來,羅馬城首次淪陷於外族。羅馬城的淪陷,影響極其惡劣,標誌者西羅馬帝國大廈將傾,即將壽終正寢了。不久,亞拉里克暴死,亞拉里克的弟弟阿陶爾夫見羅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與羅馬講和,結束義大利,轉戰高盧南部和西班牙,羅馬軍無法阻擋。 418年末,亞拉里克之孫狄奧多瑞克一世(418~451在位)率領西哥特人,以西羅馬帝國同盟者身份定居於阿奎丹,建立了第一個日耳曼王國,定都 土魯斯 。嗣後再次侵入西班牙 ,驅逐先入侵的汪達爾人 ,蘇維匯人(均為日耳曼人),阿蘭人等,以西班牙和高盧南部為中心,建立第一個蠻族王國——西哥特王國 。(418-711) 受西哥特人壓迫,原先入侵西班牙的汪達爾人聯合部份阿蘭人在首領蓋薩瑞克的率領下,離開西班牙,渡海占領北非,在北非建立所謂汪達爾王國,連年攻打義大利,455年,汪達爾軍隊攻破羅馬,大掠而還。此後,與西羅馬帝國連年征戰。在高盧,481年,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首領克洛維的領導下獨立建國,建立法蘭克王國,之後幾乎統一高盧全境。

哥特人的遷移

汪達爾人的遷移

與西哥特人相比,作為匈人附庸的東哥特人的命運就悲慘很多,東哥特人雖然表面上成為匈人與匈帝國的同盟,但其地位與仆從和附庸無異,如前文所述, 405年 ,一支由 東哥特人 拉達蓋蘇斯率領的包括部份東哥特人, 汪達爾人 蘇維匯人 、勃艮第人和阿蘭人等龐雜成分的蠻族隊伍(擁有 20萬戰士,加上家屬、奴隸約有40萬人),不滿匈人壓迫。脫離匈人控制,從波羅的海海岸南下,向義大利進行大遷徙, 最終為斯提利科及匈人首領烏爾丁聯合消滅。408年,受斯提利科之死影響,匈人首領烏爾丁驅使東哥特人及阿蘭聯軍入侵東羅馬帝國,攻破多瑙河與狄奧多西長城,大掠而還,但次年被東羅馬人收買內應殺死,烏爾丁死後,匈人一度分裂,但在盧伽(可能為烏爾丁之子)的率領下再次強大。434年,盧伽再次驅趕東哥特人與阿蘭人充當先驅,兵臨君士坦丁堡,不克退還,次年,盧伽病死,由侄子布雷達,阿提拉先後為王。在阿提拉取代布雷達(441)的王位爭奪戰中,出身阿馬爾家族的東哥特王瓦拉米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匈人帝國

阿提拉(406-453)本是匈人的王子,幼年曾在羅馬當人質。434年,匈人首領盧伽去世。 他的兩個侄子阿提拉和 布雷達 Bleda)便繼承他而共同統治匈奴人。阿提拉為人殘暴,又善於用兵,歐洲聞風喪膽,很多歐洲史學家將其稱為上帝之鞭。在殺害 布雷達 後,阿提拉成為惟一統治匈人的君主,並再度將矛頭指向 東羅馬帝國 。447年,再度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不克退還,但又勒索了一筆贖金。

進入450年以後,阿提拉把目光轉向西羅馬帝國。本來阿提拉想與西羅馬帝國結盟共同對抗占據西班牙的西哥特人。這時,西羅馬帝國又出了一個豬隊友。 當時的西羅馬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425-455)在位的姐姐霍諾利亞為了逃避與一名宮廷官員的婚約,竟於當年春季主動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慮過後,接受了她的提議,但卻同時提出要以帝國的一半管治權作為嫁妝。瓦倫丁尼安三世得知後,斷言拒絕了提議並以「提婚不合法」為由回復了阿提拉,並在攝政太後加拉.普拉西提阿(Galla Placidia)的建議下把霍諾利亞流放。但阿提拉卻沒有被說服,並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納要求進一步的解釋,準備一旦無法獲得滿意的答復便揮軍攻打西羅馬帝國。遭到拒絕,阿提拉大怒,遂糾合蠻族聯軍攻打西羅馬帝國。羅馬名將 埃提烏斯見匈人來勢洶洶,摒棄前嫌,聯絡西哥特國王狄奧多瑞克一世(亞拉里克的孫子)。組成聯軍,共抗匈人。兩軍於法國香檳省的沙隆平原遭遇。即著名的沙隆會戰,會戰中,作為羅馬盟友的西哥特人與作為匈人附庸的東哥特人兵戎相見,同室操戈,上演了一出兄弟閱墻的悲劇。會戰最終以匈人聯軍的失敗而告終,但羅馬聯軍同樣損失慘重,西哥特王狄奧多瑞克戰死。

沙隆戰役的失敗並未使得匈人大軍元氣大傷,而此次戰役損失的多是作為匈人附庸的東哥特人,阿蘭人與其他蠻族。 阿提拉損失的多是附庸部隊,主力尚存,次年,阿提拉就卷土重來,進入義大利,大掠而還,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倉皇逃走。然而不知道怎麽回事,攻打到波河北岸時,阿提拉自己撤軍了。(被教皇利奧一世及使節團勸說) 453 年,阿提拉突然在新婚之夜暴死, 因未立繼承人,諸子爭立,羅馬帝國僥幸逃過一劫,阿提拉的死標誌著匈人帝國的解體,而受匈人奴役近百年的東哥特人,也開始走向獨立之路。

二 東哥特人的獨立與東哥特王國的建立

阿提拉死後,受到匈人壓迫的日耳曼各部開始團結起來,準備聯合舉兵擺脫匈人的壓迫, 454 年底,東哥特王瓦拉米爾聯合格皮德人(為哥特人同族),西里耳人( Sciri 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組成聯軍,伏擊匈人軍隊,殺死阿提拉的繼承人埃拉克,並將匈人驅逐出日耳曼尼亞地區,,潘諾尼亞被東哥特人占據。同年,瓦拉米爾的侄子,日後東哥特人最著名的領袖——狄奧多瑞克( Theodoric )大王誕生。 463 年,埃拉克的弟弟鄧吉西克率軍繞過格皮德人的領地,突襲潘諾尼亞,驅逐了東哥特人,一度恢復匈人帝國,但在 469 年,他又再次被東哥特人驅逐出去,此舉標誌著東哥特人的徹底獨立。鄧吉西克被迫率部眾沿多瑙河南下,攻打東羅馬帝國。途中遭東羅馬軍隊伏擊陣亡,其首級送往君士坦丁堡示眾。鄧吉西克死後,他的弟弟厄爾納克率領匈人的殘余部眾,退回烏克蘭,與東哥特人繼續作戰。 一部份 匈人 聯合了保加利亞人建立了新的匈人國家,國王姓杜羅(咄陸),即 阿提拉 的幼子厄 爾納克 (Ernac)作了保加利亞人的王,後建立所謂保加利亞汗國。 無子的瓦拉米爾在驅逐匈人之後,積極與東羅馬帝國改善關系,簽訂和平條約,他將自己的侄子兼繼承人——年幼的狄奧多瑞克送往君士坦丁堡充當人質,使得其接受了系統的羅馬化教育,度過了長達十幾年的人質時光,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和其繼任芝諾對這個哥特青年非常賞識,先是將他提拔為軍隊長官,後來更任命為執政官。當狄奧多瑞克成年時,他離開了東羅馬軍隊,回到他的族人中去。

狄奧多瑞克

此時,東哥特部落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狄奧多瑞克的伯父——東哥特王瓦拉米爾與西里耳人交惡,在與西里耳人的戰鬥中陣亡,他的弟弟,也就是狄奧多瑞克的父親提烏迪米爾(Theodemir)繼承了王位,469年提烏迪米爾發兵攻打西里耳人,殺死其國王艾迪卡,艾迪卡的兒子奧多亞克(Odoacer)率部眾流亡西羅馬,成為西羅馬的蠻族僱用兵首領。提烏迪米爾死後(471),狄奧多瑞克繼承了東哥特人的首領職位,雖一度與東羅馬帝國齟齬不斷,互相攻打,但最終接受東羅馬帝國的「招安」,並於484年被授予「羅馬執政官」頭銜,還獲得了在君士坦丁堡給自己樹立雕像的殊榮。

東羅馬皇帝芝諾(474-491年在位)

此時的西羅馬帝國也是一片混亂。在沙隆之戰立下大功的羅馬名將 埃提烏斯沒有好結局,因掌握軍政大權,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猜忌、也引起一些小人的嫉妒,455年, ,在羅馬元老 佩特羅尼烏斯 · 馬克西姆斯 和侍從官赫拉克留斯鼓動下,西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將其騙進宮中。親手殺死埃提烏斯。 一代名將,就此隕落,令人嘆息。得知埃提烏斯的死訊後,皇帝身邊的一個大臣直率地告訴瓦倫丁尼安說:「我不了解陛下和埃提烏斯的過節,我只知道您剛剛用左手砍掉了右手。」埃提烏斯死後,百姓紛紛哀悼,羅馬軍隊失去統帥,士氣大跌。人 心渙散。半年後,瓦倫提尼安三世就被馬克西姆斯派人殺死。後者自立為帝, 之後,西羅馬帝國皇帝又像走馬燈一樣換了好幾個,一個不如一個,基本名存實亡。在馬約萊恩(Majorian)在位期間(457-461),西羅馬帝國曾回光返照一段時間 ,收復部份被蠻族占據的領土, 然而一個蠻族僱用軍首領裏西默在得到多數羅馬元老的支持後發動政變——假意和馬約裏 安會面然後將他拿下囚禁起來,最終經過折磨和毆打,在461年將其斬首。裏西默擁立利比烏斯 塞維魯繼位(461-465)後者幾乎完全淪為傀儡,馬約萊恩收復的土地也丟了個精光。在塞維魯去世後,裏西默由於北非的 汪達爾王國 多年來一直對義大利沿岸發動攻掠。由此裏西默向東羅馬皇帝 利奧一世 求援,並接受由東羅馬指派的皇帝。於是東羅馬宮廷決定將出身貴族的安特米烏斯推上西羅馬的帝位。 467年 4月12日,安特米烏斯在羅馬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儀式。兩者一開始尚能團結,後來為了爭權奪利,又互相攻打。472年,裏西默又殺了安特米烏斯,,裏西默推舉了 奧利布裏烏斯 為新的西羅馬皇帝。不過就在同一年內,裏西默和奧利布裏烏斯都相繼死去。此時,原來裏西默手下的將領,就推舉格利凱裏烏斯為新的皇帝。

「最後的羅馬人」 埃提烏斯

無論是 奧利布裏烏斯 還是格利凱裏烏斯,均沒有得到東羅馬皇帝的承認。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非法」的。東羅馬皇帝 利奧一世 在得知 安特米烏斯 被殺之後,準備物色一個新的西羅馬皇帝人選。這個人就是 尼波斯 ,他是利奧一世的皇後的侄女的丈夫。474年,尼波斯帶著從東羅馬帶來的大隊人馬進入義大利,迫使格利凱裏烏斯退位。一年以後,尼波斯又被被蠻族將領歐瑞斯特趕出了義大利,流亡達爾馬提亞。後者立自己的兒子羅慕路斯為帝,這就是西羅馬帝國名義上的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巧合的是,羅馬的開國君主也叫羅慕路斯)羅慕路斯的帝位除了極少數人外,根本沒人承認,基本是個橡皮圖章。 乘西羅馬帝國一片混亂之際,476年,先前流亡西羅馬帝國的 奧多亞克(Odoacer)率領部眾,在東羅馬皇帝芝諾的默許下,發動政變,殺歐瑞斯特,廢黜羅慕路斯(此舉也被主流史學家視為西羅馬帝國的正式滅亡),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 但奧多亞克仍然承認尼波斯的帝位,「遙尊」其為「羅馬皇帝」,480年,尼波斯被部將嘩變殺死,無子。西羅馬帝國至此正式滅亡。

尼波斯

尼波斯的死意味著西羅馬帝國帝系的正式終結 ,然而,奧多亞克自身威望與實力不足,不敢稱帝,只得臣服於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稱王,初期,奧多亞克獲得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認可,但是後來,奧多亞克把義大利的統治權握在自己手裏。482年征服達爾馬提亞,從汪達爾人手中奪取西西裏。奧多亞克勢力的擴張及其自身的野心,引起了東羅馬皇帝芝諾的極大不安。芝諾決定采取「以夷制夷」的手段,利用東哥特人對抗奧多亞克。芝諾唆使狄奧多瑞克進攻義大利,並許諾他為「義大利國王」,489年,狄奧多瑞克率10萬東哥特部眾舉族西遷,進入義大利。奧多亞克率軍抵抗,兩軍於維羅納決戰,雙方戰況慘烈,血流成河,東哥特人一度受挫,狄奧多瑞克一度想要逃離戰場,但在母親和姐妹的鼓勵下重拾信心,返回戰場,身先士卒,東哥特人士氣大振,最終大敗奧多亞克。奧多亞克率殘部狼狽逃走,先逃亡羅馬,後逃亡拉文納,東哥特軍將拉文納團團圍住,拉文納四周全是沼澤,又曾為西羅馬舊都。易守難攻,東哥特人圍城3年不克,轉而攻略義大利各地,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給與義大利以極大破壞。

狄奧多瑞克進軍義大利

到了493年,曠日持久的拉文納圍攻戰終於走向盡頭。在拉文納主教約翰的調節下,兩位日耳曼首領在公元 493年的2月25日達成協定:狄奧多瑞克將與奧多亞克一起共治義大利。作為補償,後者也把兒子特拉尼斯交給競爭者作為人質,並且承認對手在政治上占據主導地位。雙方議和。然而,狡猾的狄奧多瑞克玩弄卑鄙手段,十日後,他借口舉行宴會慶祝,實則擺下「鴻門宴」,宴請奧多亞克赴宴,並向上帝和神職人員起誓,絕無二心,奧多亞克未加提防,不帶多少衛兵,大搖大擺,前來赴宴,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東哥特國王借著酒意,邀請奧多亞克到大廳另一側的小房間單獨秘談。喝多的後者絲毫沒有警惕,就醉醺醺的欣然前往,結果剛一進門,就被早已埋伏好的哥特士兵砍翻在地,狄奧多瑞克親自動手,一劍將奧多亞克刺了個透心涼, 奧多亞克 在彌留之際還喃喃自語道: 上帝在哪裏? 而他的敵人則回應道: 這就是你對我的人民所做的。 一代梟雄奧多亞克,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群龍無首的奧多亞克的部下和親屬,很快也被狄奧多瑞克盡數殲滅。「拉文納之宴」,也在西方文化中,成為「鴻門宴」的代名詞。狄奧多瑞克於義大利自立為王,建立所謂「東哥特王國」。

奧多亞克之死

東哥特王國

狄奧多瑞克與後繼者

在狄奧多瑞克統治的三十年裏,義大利度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光,在穩固其統治後,狄奧多瑞克放下屠刀。尊重羅馬的文化與典章制度,宮廷中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為其出謀劃策,羅馬元老院的制度完整保留下來,羅馬行政體系依舊正常運作,與東羅馬帝國長期保持友好關系,使東哥特王國得以免除來自東邊的威脅,狄奧多瑞克與東羅馬皇帝阿納斯塔修斯(芝諾的繼承者 491-518在位)往來信件中顯示,狄奧多瑞克視東羅馬為宗主國,不敢以君王的身份與其相提並論,亦無意爭奪「羅馬」正統。同時,狄奧多瑞克積極與周邊的「蠻族王國」聯姻,他自己娶了法蘭克王克洛維的妹妹奧德弗勒妲。而後將女兒狄奧德哥塔嫁給西哥特國王亞拉里克二世、奧斯特羅戈托嫁給勃艮第國王西吉斯蒙德,妹妹阿瑪拉弗裏達則嫁給北非的汪達爾王國國王瑟雷薩蒙,

諸蠻族王國

在內政上,由於東哥特人相比羅馬遺民人數處於極度劣勢,狄奧多瑞克采取「一國兩制」的制度,即對東哥特人自己的部眾采用「日耳曼習慣法」,羅馬遺民采取「羅馬法」,雙方分別設定機構管理,分開居住,並禁止東哥特人與羅馬人通婚。由於東哥特人信仰的是阿裏烏斯教派,而羅馬人則是信奉三位一體的羅馬公教,因此東哥特人被視為信仰異端的民族,狄奧多瑞克在宗教信仰上采取寬容政策,羅馬城中也有分屬兩個教派的禮拜堂(baptistery),盡管狄奧多瑞克采取種種手段試圖調和雙方矛盾與民族差異,但實際上收效甚微,雙方民眾幾乎老死不相往來。不過,至少在狄奧多瑞克的統治下,義大利趨於穩定,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

然而,隨著法蘭克王國的崛起,狄奧多瑞克的勢力遭受挑戰,法蘭克王克洛維雄心勃勃,他皈依天主教(而非日耳曼諸部信奉的阿裏烏斯教派),團結羅馬遺民,整軍經武,掃平諸蠻, 他驅逐阿勒曼尼人,消滅蘇瓦松的羅馬殘余勢力。大敗另一蠻族王國——勃艮第王國, 統一高盧北部(見地圖),與占據高盧南部的西哥特王國已成水火之勢, 公元 506年,自峙有嶽父狄奧多瑞克大王撐腰的西哥特國王亞拉里克二世,在狄奧多瑞克的斡旋下,向克洛維提議並在盧瓦爾河中一個小島上會晤,試圖確立兩大強權在高盧的勢力劃分。為此,不惜以支付年金和出讓盧瓦爾河谷最富庶耕地的條約確保和平。然而克洛維議和只是緩兵之計,次年,克洛維就撕毀協定,率軍攻打西哥特王國。十多天南下300多公裏,打了西哥特人一個猝不及防。亞拉里克二世大怒,率軍與法蘭克人決戰。兩軍與普瓦捷以西的武耶平原遭遇。 法蘭克人一度受挫,但克洛維審時度勢,親率精銳部隊發動「斬首行動」,直撲亞拉里克二世的中軍,陣斬亞拉里克二世。 西哥特人見國王戰死,士氣大跌,紛紛潰散。法蘭克軍乘機猛攻,西哥特大敗。戰後。法蘭克人奪取高盧南部,將西哥特人驅逐出高盧。連羅馬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也授予 克洛維 執政官稱號。克洛維一時風光無限。亞拉里克二世之死使得西哥特王國人心惶惶,亞拉里克二世之子阿瑪賴瑞克年幼,西哥特貴族推舉狄奧多瑞克暫時代理西哥特國王,使得兩哥特王國迎來了短暫的統一。面對狄奧多瑞克大王,克洛維還不敢輕舉妄動,只得與哥特人重新修好,還將女兒嫁給阿馬賴瑞克。雙方暫時罷兵,法蘭克人的擴張被狄奧多瑞克大王扼制。

481年的高盧

到了狄奧多瑞克執政的晚年,也許是年老昏聵,也許是妹妹阿瑪拉弗裏達死於汪達爾王國的內亂,狄奧多瑞克開始疑神疑鬼,殘暴嗜殺,東哥特王國內部的不穩因子開始浮現,524年,羅馬貴族與學者敘馬庫 斯( Symmachus)與波伊提烏斯 Boethius)等人被指控與東羅馬帝國勾結發動叛亂,狄奧多瑞克將其逮捕下獄處死,但羅馬貴族們在獄中堅稱是遭哥特人的誣陷。公元526年,羅馬教皇若望一世出使東羅馬帝國,受到東羅馬皇帝查士丁一世 (阿納斯塔修斯的衛隊長與繼承者 518-527在位) 的盛情款待,引起狄奧多瑞克大王猜疑,出使返國後將若望一世投入大牢,不久便死於獄中,若望一世的死引起羅馬人的憤恨 ,導致羅馬遺民的叛亂與動蕩不安。不久,狄奧多瑞克也病死,終年72歲,盡管晚年昏聵,但狄奧多瑞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給與了義大利30年的和平與發展,使得東哥特王國強盛一時,也無愧於大王之名。

然而,狄奧多瑞克的身後事卻是一團亂麻,狄奧多瑞克無子, 由外孫阿塔賴瑞克繼位,他的母親大公主阿瑪拉遜莎攝政,阿瑪拉遜莎深受古羅馬文化的浸透,在對兒子的教育或個人感情上,均偏重東羅馬而非哥特,與哥特貴族的關系也愈益緊張,阿瑪拉遜莎上書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一世的侄子 527-561在位),請求「內附」,但這一決策隨著534年阿塔賴瑞克的病死而不了了之,由於阿塔賴瑞克系阿瑪拉遜莎的獨子,也沒有留下後代,迫於無奈,阿瑪拉遜莎讓阿馬爾家族僅剩的男性成員——阿瑪拉遜莎的表弟狄奧達哈德登上王位 。狄奧達哈德有一半汪達爾人的血統,遭到一貫鄙視汪達爾人的哥特貴族的強烈不滿,他本人上台後崇尚古希臘哲學,不信天主教,也不懂軍事,遭到阿瑪拉遜莎,哥特貴族,羅馬教會的一致反對,甚至許多人勾結東羅馬帝國,妄圖將其趕下台,狄奧達哈德深感自己王位不保,狗急跳墻,發動政變,軟禁阿瑪拉遜莎,將其流放托斯卡納博賽納湖中的瑪塔納 (Martana)島上,不久派人將其刺殺,狄奧達哈德的倒行逆施,使得東哥特王國陷入一片混亂,也為東羅馬帝國的出兵幹涉,提供了絕佳借口。

影視作品中的大公主阿瑪拉遜莎

哥特戰爭

在東哥特王國陷入一片混亂之際,雄心勃勃的東羅馬查士丁尼大帝決心,發動「北伐」,收復被蠻族占據的西羅馬領土, 533 年,查士丁尼命名將貝利撒留率軍 2 萬遠征北非,輕而易舉滅亡了羅馬帝國的宿敵——汪達爾王國,收復北非,使得東哥特震動。 在收復北非後,次年( 535 )年,貝利撒留即做好收復義大利的準備,目標直指占據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 535 9 月,貝利撒留親率 7500 大軍進軍西西裏,打敗當地哥特軍隊。西西裏的哥特領主投降。然而,由北路達爾馬提亞進軍的羅馬軍 4 千多人被哥特人擊敗。

貝利撒留

就在貝利撒留一路高歌猛進之時,東哥特統治者不僅不想辦法救國,反而還在爭權奪利,勾心鬥角, 狄奧達哈德聞聽羅馬軍隊到來,大驚,派出貴族維蒂吉斯領軍迎敵,維蒂吉斯早就不滿狄奧達哈德,行至半路,率部發動兵變,將後者殺死,自立為王,並娶了狄奧多瑞克大王的外孫女瑪瑟遜莎(Mathesuentha),以此顯示自己的王位正當性。 次年,貝利撒留乘勝進軍,奇襲拿坡里。占領義大利南部,此時,法蘭克人也 趁火打劫,入侵義大利,東哥特軍隊主力前往迎戰。國內空虛,趁此機會, 12 月,貝利撒留進軍羅馬,義大利的百姓受夠了 哥特人的殘暴統治,紛紛配合羅馬軍作戰, 簞食壺漿,迎接「王師」, 哥特王維蒂吉斯見無法抵擋,狼狽逃亡拉文納,羅馬軍光復羅馬城,百姓夾道歡迎。貝利撒留修築工事,準備迎接哥特軍反攻。

東哥特軍隊

537 年,維蒂吉斯糾合部眾數萬人,反攻羅馬城。貝利撒留手上只有一萬人,敵眾我寡,貝利撒留率軍堅守羅馬城。等待援軍。哥特大軍數萬人號稱十五萬圍攻羅馬,貝利撒留搶先率 1000 騎兵出城迎戰,沖擊哥特軍,哥特軍猝不及防,先鋒被羅馬軍擊潰,哥特大部隊趕到,羅馬騎兵且戰且退,然而,羅馬守軍因害怕竟然忘了開啟城門,貝利撒留當機立斷,又殺個回馬槍,再次擊潰哥特人,然後安全退回城中,哥特人懼怕伏兵,不敢追擊。

貝利撒留堅守不出,長達一年之久。哥特人面對堅固的羅馬城,一籌莫展,先是破壞水源,但貝利撒留找到地下水,哥特人無計可施,只能長期圍困。貝利撒留不斷派小股騎兵出場騷擾,一旦哥特軍追擊,就邊打邊退,退回城內。讓城內步兵射出漫天箭雨。在貝利撒留的不斷騷擾 小打小吃下,哥特軍隊士氣大跌,人心渙散。

538 3 月,查士丁尼派 將領 約翰率 5000 兵馬登陸,兵鋒直指拉文納,又派太監總管納爾西斯率軍 7000 ,援助貝利撒留,哥特軍見羅馬援軍來到,恐老巢不保,狼狽撤退,貝利撒留率軍追擊,大敗哥特軍隊,斬首俘虜一萬多人,並與納爾西斯會師,然而,兩人在作戰意見上分歧太大,非常不和,互相掣肘,戰事陷入不利,甚至重鎮米蘭也被哥特軍攻陷,並洗劫一空。在貝利撒留的強烈請求下,查士丁尼召回納爾西斯,由貝利撒留全權負責。貝利撒留進軍北義大利,沿途城市紛紛投降, 540 年,貝利撒留包圍東哥特王國首都拉文納。

影視作品中的納爾西斯

拉文納被圍困,城內居民受到饑餓的威脅,維蒂吉斯出於無奈,決定向貝利撒留議和,主動要求貝利撒留做東哥特的國王。貝利撒留根本沒有妥協之意,他感到這是收復東哥特的有利時機,就將計就計。他答應接受這個要求,不過有一個條件,就是等他的隊伍入城後再舉行接受皇冠的宣誓典禮。維提吉斯不知是計,便同意了這個條件。公元 540 年春天,進入拉文納的貝利撒留馬上撕掉假面具,大動幹戈,拘捕維提吉斯和一些顯要的貴族,沒收他們的財富,將該城洗劫一空 ,維蒂吉斯被押回君士坦丁堡,後老死於此 。首都拉文納失陷後,義大利東北部的大部城市都望風而降,只有少數城市仍堅持據守。

貝利撒留進軍路線

然而,此時,波斯人乘羅馬東線兵力空虛 ,入侵羅馬,貝利撒留因「私受王冠」,也被查士丁尼猜忌。被調回去對抗波斯。殘余的哥特人見貝利撒留撤走,死灰復燃, 最後一支哥特軍隊在 維蒂吉斯 的侄子烏萊亞斯的領導下,仍然負隅頑抗,烏萊亞斯高風亮節,自己不稱王,擁立具有王室血統的貴族伊爾德巴德為王,繼續抵抗羅馬軍隊,不料後者反而恩將仇報,將其殺死,自己也被烏萊亞斯的部眾殺死,烏萊亞斯的部眾擁立烏萊亞斯的侄子巴杜埃拉為王,人稱「托提拉」(意為小阿提拉),這就是東哥特的末代國王——托提拉。

影視作品中的托提拉

542年托提拉發動對 羅馬 的反攻,屢次打敗羅馬軍隊,占領了 義大利 大部份地區,查士丁尼派貝利撒留前往收拾殘局。然而,失去皇帝信任的貝利撒留手上只有4000多人。要錢沒錢,要糧沒糧,要人沒人,陷入困境。一籌莫展。 543年哥特軍奪回 拿坡里 。545年又圍攻 羅馬 。546年,托提拉經多次圍攻,攻陷 羅馬城 ,但很快撤走。548年,貝利撒留被解職回國。哥特人繼續肆虐義大利。551年,查士丁尼改派較為信任的納爾西斯為帥,率軍2萬,登陸拉文納,與還在堅守的 羅馬守軍會合,南下,尋找托提拉決戰,兩軍與托斯卡納地區的塔吉那遭遇。

納爾西斯的進軍路線

次日,雙方開戰,哥特軍將騎兵在前,步兵在後,準備騎兵發起沖鋒,步兵跟進。 納爾西斯命令八千名倫巴底人、西裏西亞人 (皆為東羅馬帝國的僱用兵) 和其他雜牌部隊都下馬,擺成一個堅強的方陣。在它兩翼,各用四千名羅馬徒步弓弩手做為掩護。這兩個側翼向前傾斜,如果敵軍沖入中央位置,就不僅會撲個空,並且兩面會受到弓弩手的包圍,暴露在箭雨之下。弓弩手前方是拒馬等工事 後方則是羅馬騎兵 。保護弓箭手,每翼 500 人,在左翼另有 1000 羅馬騎兵。

哥特騎兵發起沖擊,一頭撞上羅馬軍步兵的密集陣型,面對密集陣型,一籌莫展,又遭到兩翼羅馬軍弓弩手不斷射擊,傷亡慘重。人仰馬翻,不敵敗退,沖散後方哥特步兵,一片混亂,兩翼羅馬騎兵乘機發起沖擊,哥特軍大敗,全線崩潰,托提拉傷重不治,逃跑路上死去。羅馬軍大勝。 553 年 ,納爾西斯基本肅清殘余哥特軍抵抗,東哥特王國滅亡。

554 年,法蘭克人企圖火中取栗,派兩位公爵洛塔爾(洛瑟)和布塞林(布提林)率軍數萬,借口東哥特人求援,號稱10萬大軍殺入義大利。準備渾水摸魚。 納爾西斯的兵力分散在整個義大利半島,而法蘭克人的戰兵應當接近五萬,所以他明智地采取了堅守各城池挫敵銳氣的戰略。但新征服的義大利難以進行堅壁清野,不得不任由法蘭克人在波河平原劫掠。

法蘭克人缺乏攻堅手段,無法攻克大城市,卻憑借浩大的軍力掃蕩了整個亞平寧半島。洛塔爾因為輕敵,在法諾城遭到東羅馬守將阿塔巴尼( Artabanes)3000駐軍的猛烈沖擊,丟下大部份搶來的財物人口狼狽撤到波河北岸,洛塔爾公爵也死於戰傷。如此一來,納爾西斯要對付的就只剩下布塞林了。法蘭克人此時又遭遇瘟疫,加上羅馬軍騷擾,部隊紛紛減員,士氣大跌,布塞林率軍準備狼狽逃回國內,在卡西利努姆被羅馬軍隊攔截,雙方決戰。

納爾西斯沿用了塔吉那戰役所用的戰術並加以強化,這次他選擇以騎射手組成兩翼,兩個側翼各有 3000名馬弓手,十分寬大;而中央由步弓手列陣在步兵的背後,重步兵同樣在中央組成密集陣型,中央陣線成半圓形,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打擊法蘭克人。騎兵被納爾西斯放在後方作為預備隊,雖然羅馬人擁有多於法蘭克人的騎兵,但也並沒有多出很多。 法蘭克軍隊基本都是步兵 以極少量騎兵開路,兩萬多重步兵排成楔形的三角巨陣,如同鋼鐵鑄成的移動城池,布塞林和他的親兵構成最強的三角尖端。法蘭克軍人的盾牌聯在一起,密不透風,而且盾牌上還突起矛尖,可以在將敵人向後推的同時殺傷敵人。

卡西利努姆會戰

法蘭克士兵

法蘭克人張牙舞爪,揮舞戰斧,向羅馬軍步兵發起沖擊,法蘭克人攻勢十分兇猛,一度沖破羅馬軍步兵陣線,然而,在羅馬兩翼的騎兵箭雨下,傷亡不斷增加,紛紛倒下。羅馬騎兵假裝發起沖擊,法蘭克步兵見狀擺出防禦陣型,然而羅馬騎兵只在遠處放箭,當法蘭克步兵要發起進攻時,羅馬騎兵又假裝要發起沖擊,如此往復幾次,法蘭克軍隊疲憊不堪,士氣大跌。羅馬軍發起反攻,法蘭克軍終於不支潰敗,羅馬軍追擊,斬首俘虜無數,布塞林傷重不治、 羅馬軍大勝 至此,東羅馬帝國徹底收復義大利,而這也標誌著東哥特王國的覆滅。

結語 東哥特王國的意義

對義大利人而言,東哥特人也許只是歷史上一群短暫的侵略者。但是狄奧多瑞克給了義大利三十年的和平,在狄奧多瑞克的統治之下,義大利的情況不比五世紀時動亂的時代來得差,古典文明和大多數羅馬的社會制度在亞平寧半島也保留下來了。 雖然曇花一現,但是,某種意義,卻也是真真正正的「羅馬後繼」。值得人們去研究。

參考文獻

【哥特史】(東羅馬)約達尼斯

【晚期羅馬帝國史】(古羅馬)阿米亞努斯

【普羅柯比戰史】(東羅馬)普羅柯比

【日耳曼尼亞誌】(古羅馬)塔西圖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