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後,若是覺得本文不錯,煩請「關註」,這樣就可以每天閱讀作者釋出的歷史知識
古代的老百姓不管是從事耕種還是畜牧,都是看天吃飯的,溫度稍有變動,就有可能帶來災禍,如水災、旱災,而在災禍過後,等待百姓們的就饑荒了。因為在古代那個剝削制度下,普通百姓家裏,一年到頭並沒有太多的糧食,而且還要留有種糧以待來年春耕才行,因此災害過後每每發生饑荒。
而如何讓百姓度過饑荒,是每個封建皇帝都極為頭疼的事情,因為一旦饑荒和災情沒有處理好,餓著肚子的災民就有可能造反,打進京城,把他掀下皇位,即使其沒有成功,暴動起來的災民也有很大可能變成起義軍,然後自行找食,把臨近州縣掃蕩成煉獄,破壞皇朝的根基。
因此很多封建皇帝都發愁於如何解決百姓的饑荒問題,想要找到辦法填飽百姓的肚子,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差的皇帝有很多,比如晉惠帝,他的那句「何不食肉糜」,讓中國人嘲諷了多少年,並且也將繼續嘲諷下去,而有意思的是,作為許多人記憶中優秀皇帝代表,開啟「康乾盛世」的清康熙皇帝也發出過類似的言論。
有一年,全國多個地方出現了大旱情,百姓受災嚴重,多地陷入饑荒,大臣們就找康熙拿主意,又是準備賑災,又是準備祈雨來 緩解災情。
結果康熙皇帝看完幾位大臣的 奏疏後,直接把手一擺,既不願意祈雨,還吐槽百姓平日裏不知道節省積攢糧食,就等著官府賑災,而且還挑三揀四,竟然挑剔官府發的賑災糧,只想吃好的,只把賑災糧裏面的小米挑出來吃掉:
「不雨,米價騰貴,發倉米平價糶糝子米,小民又揀食小米,且平日不知節省。」
吐槽完這些還不過癮, 康熙又開始指責 漢人平日裏每天一日三餐,吃得太多,甚至晚上還要喝酒,他自己作為皇帝,大清國最珍貴的一個人,每天還只吃兩頓飯呢,要是在領兵打仗的日子裏,甚至每天只吃一頓飯,自己的兒子老十四在外領兵作戰也是每天只吃一頓飯,要是漢人都向自己學習,那麽原本只夠一天的糧食,就能吃兩天了,怎麽會缺少糧食導致饑荒呢?
「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食,奈何其不然也?」
然後他說完之後,就有一幫大臣趕忙拍馬屁,說皇上說得對,漢人百姓就有這壞毛病,平日裏不知道節儉積蓄,大吃大喝,以至於把糧食都吃凈了:
「小民不知蓄積,一歲所收,隨便耗盡,習慣使然。
現在看來,他們的對話是非常無知的,就清朝官府和地主們的那些剝削手段,百姓手裏能剩多少存糧?而且康熙皇帝說是每天只吃兩頓飯,但他的那兩頓飯說的只是「早膳」、「晚膳」兩頓正餐,除此之外,康熙每天還有一頓點心和到妃子那裏吃一頓夜宵呢,這等於是他每天可以吃四頓飯。
而且皇帝每頓飯吃的是什麽?大魚大肉不說了,肯定是有油水的食物,百姓們則只有主食或是紅薯、馬鈴薯之類的沒有油水的食物,吃少了根本不抗餓,怎麽能給皇帝的錦衣玉食相比。
並且康熙的一天只吃兩頓飯的言論也是文化差異的緣故,因為滿人確實有每天吃兩頓飯的舊俗,甚至有故意不給孩子吃飽飯的習慣(貴為皇帝的溥儀,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餓的難受)。
所以,康熙皇帝「一天吃一頓飯」的「妙招」,與「何不食肉糜」沒啥兩樣,思想覺悟和晉惠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