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娃娃魚
來自這麽多不同地方的人,日常交流自然是用官話,即使其中許多人官話說得不好。而打仗時做細作,則需要通曉各地方言,浪子燕青就是梁山第一個方言達人。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水滸傳】裏有個細節,就是晁蓋等七個人在打劫生辰綱的時候,假冒從了濠州(安徽)去東京販棗的客商,到安樂村的王家客店投宿。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七個人當中,有五個是山東人(晁蓋、吳用、三阮),一個天津人(公孫勝)和一個北京人(劉唐),現在,他們居然冒充安徽人,難道不會從口音上露出馬腳嗎?
答案是不會。
因為,假如歷史上真的存在這樣一群好漢的話,那他們行走江湖或是日常交流,並不會使用某地的方言,而是用一種當時通用的語音。
明清時期,它被稱之為「官話」,更早一些,也稱為「正音、正聲、雅音」,後來叫「國語」,現在叫「普通話」。
總之,是一種全國通用的「標準音」。
只不過,今天的人基本已經無法聽懂宋代或明代的官話了。
羅明堅、利瑪竇【葡漢辭典】書影
明萬歷年間,遠涉重洋而來的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利瑪竇編著了一本【葡漢辭典】,首開以拉丁字母標註漢字讀音的先河。
辭典中有「官話」這一條目,註解為「官員的語言」。
在【利瑪竇中國劄記】裏,對此還有更詳細的記載——
「 有一種整個帝國通用的口語,被稱為官話 ,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語言。這種國語的產生可能是由於這一事實,即所有的行政長官都不是他們所管轄的那個省份的人,為了使他們不必需學會那個省份的方言,就使用了這種通用的語言來處理政府事務。」
在書中,利瑪竇還告訴告訴其它傳教士,即耶穌會的會友們,沒必要去學各省的方言,只要掌握這種通用的語言就行了——
官話現在在受過教育的階級當中很流行……各省的方言在上流社會是不說的……這種官方的國語用得很普遍,就連婦孺也都聽得懂。
利瑪竇自己在中國學的就是這種「官話」,他自詡甚至講得比一些廣東的地方官還要好。
金尼閣【西儒耳目資】書影
隨後,在1625年,另一位傳教士金尼閣在利瑪竇等人的基礎上,完成了一部叫【西儒耳目資】的書,用25個羅馬字母實作了對明代官話的註音。
萬歷、天啟年間,恰好是【水滸傳】大量刊印的時間,現存完整的百回本如天都外臣序本、容與堂本均刊行於這個時期。
雖然小說的寫作和成書要更早,但當時社會的語言情況應該就如幾位傳教士所描述的那樣, 存在一種「婦孺也都聽得懂」的通用語。
行軍打仗、官員任職、商人經商、舉子趕考都用得著,否則,南來北往的人就無法交流。
這種語音的發音規範,可參考明初官方修定的韻書【洪武正韻】,其中說 「何者為正聲?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為正音也」。
清初修【康熙字典】,也是這個意思,就是希望確立全國的語音標準。
當然,國人講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比如廣東人梁啟超覲見時,光緒皇帝就幾乎聽不懂他講的官話。
出版於14世紀的【洪武正韻】
【水滸】裏的好漢們走南闖北,行軍作戰從塞北到江南,如果不使用標準音,一來可能寸步難行,二來很多喬裝臥底的計謀都沒法實施。
【水滸】巧妙使用方言的高手是浪子燕青,出場時即介紹說他「亦是說的諸路鄉談」。
這裏的「鄉談」,即指「方言」。
燕青偽裝身份使用方言的記錄有三次:
第一次是去泰安州打擂,裝扮成山東貨郎,說的鄉談、唱的山東貨郎轉調歌「與山東人不差分毫來去」。
第二次是和戴宗去東京尋招安的門路,在萬壽門邊被軍漢盤問,便假冒從小在開封府混的公人,以一口「鄉談」順利過關。江西人戴宗不會講河南話,只好用一聲冷笑,掩飾過去。
第三次是在揚州城外的定浦村,假冒方臘手下的虞侯葉貴,此時「改作浙人鄉談」、「打浙音」。
考慮到燕青是大名府人(河北人),所以他至少會說河北、河南、山東和浙江四地的方言(會講浙江話這一點比較坑),確實是做間諜的一流人才。
後來柴進去方臘那裏做臥底,選他同行,理由之一,就是他曉得諸路鄉談。
燕青是梁山第一語言達人
鑒於小說特別設定了「鄉談」只在偽裝身份時才會使用,由此反推,我們可知燕青平時與兄弟們交流時,並不用方言。
另外,怕方言不通而露陷的情況,也是有的。
攻打杭州時,吳用讓梁山上三對夫妻扮作梢公梢婆,混在富陽縣的運糧船裏,並且特別囑咐他們「都不要言語」。
三位女頭領均為山東大妞,此時既不能說山東話,也不能說普通話,所以只能不說話。
還有,小說裏寫魯智深講話時帶明顯的關西口音,開口「灑家」,閉口「撮鳥」,但再不標準、口音再重,那也是普通話,而不是純粹的關西方言。
所以,在安樂村的王家客店裏,吳用搶在晁蓋前頭回答了何清問話,使用的應該就是客商們常用的標準音。
作為受過教育的文人,他的發音恐怕是七人之中最標準、最沒有破綻的。
最後補充幾句。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梁山好漢們,是不是人人都能夠講一口標準流利的通用語?
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現代普通話的廣泛使用是花了巨大力氣推廣,以及教育深度普及的結果,就在不到百年之前,民國很多大師的國語都非常令人捉急,何況普通百姓。
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南京人安道全、王定六,蘇州人馬麟,湖南人呂方、蔣敬和一堆大北方人之間,存在溝通上的困難,甚至江州系的戴宗、二穆、二童都會有這個問題。
這裏面,又涉及到另外一點,即 「文學設定」 。
在文學宇宙裏,三國的武將們四處征伐,無論來自何方,對陣喊話,對方必然都能聽懂;水滸裏不識字的山東人李逵,跑到江西九江當小牢子,也不會因為方言問題混不下去;西遊記就更厲害了,天上地下的神仙妖怪,個個都內建Buff,天然會說我大唐上國的語言。
然而,現實情況恰恰相反,玄奘法師是在學習了梵文及其它語言之後才完成了取經和譯經的任務。
一方面是通用的標準語確實存在,另一方面是小說家透過設定回避了語言上的障礙,這種操作和今天電視劇的操作非常類似。
歡迎關註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註
專業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專業
熟悉歷史 陌生化 ,陌生歷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