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東漢外戚政治的發端

2024-07-16歷史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初六,漢明帝劉莊在洛陽東宮前殿病逝,同一天太子劉炟繼位,是為漢章帝。

或許劉莊生前會認為自己已經對功臣、外戚以及宗室進行了一番打擊,威脅皇權的不穩定因素也都幾乎消除了,然而事實卻與他的預想偏離甚遠。

東漢宗室對中央來說確實不足為患,按明帝馬皇後的說法,「 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陽諸國 」,明帝以來,諸侯王的封地越來越小,不得超過光武朝諸王的一半,連劉英、劉荊都無法對朝廷造成真正的威脅,更不要說其他諸侯王了。

但功臣和外戚就不同了,外戚本是皇權衰弱、主少國疑時的必然產物,而東漢前中期天子納妃往往又從功臣家族中挑選,這樣一旦出現幼主繼位的局面,功臣便會多了一個外戚的身份,從而以一個全新的面貌登上政治舞台。

這一點劉莊應該是很清楚的,他明白其中的隱患,因此很可能對原有的選妃制度比較排斥,但從功臣家族中選妃似乎又是光武以來的慣例,【後漢書·明帝紀】說劉莊「 遵奉建武制度,無敢違者 」,他不願違背先帝定下的規矩,事情就這麽一直拖著。

而這就造成一種局面,那就是太子劉炟在登基前似乎一直沒有正式的太子妃。

章帝竇皇後建初二年(77年)才與其妹一同入宮,一年後被立為皇後,可見此事與劉莊的意願無關,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 肅宗(章帝)先聞後有才色,數以訊諸姬傅 」,他多次打聽竇氏的資訊,如此關註此事,可見竇氏被立為皇後應該是劉炟本人的意思。

與竇氏姐妹同時入宮的還有梁貴人姐妹,而此四人能夠入宮本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

理由很簡單,東漢選妃的標準是「 良家童女 」,而二竇一梁卻明顯不符合這個條件,竇氏姐妹的祖父竇穆、父親竇勛以及梁氏姐妹的伯父梁松都在明帝時期獲罪,也就是說,她們出身於罪人之家,根本算不上是良家所出。

可盡管如此,劉炟卻仍將她們納入宮中,似乎完全不顧及父祖以來的慣例,這又是為什麽呢?

我想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年輕的劉炟希望借此事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提振皇帝的威望。

馬太後博學多才,早在明帝時期,她就開始參與政事了,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當劉莊以政事咨詢時,「 後輒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於是「 每於侍執之際,輒言及政事,多所毗補 」,可見她是劉莊重要的政治顧問,想必在政壇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而劉炟少主繼位,肯定是想要有一番作為的,因此他勢必有著擺脫掉馬太後影響力的念頭,而具體手段無非就是培養忠於自己的勢力,而外戚就是首選。

繼位之初,劉炟先進行了一次試探,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劉炟剛剛繼位後就「 欲封爵諸舅 」。所謂諸舅,自然指的是馬太後的兄弟們,但馬太後卻拒絕了這一請求。

第二年天下大旱,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封外戚,但馬皇後仍不答應,她給出的解釋了除了避免西漢王氏、田氏、竇氏之禍重演外,另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 先帝防慎舅氏 」。這是明帝定下的規矩,不得破壞。

從這也可以看出馬太後是堅決貫徹明帝打壓外戚的思想的,其本人並無私心。

不過這倒是令劉炟有些難辦了,如果馬太後同意封賞馬氏外戚,那她自然無法反對劉炟培養拔擢自己的妻族,但劉炟卻沒想到馬太後如此大公無私。

而從私心的角度,馬太後也不可能願意接納梁、竇兩家的女子入宮。她和梁、竇兩家有私仇,當年其父馬援和梁松、竇固二人因瑣事結怨,心胸狹隘的梁松更是誣陷馬援的罪魁禍首。有了這層關系,她一定是反對此事的。

因此盡管竇氏「 雅以為美 」,而「 馬太後亦異焉 」,但要她贊成竇氏入宮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她已經借堂兄馬嚴之口對劉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當時馬嚴說:「 竇勛受誅,其家不宜親近京師 」,這應該代表的就是馬皇後的態度,而這個理由也無懈可擊。

但劉炟最終還是堅持這麽做了,而馬太後似乎也沒有堅決反對,之所以這樣,大概是二人達成了某種協定。

宋貴人是西漢名臣宋昌之後,其姑婆是馬太後的外祖母,兩家沾親帶故,因此在馬太後的主導下,宋貴人與其妹於明帝末年被選入太子宮中,並在劉炟繼位後受封為貴人。

因此有了這層關系,在馬太後原本的安排中,應該是希望讓宋貴人之子登上皇位的。

雖然劉炟已經有了劉伉、劉全兩個兒子,但此二人生母不詳,顯然是身份較低,因此這兩個庶子自然是沒有資格做太子的。

在梁氏、竇氏入宮這一年,宋貴人還沒有生育,因此劉炟和馬太後之間協定的具體內容很可能就是馬太後不反對梁氏、竇氏入宮,而劉炟必須確保宋貴人的地位,優先以其子為太子。

建初三年(78年),宋貴人果然不負馬太後所望,為劉炟生下了第三子劉慶,雖然第二年梁貴人就為劉炟生下了第四子劉肇,但最終得到太子之位的仍然是地位相同卻更加年長的劉慶,因此可以推斷這就是劉炟之前與馬太後的協定。

然而劉炟對此已經有所考慮,因此他早早就將竇氏立為皇後,這樣一來,劉慶沒有皇後之子的身份加成,這個太子之位自然也就沒那麽穩固了。

那麽劉炟為何對竇氏如此看重呢?作為一名皇帝,他所作的重大決定必然都有其政治考量,而劉炟本非昏庸好色之君,若是認為他僅僅貪圖竇氏「 有才色 」的話,恐怕就流於膚淺了。

事實上,召竇氏入宮並立為皇後是有深意的,因為竇皇後之母是劉彊之女沘陽公主,這樣做可以拉近與郭後所生諸王之間的關系。

劉炟繼位後,局勢並不十分穩定,據【後漢書·馬嚴傳】記載,「 時京師訛言賊從東方來,百姓奔走,轉相驚動,諸郡遑急,各以狀聞 」,雖然是謠言,但以足以說明洛陽以東各地形勢的復雜,畢竟無論是東漢統一戰爭時期還是之後建武年間由度田不實案引發的動亂,這些地區都表現出對朝廷一定的離心力,而劉秀大肆分封諸子想必也有鎮輔東方之意。

明帝時期,光武諸王多遭打擊,據【後漢書·楊終傳】記載,「 廣陵、楚、淮陽、濟南之獄,徙者萬數 」,在朝廷打擊四王的過程中,牽連了數萬人之多,這是「 吏民怨曠 」的一大重要原因。

而劉彊雖死,但其母郭氏當年畢竟在朝中有不少支持者,她無罪被廢,肯定會獲得不少的同情,在如此緊張的局勢下,一旦有人打著某位郭氏所生皇子的旗號作亂就大事不妙了,這是劉炟必須避免的問題。

立竇氏為後,其子將來大機率能登上皇位,而這個皇子又有郭氏血統,顯然是各方勢力都能接受的。

除此以外,劉炟還冊封了因楚王謀反案被牽連而被奪爵的郭氏成員,建初二年(77年),郭嵩子郭勤被封為伊亭侯,建初三年(78年),又封郭駿為觀都侯。

就這樣,在章帝初年,形成了以竇氏為後,宋貴人之子劉慶為太子的微妙局面,然而劉炟和馬太後之間脆弱的平衡還是隨著後者的離世而被打破了。

就在劉慶被立為太子的同一年,馬太後去世,之前竇皇後「 傾心承接,稱譽日聞 」,這種表象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迷惑了眾人,如今沒有了束縛,竇皇後立刻現出了本來的面目,竇氏再次崛起的時機來了。

然而竇皇後最大的軟肋就是她沒有子嗣,而作為太子生母,宋貴人自然成了她最大的敵人,為了與之針鋒相對,竇皇後將梁貴人之子劉肇收為養子,為改立太子暗中做著準備。

與此同時都皇後的兄弟竇憲為侍中、虎賁中郎將,竇篤任黃門侍郎,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當時「 兄弟親幸,並侍宮省,賞賜累積,寵貴日盛 」。

為了打擊宋貴人,竇皇後與其母沘陽公主開始對其構陷,又讓自己的兄弟想方設法搜集她的過失,宋貴人身邊的侍從也都被收買了。

一次,竇皇後截得宋貴人給娘家寫的信,說自己生病需要生菟,請家裏尋找一下,竇皇後抓住這個機會,汙蔑宋貴人利用生菟做巫蠱,宋貴人母子很快就遭到了劉炟的疏遠,最終劉慶於三年後被廢,宋貴人姐妹服毒自盡,劉肇取而代之成了新的太子。

而對於劉肇生母梁貴人這一隱患,竇皇後也不想放過,她暗中誣陷梁貴人之父梁竦,導致其下獄而死,很快梁貴人姐妹也憂懼而亡,死得不明不白。

而竇皇後則拼命掩蓋真相,據【後漢書·梁竦傳】記載,「 宮省事密,莫有知和帝梁氏生者。 」幾乎已經沒人知道劉肇的生母是梁貴人了。

其實劉炟倒是不會這麽輕易就被竇皇後所蒙蔽,他大概本來也有易儲的打算,不過這樣一來,以後竇皇後作為太子之母必然會成為竇太後,外戚竇氏崛起不可避免,劉炟就不怕西漢的悲劇重演嗎?

其實劉炟應該是考慮過這個問題的,因為他雖然給了竇氏兄弟一定的優待,但卻沒有完全放縱。

一次,竇憲打算強買沁水公主的園田,公主畏憚竇憲勢大,不敢與其相爭,此事後來為劉炟所知,他嚴厲責備了竇憲,說:「 深思前過,奪主田園過,何用愈趙高指鹿為馬?久念使人驚怖。

將竇憲比作趙高,這個指責算是非常嚴重了,竇憲非常害怕,後來竇皇後拼命為其求情,劉炟才平息了怒火,最終命令竇憲將侵占的土地歸還公主,但「 雖不繩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可見劉炟對竇氏專權還是有所防範的。

據【後漢書·章帝紀】記載,魏文帝曹丕評價說:「 明帝察察,章帝長者 」,意思就是漢明帝嚴厲苛刻,漢章帝是個忠厚長者,事實上劉炟確實比其父劉莊寬容一些,但也絕不是縱容。

或許在劉炟看來,只要自己在位一天,外戚就不敢放肆,他有充分的能力掌控局勢。而自己年紀方輕,足以過渡到將來太子成年繼位,屆時外戚便不足為慮了。

遺憾的是,劉炟無論如何也算不到,他的壽命並不支持這一推論,劉秀、劉莊父子千防萬防,還是沒能阻止外戚的崛起。

好友「 握中懸臂 」的新書【東吳100年】出版了,下面連結購買可以購買,其他各大網站也均有出售,大家若有需求可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相應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