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蔣介石掀起了一場針對共產黨人的政治鬥爭,給紅色陣營造成了極為重大的損失,同時也客觀上損害了國共聯盟的利益。中共對此很是不滿,於是立即予以反擊,黃埔軍校的共產黨籍學員甚至透過集體退學的方式向老蔣示威,充分彰顯了無產階級鬥士的氣節和決心。在此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那便是身為共產黨員的宋希濂為了自己的個人前途,居然選擇了脫離紅色陣營,轉而投入國民黨陣營,堪稱自私自利。
宋希濂和陳賡將軍是老鄉,兩人關系非常親密,好似親兄弟一般。1924年黃埔軍校開始招收第一批學員,陳賡便帶著他一起投考,結果兩人雙雙被錄取。宋希濂畢業後被分配到黃埔學生軍擔任見習排長,1925年,他跟著老蔣東征陳炯明,期間立下了大功,東征結束後他隨即升任連長,同時還兼任黃埔軍校學員隊長。
1926年,國共出現了第一次分裂,期間陳賡憤而離開黃埔軍校,並結束國民黨,原本陳賡希望宋希濂跟著自己一起走,可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對陳賡百依百順的宋希濂此時居然開始跟陳賡「唱反調」,選擇留在黃埔,與共產黨劃清界限,曾經恨不得穿一條褲子的好兄弟、好同誌至此分道揚鑣、天各一方。
1927年,宋希濂在蔣介石的資助下,前往日本留學、鍍金,1930年他順利畢業回國,隨即被老蔣安排到中央軍嫡系部隊擔任團長,負責拱衛南京城,保護國民黨中央政府的安全。抗戰爆發後,已經是師長的宋希濂參加了淞滬會戰,並在匯山碼頭與日軍血戰數個晝夜,打退了敵人數十次猛攻。
1937年下旬,宋希濂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負責戍守雨花台,南京城破之後,他率領麾下殘部拼死突圍,最終安全轉移到九江休整。1941年,他被委派到雲南協助杜聿明指揮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1944年,他親自參與了滇西反擊戰,在美、英軍隊的協助下,接連攻克龍陵、密支那等戰略要地,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宋希濂曾任兵團司令,負責駐守武漢,與華中的解放軍作戰。1949年,四野解放河南、湖北之後,宋希濂被迫逃竄到川渝茍延殘喘,蔣介石一再電令他重組部隊,務必要守住重慶、四川,可眼下國府大勢已去,任憑宋希濂也三頭六臂也無力回天。
1949年11月,二野揮師入川,接連攻克重慶、成都、涪陵等地,宋希濂的部隊很快被沖的七零八落,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而宋希濂本人則帶著十幾個親隨一路向南轉移,妄圖橫穿貴州,前往廣西投靠白崇禧,結果剛走川南,便被湍急的大渡河攔住去路,隨即被解放軍俘虜。
不久之後,宋希濂被押送到川南行署會見楊勇將軍,宋希濂覺得楊將軍好歹是兵團司令,應該威風凜凜、派頭十足,結果等見了面他才發現,楊將軍居然穿著普通士兵的衣服,而且言行舉止也非常接地氣,絲毫沒有官架子,這讓他大為震驚。要知道,國民黨軍中,等級制度是非常森嚴的,上級官僚在對待下級時始終保持著上位者的姿態,絕對不會和下級「平起平坐」,長此以往,國民黨軍內部離心離德,官兵貌合神離,絲毫沒有團結精神和凝聚力。
而解放軍則一直堅持民主原則,幹部和戰士同甘共苦,大家看似是上下級,實則是並肩作戰的同誌和戰友。一旦打起仗來,大家便是一個堅不可摧的整體,往往能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戰勝一切強大的敵人!這個小小的細節反映了國共兩軍之間的巨大差距,同時也暗示了國民黨失敗與共產黨取勝的根本原因,那便是:得人心者贏天下!
1954年,宋被轉移到功德林接受改造,1959年,他因為表現良好而獲得特赦,恢復了自由,1961年,他被安排到全國政協工作,主要負責編纂、整理文史資料,1980年,經由黨中央批準,他遠赴美國與親屬團聚,當年下旬,他宣布定居紐約,此後很少再回國。1988年,在女兒的幫助下,他開始撰寫回憶錄,詳細講述了自己波折的一生,1993年,他因為腎病惡化不幸去世,時年八十六歲,他的骨灰後來被運送回國,安葬於湖南長沙某革命陵園,這位在外漂泊了數十年的遊子,最終還是魂歸湘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