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貫穿歷史兩千年之久的外戚幹政,到明清兩朝居然消失了?

2024-05-30歷史

自有封建王朝以來,外戚幹政的現象以及例子就在各個王朝陸續出現,像漢朝、唐朝都有龐大的外戚勢力,輕則把持朝政,架空皇帝,嚴重的甚至謀權篡位,改朝換代。

可是,當歷史的車輪捲動到了明清兩朝時,外戚這個經常可以左右朝堂走勢的勢力竟然消失不見了,這是什麽原因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外戚是怎麽消亡在歷史中的。

外戚,指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面的親戚,亦稱外家、戚畹。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外戚特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妾娘家的人,一般來說呢就是老丈人、舅舅還有小舅子這些人。而外戚幹政是指古代外戚把持朝廷政權的現象,通常發生在皇帝年幼或無能時,外戚利用這些機會幹政擅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外戚幹政的現象一直都有,只是強弱之分比較明顯,在封建社會之前,最典型的外戚也就一個秦國宣太後(羋八子,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的弟弟魏冉。後來秦朝因為二世而亡,沒有給其它外戚多少發揮的余地,到了漢朝,外戚幹政的現象開始冒頭,並且出現即達到歷史巔峰,著名的例子像廢立皇帝的霍光,篡漢的王莽,還有毒死皇帝的梁冀等等。

註:梁冀,東漢外戚大臣,大將軍梁商之子,漢順帝皇後梁妠、漢桓帝皇後梁女瑩的哥哥,專斷朝政近二十年。漢質帝稱其為「跋扈將軍」而被其鴆殺。

不過有個奇怪的現象,漢朝是歷史上外戚最牛的時候,之後的朝代雖然有了歷史經驗之後,外戚勢力反而一代比一代弱,逐漸的沒有了大權,也不再那麽顯眼。到了宋朝、明朝,甚至都叫不出幾個有名的外戚來了。

那外戚勢力是怎麽漸漸消失的呢?這中間經歷了什麽?

在整個封建帝制以及男尊女卑的大環境下,女人在各個方面都被嚴重壓制。就算後宮裏面有厲害的人物敢走到台前去掌控天下,那等著她的肯定是整個官僚集團的抵抗和反對。所以後宮的女主人想要搞點事情的話,她們最先想到的、也最信任的就是自己娘家的父兄們,對不對?

西漢剛開始的時候,劉邦的老婆呂雉為了守住他們夫妻倆辛苦打拼下來的家業,親手推著外戚勢力達到巔峰。再後來像什麽竇氏外戚、王氏外戚、梁氏外戚啊,也都是因為他們家族在皇帝年幼的時候正好出了這種性格強勢,權謀上乘的歷史女主角,所以才推動了各自家族的崛起,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底層打拼起來的帝國。老劉家也特別接地氣,既能娶窮人家要賣的孩子(漢文帝的第一任皇後竇漪房是平民出身,家裏窮到她的弟弟都被賣了),也能娶二婚的女人(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娡,先嫁於金王孫,並生有一女,之後,被母親送入皇太子宮,為劉啟生下三女一子)。

作為接替秦朝管理天下的封建歷史第二個王朝,可能也是沒有什麽經驗,所以在用人方面呢,也是什麽人都能用,皇帝覺得外戚那就是自家人,當然也能用啊,而且還經常重用。劉邦爭地盤的時候,什麽宗族勢力、親朋好友,只要是還能喘氣,還能帶隊伍的,全都來者不拒。呂氏家族就給劉邦打下了很夯實的基礎。

接下來漢文帝和舅舅薄昭,漢景帝和竇氏家族的竇嬰,漢武帝和舅舅田蚡、小舅子衛青、外甥霍去病,這些組合都合作的不錯。所以西漢的外戚之所以這麽厲害,主要還是因為皇帝舍得用他們,皇帝願意讓他們上位。

另外就是制度了,西漢每次的新皇帝繼位有個傳統,就是給皇後、太後的娘家人加封。活著的加官進爵,死了的提高在陰間的待遇。比如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後和皇後竇氏的父母都死的早,就被追封了侯以及侯夫人。薄太後的親弟弟薄昭也被封侯。至於竇皇後家的舅子們,早年因為家裏窮被賣了,文帝就下令在全國釋出告示尋親,等竇皇後的兄弟們認親成功了,就給他們安排各種待遇。而漢景帝一繼位,馬上就給兩位舅舅加封,追封竇長君為南皮侯,封竇少君為章武侯。

後來慢慢就形成了規矩,新皇帝登基總要追封外公,加封舅舅和舅子。劉邦說的「非有功不得侯」到這裏已經被子孫們當成屁了。

漢武帝不光給舅舅田蚡和田勝封侯,還特別看重田蚡,並且讓他當丞相,既給了爵位又給了實權。

再後來新的外戚勢力出現,像皇後衛子夫的兄弟和外甥,還有竇夫人的兄弟,漢武帝都給他們兵權,讓他們當大將軍和驃騎將軍等等。

大家說說,皇帝都這樣重點培養了,那些外戚能不起來嗎?

到了西漢後期,太後王政君掌權,王氏家族成為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都快趕上漢初的呂家了,王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篡漢的。

雖然說王莽能上台不只是因為外戚這一個身份,但畢竟有了這層外戚身份,他才能進入朝廷核心,最後把老劉家的基業給中斷了。

所以,後來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後,就對外戚開始提起戒心。雖然劉秀對自己的三個外戚家族,舅舅樊家、皇後陰家和郭家,還是按照漢朝以前的慣例,又給錢又封侯,表面上風光,但實際上朝廷已經不敢給他們很重要的職務了,因為朝廷經過西漢一朝以及王莽新朝之後,已經知道權力中心被外戚占據是多麽危險。

所以劉秀的舅舅樊宏就叮囑自己的兒子們說,你們不要太得意了,要記住以前那些外戚的教訓,被封了爵位是很危險的,要低調的活著才能保全自身。樊宏臨死前,還要求朝廷把自己的封國壽張縣給退回去,只留個亭侯就行。

兩任皇後郭家和陰家對權力也唯恐避之不及,陰識、殷興兩兄弟對皇家的封賞一再推辭,另外一個小舅子郭況也很識趣的,只願意當個富貴侯爺。

劉秀死後,兒子漢明帝劉莊上台,一上來就開始打壓外戚,管你是功臣、宗親還是外戚,全部打了個遍。劉莊的皇後馬氏曾經說,皇帝很防備娘家人的,不讓他們擔任要職。

由此可見呢,在東漢初期,大家對外戚勢力都非常緊張。劉莊倒是很願意和皇後商量政事,但馬皇後卻刻意壓制娘家的人,從來沒有因為娘家的私事去幹涉過朝政。

等漢章帝劉炟繼位後尊馬氏為皇太後,要給太後家的舅舅封侯,可馬太後怎麽都不同意,折騰了幾年才給三個舅舅封上了侯。而 劉炟之所以這麽執著的要做成這件事啊,還是因為漢朝制建立以來封外戚的優良傳統,也不知道這優良傳統是什麽時候約定俗成的。

因為有這個傳統,再加上東漢皇帝普遍都很短命,所以 東漢王朝很快就迎來了一種奇葩的政治模式,就是後宮加外戚對抗皇帝加宦官。

也是從劉炟開始,這強勢的後宮女主人就跟春天的韭菜似的,一茬一茬的不斷冒出來。先是32歲的劉炟早早死了之後,他的皇後——歷史上有名的章德竇皇後掌權。接著又是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六後臨朝」,太後和皇帝並坐在朝廷上聽政,六大外戚家族輪流上台,幾乎陪跑了整個東漢後期。

註:六後臨朝,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政治局面。東漢王朝從章德竇皇後開始,先後有和熹鄧皇後、安思閻皇後、順烈梁皇後、桓思竇皇後、靈思何皇後共六後臨朝,是中國歷史上母後臨朝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朝代。

不過皇帝用外戚,只是皇權對臣子的使用,可後宮重用自己的娘家,那可就是共享資源了。所以從東漢的竇氏開始,這些外戚家族就又開始大肆膨脹,根本不懂得低調謙遜,全都一副瘋狂作死的樣子,一直到東漢滅亡。

三國時期就暫時沒外戚什麽事了,都忙著打仗了,而且大家都是眼看著東漢被外戚和宦官給折騰滅亡了,所以對外戚尤其防範。魏文帝曹丕還特意下了三大禁令——禁止群臣透過太後奏事,禁止外戚作為輔政大臣,禁止外戚隨意封侯。說如果有人違背,就天下共誅之。

蜀國完全是諸葛亮全權操盤,劉禪自己都不親政,外戚就更沒戲了。東吳孫權的皇後潘淑,本來在孫權快死的時候想學呂後一樣臨朝聽政,結果莫名其妙的被宮女給勒死了。

三國歸晉之後,司馬家出了個智障一樣的皇帝司馬衷,他的皇後賈南風抓住機會,開始親手打理夫妻的共同財產,從而使得賈氏外戚達到頂峰。而這個時候呢,西晉的宗親勢力們不樂意了,先是聯合起來把賈氏外戚給按下去,接著因為權力的原因又引發了司馬家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其實嚴格意義來講,後宮執政也不能算是皇權旁落,因為後宮主人作為家長來說是小(弱)皇帝的監護人,只是順便幫皇帝監國罷了。所以外戚掌權也只能算是家族內卷,等小皇帝長大親政了,遲早還是要再把權力還回去的。雖然後宮主人和外戚也會經常引發動蕩,但外戚本身作為特權集團,面對外人首先想到的還是要維護皇權。

所以到了東晉時代,雖然權臣一個接一個的上台,但是那些外戚們,還是在極力維護司馬氏的皇權,畢竟權臣大多是外姓人,而外戚好歹還是皇家的親戚,作為依靠皇權得到好處的人,他們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權力被其他人一點一點的弄走。這就又形成了外戚加皇帝對抗權臣的政治模式。

所以在之後的各個朝代,外戚雖然不怎麽起眼了,從來沒有消失。

經過南北朝一輪亂世之後,到了唐朝。外戚勢力開始進入轉型期。早期唐太宗還挺看重外戚的,自己的舅舅和表兄弟,還有皇後的舅舅和兄弟們,都被拉進了太宗的勢力圈內。不過這些人嚴格來說不只是外戚,因為他們早就作為姻親和李家綁在一起了,基本上都參與了唐朝的建立,也算是功臣勢力。

所以對待這類外戚,只要按照朝廷的官僚體系給他們升官就行了。至於親戚之間的感情嘛,大家經常一起聚個餐,喝個酒就好了。

也正因為如此,這時候的外戚除非有特別的本事才能冒頭,比如說像長孫無忌,他既是唐太宗的大舅子,又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哥們,所以能承擔托孤的重要任務。其他的親戚都只是朝廷正常的官員罷了,能享受點特權,但也老老實實的。

可是到了唐中期,外戚勢力直接來了個王炸,怎麽大舅哥呀、老丈人呢通通靠邊站,女主人直接當皇帝了,她就是武則天。

盡管武則天小時候跟武家人有矛盾,但是她當上皇帝之後,還是得依靠娘家人。所以有那麽一段時間內,武家人的風頭甚至比李家還厲害,以至於自己的侄子都能跟親兒子對著幹。雖然說武則天最後把政權還給了李家,武家後來也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給窩端了。不過這一通折騰,又讓所有人把歷史上的多次後宮亂政的教訓回想了一遍,特別是東漢。

於是在趕緊收緊,李隆基玩帝王權術最在行。他坐穩江山之後,就把和他一起渡過難關,可以算是共同創業的皇後王氏以及王氏外戚都給收拾了。從此以後唐朝皇帝就不再立皇後了,皇後都沒了,國舅等外戚勢力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李隆基還規定,從此以後諸王、公主、駙馬、外戚等人,除了至親之外,誰也不許亂串門,也不許亂說話。想依靠這些手段杜絕各大親戚勢力之間互相通氣。

大唐的外戚勢力只能一步步的走向下坡路了。就算是郭子儀,那可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大功臣了,他家女兒嫁到皇室,男子娶公主,屬於鐵打的外戚。但是看了以前那麽多例子,郭家也是經常在內部培訓,強調讓子孫們一定要低調低調再低調,保住自己家族太平。

到了宋朝,宋太祖趙匡胤直接下祖訓,只給外戚爵位和錢財,就是不讓參與朝政,不給實權,所以整個宋朝,外戚的官職總體來說都不高。

北宋也出了一個差點學武則天的劉娥(北宋章獻明肅皇後,宋真宗趙恒第三任皇後,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盡管她掌握朝政好多年,但她能做的也就是晚年稍微給外家親戚封幾十個小官,弄點小福利啥的。

宋仁宗曾說,我特別不想讓國戚去管理軍隊或者朝廷的事,萬一他們有什麽過錯,懲治吧,傷了恩情,不懲治吧,又違反法律。太後家的子弟就給點爵位和俸祿,讓他們去管管祭祀就行了。當然了,宋仁宗說的好聽,是怕傷著你們,才不給你們權利,其實說的不好聽點就是我要壓制你們。

所以宋代沒有什麽出名的外戚,那是一個文臣出彩的時代。

明朝建立後,太祖朱元璋從歷史裏總結經驗,覺得一個王朝的衰落敗亡往往是從內部開始,於是就給子孫們留下防外戚的祖訓。明朝的後妃們一般還是比較守規矩的。

首先,朱元璋的皇後馬氏就起到了模範作用。當初朱元璋打算讓馬皇後的親戚去當官,但馬皇後拒絕,因為她很怕娘家人沒啥本事,就知道耀武揚威,那最後肯定是家族遭殃。

就算碰到非常適合女主掌權的機會,比如明宣宗死了之後,兒子朱祁鎮才八歲,大臣們邀請仁宗的皇後張氏出來撐場面。張太後表示,還是別破壞祖宗的規矩了,她活著的時候一直嚴厲禁止自己家人參與朝政,其弟張升為人淳厚謹慎,但張氏仍不許他參加商議國家大事。

還有萬歷時期的李太後(隆慶帝貴妃,萬歷帝生母。為人十分嚴謹,對於明神宗十分嚴厲,後來明神宗統治時期出現繁榮也是因她),雖然也是主少國疑,但她還是把政事交給張居正等大臣去管理。即使自己老爹李偉幹了點犯法的事也毫不包庇,叫太監直接到娘家府上宣布罪狀,依法辦事。

為什麽唐玄宗之後,宋朝和明朝對外戚的壓制就這麽厲害,這麽徹底呢?其中有一個因素,就是宋朝、明朝的後妃出身都不怎麽高,宋朝就喜歡選那些落魄武將的後代,明朝更幹脆,直接從平民百姓裏面選。

朱元璋定了個規矩,說凡是天子、親王的後妃宮嬪,都得從民間挑選良家女子。所以明朝的皇後妃子大多是從民間選來的。唯一的特例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後,她是開國名將徐達的長女,算是半個權貴。

所以整個明朝都沒有出現後妃幹政的事,更沒有出現漢朝那樣的外戚專權,甚至明朝還經常出現賢後,像朱元璋的馬皇後,明宣宗的胡善祥,明英宗的錢皇後,明神宗的王皇後,明熹宗的張皇後,崇禎皇帝的周皇後,在歷史上都被評價為「深明大義」的皇後。

而且宋朝和明朝對待外戚,要麽是光給封爵,但不給實際官職。要麽是既不封爵,也不給實際官職,除了有點能斂財的身份之外,實際上也沒啥太大的特權。

其次呢,除了西漢和唐太宗那種跟外戚混成鐵哥們的情況,其他的外戚勢力基本上都是女主給帶起來的,女主要掌權的前提是皇帝得死的早,並且新登基的是個小皇帝,這樣才會給外戚機會。但宋朝和明朝小皇帝出現的機率很少。雖然也有像朱祁鎮啊、朱翊鈞這樣的,但不像東漢那樣的「幼稚園皇帝」紮堆上台。

所以當皇權強大的時候,外戚就很難鉆空子,基本上就會變成了有錢又閑的人。這也是為什麽古代小說和古裝劇裏面,國舅以及一些外戚的形象通常都不太好的原因,因為他們很難參與到政治裏面,平常日子又閑得沒事幹,但是身上又有個皇親國戚的頭銜頂在那。

所以像什麽強搶民女啊,禍害鄉裏這些壞事啊,就只好安在他們身上了。

以上為正文,部份內容及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文中如涉及結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更多精彩持續更新,感謝關註。

來都來了,點個 在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