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王朝鐵律:君為貴,社稷次之,民為輕

2024-04-04歷史

點我關註

這是白駒說原創的第122篇文章

【乾隆皇帝射獵圖】(清·郎世寧等)

01 告狀

清雍正十三年 (1735年) 三月十六日,河南上蔡縣。

「快!再快點!」

在上蔡知縣貴金馬的催促下,車夫不斷舉起馬鞭,接著又狠狠抽打在馬匹身上,馬兒吃痛不住,向著縣衙方向狂奔而去。

就在剛才,在外視察的貴金馬接到衙役來報,說是上百名氣勢洶洶的百姓闖入縣衙,嚷嚷著要找知縣老爺討個公道。

說到底,都是朝廷開墾地畝那點破事給鬧的。

若換做尋常百姓,貴金馬尚不至於如此緊張,但這次為首的是 王作孚、蕭天福等人,那可就不簡單咯。

王作孚等人是上蔡縣的武生,平日裏喜好耍槍弄棒,在當地小有名氣,這些人一旦聚眾鬧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想到這裏,貴金馬不禁憂心忡忡。

剛下馬車,貴金馬就聽見縣衙內人聲鼎沸,百姓與衙役的爭吵聲不絕於耳。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貴金馬當即昂首挺胸,恢復平日裏不怒自威的神色,大步流星般走進了縣衙大堂……

【農耕圖】(清·沈慶蘭·局部)

其實,關於百姓的難處與訴求,貴金馬是十分清楚的。

多年來,朝廷勒令各縣大力拓荒,還專門 設定了難以完成的kpi,然而,歷經順治、康熙兩朝幾代人的勤勉開墾,天下哪還有如此多尚未開墾的荒地。尤其是身處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以來地少人多,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已然到了極限,再去沖擊那遙不可及的kpi,難度不言自明。

可難就難在總督衙門 將開墾指標與官員考核掛鉤 ,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包括貴知縣在內的地方官員當然要為自身前程考慮,既然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那就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百姓苦開墾久已,終於,王作孚等人決意不再替貴知縣分憂,任憑貴金馬如何勸導,王作孚等人只是據理力爭,懇求知縣撤銷開墾地畝的命令。

縣衙大堂之上,上告百姓群情激憤,不肯散去,雙方一度劍拔弩張,現場火藥味十足。

眼看場面失控在即,貴金馬遂決定動用武力,以聚眾哄堂的罪名將王作孚等為首十一人拘押。

面對數倍於己的兵丁、衙役,雙拳終究難敵四手,王作孚等人不得不束手就擒。

人雖說已經抓了,但接下來如何處置又成了另一個棘手的難題。貴金馬一思忖,既然開墾地畝的命令是總督衙門下的,那於情於理這件事也得總督衙門擔著。

隨後,貴金馬便一五一十將此事上報給了河東總督兼河南巡撫王士俊。

02 欺君

雍正十三年 (1735年) 三月下旬,河南開封。

看完貴金馬的報告,總督王士俊同樣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

自雍正即位伊始,這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便頒發上諭: 府州縣官能勸諭百姓開墾地畝多者,準令議敘。督撫大吏能督率各屬開墾地多者,亦準議敘。」

由此可見,雍正對開墾一事是極其重視的,乃至將其直接與官員考核掛鉤,以激勵各級官員。 而在攤丁入畝的大背景下,地畝多寡決定著朝廷賦稅的規模,這才是雍正鼓勵開墾的真實用意。

既然開墾是 皇帝定下的國策,自然有人堅決貫徹落實,借此博得皇帝的歡心,田文鏡便是其中的典型。

田文鏡封疆河南後,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開墾事業中,任內累計開墾地畝一萬三千余頃,成績斐然,深受雍正賞識。雍正將田文鏡奉為百官表率,曾當眾稱贊道: 肯效法田文鏡之居心行事,朕自然信任不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田文鏡的繼任者,王士俊深知自己必須將開墾一事做得更為出色,方能得到雍正的青睞。正因如此,上任之初,王士俊就向雍正表忠心道: 今蒙聖恩授臣河東總督這一重任,作為田文鏡的接班人,論臣之材識萬萬比不上田文鏡的遠大周詳,但說到臣的居心實在是和田文鏡的致身竭力毫無差別,何敢妄逞一毫意見,輕事更張。」

王士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上任的兩年時間裏,河南累計上報開墾地畝多達一萬八千余頃,竟超過了田文鏡的業績。一時間,雍正對能臣王士俊贊不絕口,恩寵更是比當年的田文鏡有增無減。

然而,亮眼的政績背後卻包藏著醜陋的真相。無論田文鏡還是王士俊都運用了數據造假這一手段,以此換取雍正的龍顏大悅。而開墾數據越是誇大,對百姓的損害愈發嚴重,虛增的地畝幾年後必然需要新增賦稅,這憑空而來的重擔最終也都壓在了百姓的肩頭。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王作孚等十一名百姓終於忍無可忍,遂毅然走進縣衙,冒死為百姓請命。

到了四月初,雍正收到了來自河東總督王士俊的奏折。透過這封奏折,王士俊著重匯報了這起發生在河南上蔡的案件。

王士俊如此寫道: 「生監 王作孚、蕭天福等十一人為首,於三月十六日率領鄉民百余人蜂擁至上蔡縣衙請求降低鹽價,但被該縣以已有定價為由拒絕。於是,王作孚等擁至商人程效公鹽店,各按每斤十六文強買鹽千余斤,並規定此後依照此價售賣,事後方才散去……」

這便是王士俊給出的解決方案。為了隱瞞事實真相, 王士俊串通下屬,憑空 捏造了一起百姓為減鹽價而聚眾鬧事的惡性事件,不惜犯下欺君之罪,也要保住自己苦心經營的局面。

被蒙在鼓裏的皇帝對此一無所知,只是批復道: 此風不可長,當嚴究以懲刁頑。」

就這樣,上蔡風波得以平息,王士俊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不禁長舒了一口氣……

雍正皇帝

03 敗露

雍正十三年 (1735年) 十二月,河南開封。

對王士俊而言,雍正十三年註定是個極不尋常的年份。

這年八月,對王士俊青睞有加的雍正皇帝驟然駕崩。還沒等老王擦幹眼淚,從悲傷中緩過勁來,十二月,關於他的一紙調令便由紫禁城送抵開封府,新皇帝乾隆任命王士俊為兵部侍郎,令其即刻啟程回京。

按理來說,河南巡撫與兵部侍郎都是從二品,屬於平調,這道調令本身沒什麽問題。但這一次,王士俊卻為此惶惶不可終日,原因也很簡單,他讓人給參了。

兩個月前,文華殿大學士 朱軾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竟率先向自己的學生乾隆上疏,公然抨擊先帝開墾地畝政策之弊端。 朱軾指出,各省在開墾地畝數據上造假嚴重

有了朱老夫子帶頭,各路官員紛紛聞風而動。戶部尚書 史貽直迅速跟進,他選擇直接彈劾河南巡撫王士俊。

史貽直在奏折中寫道: 「河南地勢平緩,百姓勤勞,並不存在土地拋荒的現象,即便有,那也是些無法耕種的鹽堿地。現如今,臣聽聞河南各地廣行開墾,一個縣裏有報開墾 數頃、十數頃乃至數十頃的,加起來有成百上千頃,何來如此多的荒地?實際上,這些都不過是督撫授意地方官虛報的數位罷了……目前來看,這樣做僅僅是浪費些民力,危害不大,但數年以後,這些虛增的土地就將按畝征收賦稅,百姓就只能 鬻兒賣女來交納賦稅了。」

胖橘為政之苛刻,當兒子的自然一清二楚,而對於那些先朝舊臣,乾隆也並無半點好感。新朝新氣象,一掃開墾之積弊,正好成為乾隆革新朝政的最佳突破口。

不久,乾隆頒布上諭: 河南這個地方,自田文鏡任督撫以來,苛削搜求,以嚴厲相待。其屬員又都按他的意思辦事,因此剝削成風,河南百姓深受其害。而王士俊接任河南後,非但不能 加意惠養,反而擾民更甚,還以此為自己的政績,借著開墾地畝的名義,造成了一系列累民的巨大危害,河南百姓實在是可憐啊!」

緊接著,乾隆便下發關於王士俊的調令,又令工部侍郎富德接任河南巡撫一職。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了這樣的背景,王士俊當然膽戰心驚。

然而,這種驚慌的狀態並未持續太久,很快,王士俊便出事了。

富德顯然是帶著任務去河南赴任的,一上任,富德就開始對王士俊的過往行徑進行徹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年初上蔡縣 王作孚等人聚眾鬧事的案件也被挖了出來,多方證據表明,這無疑是王士俊捏造的冤案。

如此一來,朝野上下對王士俊的彈劾更加猛烈,很快,吏部議定: 「王士俊隱匿真情,羅織罪名陷害無辜,請將王士俊革職。」

此時的王士俊已被乾隆派往四川署理四川巡撫,考慮到王士俊為官清廉,又是先朝老臣,乾隆也不願為世人非議,僅下令將其革職留任。

原本,王士俊的事也就告一段落了,奈何不作不死,皇帝打算息事寧人,可老王卻絕不答應,這回,是非對錯咱非論個明白不可!

04 鐵律

乾隆元年 (1736年) 七月,北京紫禁城。

乾清宮內,一場朝會正在進行,今日的議案就一項:對王士俊同誌的集體批判。

乾隆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自王士俊案東窗事發以來,為顧全先朝老臣的面子,乾隆的板子高高舉起,最後輕輕落下,只給了王士俊一個革職留任的處分,按理說,老王應該心懷感激才是。然而,老王可不這麽認為。

在老王看來,開墾地畝是國策,是先帝雍正的意誌,自己不過是按朝廷的旨意辦事,即便無功,也不至於有過。如今倒好,自己非但受了革職留任的處分,還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這樣的委屈擱誰誰不難受。

王士俊是越想越來氣,不行,自己絕不受這不白之冤! 於是,一封奏折 千裏迢迢從成都而來,飛到了乾隆的案頭。

在這封奏折中,王士俊頗有點腹黑氣質: 「近日條陳只在翻駁前案,甚至有對眾揚言只須將世宗時事翻案,即系好條陳之說,傳之天下,甚駭聽聞。」 言下之意,開墾之策同樣是先帝的決定,翻案即是子改父過,王士俊明擺著以孝道來試探乾隆,也變相抒發著心中的不滿和憤懣。

然而,王士俊的奏疏非但沒能令乾隆改變心意,反而招來了皇帝的滔天怒火。

朝堂之上, 在傳閱完王士俊的奏折後,心領神會的大臣們爭相開啟了對老王的嚴厲聲討。

監察禦史舒赫德再一次翻出河南開墾案的舊事,以此彈劾道: 「王士俊 奸頑刻薄,中外所共知,他在河東總督任內勒令州縣捏造墾荒數據,苦累百姓之劣跡早已敗露。皇上仁德,令其改惡從善,如今王士俊竟喪心病狂,妄發悖論,請皇上查明其罪,並且剝奪其封疆的資格。」

王士俊指桑罵槐,開罪一大片的行為也引來了皇室宗親的不滿。 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跟著奏道: 「王士俊誣蔑朝臣想要翻駁先帝前案,他表面上指責那些寫翻案條陳的人,其實就是在說皇上您要翻案…… 請將王士俊拿解來京交法司嚴審定後明罪,以此警告那些膽敢怙惡亂政、罔上行私的大臣。」

朝臣人人義憤填膺,恨不能將王士俊生吞活剝,如此一來,給老王同誌定罪也就成為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事了。

隨後,乾隆下詔,將王士俊逮拿回京,交刑部議處。不久後,刑部按大不敬罪擬判處斬立決,後由乾隆下旨判為斬監候。第二年,為體現自己的仁德,乾隆最終下詔將王士俊削職為民,遣返原籍。

【王士俊家訓】:王士俊為官清廉,於乾隆二十一年病逝,死後家無余財,子孫生活貧苦,雲貴總督劉藻聽聞後專程遣人贈金三百,以紓其困。

與此同時,乾隆不忘再次強調父親雍正的偉光正: 「世宗皇帝仁心仁政,而百姓仍然不能富裕,大機率是因為督撫大臣不能深入貫徹皇帝的聖德,而各部門中也不乏別有用心或昏庸寡識的人,他們以苛察為才能,最終發生了一些累民之事,這樣的例子往往也是有的。」

總而言之,先帝不會有錯,錯全在辦事的奴才們。 而知錯改錯,革除弊政,英明神武的乾隆自然責無旁貸。

對於先朝開墾弊政,乾隆立刻下詔予以廢止。除嚴令禁止虛報開墾外,乾隆還下令今後山頭地角的貧瘠之地可由百姓自行開墾,並與賦稅脫鉤,免其賦稅。

只可惜, 在革除雍正朝的弊政後,乾隆君臣同樣沒能跳出君貴民輕的王朝鐵律,大清又迎來了新一輪的迴圈往復,相較此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點 擊 關 註,更 多 精 彩 不 錯 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