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咨詢者愈發增多,愈發現大多數的體制內幹部在工作實際中仍處於"不好意思"階段,今日轉載一篇描述"乖孩子"思想內核的文章,後面的方法論也可實用,望體制內讀者細細品讀:
你必須趁早意識到,這個世界就是一款遊戲,沒有外掛的普通人,提升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高頻率地與世界交手,從而探索到這個遊戲的正確玩法。
當然,這對你來說很難很難,你從小形成的認知會在潛意識裏提醒你,與世界交手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會有很大可能體驗到尷尬和挫敗。
這種認知的形成,要追溯到童年時期你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在與父母的互動中,你的意誌往往得不到伸張,你的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你與父母的斡旋大多都以失敗告終,久而久之你就會逐漸養成「向內求」的行為模式。
所謂「向內求」,就是面臨問題時,拒絕向外尋找原因,或依賴外部力量解決問題,而是轉向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答案, 這種思維模式的外在表現就是「乖」。
需要說明的是,「向內求」不是壞事,這種習慣會鍛煉你的思維深度,所以你常常能用有限的資訊,拼湊出接近真相的答案。
但由於缺乏對現實世界的接觸,你對事物的仿真還原遺失了大量細節,當你嘗試把想法落地執行的時候,每個遺失的細節,都會成為你的攔路虎,這也就導致越宏大,越抽象的事,你判斷的準確率越高。越現實,越具體的事,你越覺得無從下手。
同時,思考和想象帶來的爽感,與落地執行帶來的挫折感,這種落差會進一步拉低你與世界交手的次數,別人都去升級打怪了,你還在新手村完善自己的理論模型。
當你的思維深度與叠代速度成反比,除了增加精神內耗,沒有任何意義。
這樣的你,就是用一條腿蹦著走路,步幅再大,也永遠彌補不了步頻的劣勢,說難聽點,與「殘廢」無異。
所以,你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這另外一條腿就是「向外修」。
關於「向外修」有兩個建議。
1、用身子指揮腦子
習慣「向內求」的人,很容易陷入「想法死迴圈」,流程大致是這樣的:
第一步,一個結構完整,簡潔光滑,沒有絲毫邏輯缺陷的idea在大腦中誕生,你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天才;
第二步,控制不住去思考行動細節,剛開始一切都很美好,突然一個小問題引起了你的註意,經過反復思考,你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你的idea也出現了第一個修補程式,不像剛開始那麽簡潔光滑了;
第三步,隨著對細節的思考,小問題越來越多,修補程式也越打越多,你開始覺得這個idea不性感了,但由於你之前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你不甘心也舍不得放棄它。直到又一個結構完整,簡潔光滑,沒有絲毫邏輯缺陷的idea在大腦中誕生,你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天才......
很明顯,陷入想法死迴圈的人,很難實作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因為你的快感完全來自於思維,而不是行動。
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就是練習「用身子指揮腦子」,具體來說就是,規劃一件事的時候,只思考這件事的框架,然後立刻行動,用體驗和感受到的具體細節,決定大腦應該思考什麽,而不是腦補細節,思考不是問題的問題。
如果你做不到立刻行動,那就強迫自己不要思考細節,尤其是不要意淫你的idea,避免因為思考而產生多巴胺。
這件事為什麽要練習呢?
因為你做不到。
習慣「向內求」的人,已經形成了「先思後行」,甚至「思而不行」的思想鋼印,貿然要求他「先行後思」比殺了他還難受,所以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練習,比如不假思索地起床,不假思索地做家務,不假思索地鍛煉身體。
2、高頻接觸陌生人
習慣「向內求」的乖小孩,往往也會存在「社會化"不足的現象,所謂社會化,就是可以與他人建立起協作關系,同時又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能力,而「社會化"不足根本原因就在於接觸的人樣本數量和型別不足,說白了就是缺乏練習。
這個問題沒有捷徑可以走,解決方案就是 高頻接觸陌生人。
這裏推薦一個最小執行方案,就是推銷自己,具體來說就是搭訕。
搭訕500人,i人變e人。
搭訕這件事並不只是局限於搭訕異性,你完全可以以擴充套件人脈為目的進行搭訕。因為搭訕除了可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化水平以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拓展「弱聯系」。
所謂「弱聯系」,就是微弱的聯系,朋友圈的點贊之交就是弱聯系。按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的說法,人們通常只能從「強聯系」中獲得表達性支持,簡單來說就是熟人只有情緒價值,你不開心了,能撫慰你,並和你一起吐槽讓你不開心的人。
這不難理解,人很難與認知差異太大的人成為朋友,整天混在一起的熟人小圈子,無論價值觀、興趣,還是收入水平都很相似,彼此都很難在對方身上獲取到增量價值。
而「弱聯系」就不一樣了,兩人之所以有聯系,但又沒有成為親密朋友,就是因為圈層差異巨大,而正因為如此,彼此之間資訊和資源的共享,才能產生實質性的價值。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律師,你的朋友圈有一位點贊之交的心理咨詢師,當你出現了心理問題,你的這位點贊之交,顯然比你律師圈子裏的朋友更有用。反過來,當這位心理咨詢師遇到了法律問題,你的作用也會比他身邊的朋友作用更大。這就是「弱聯系」的妙處。
(明日7點的文章將是一篇品牌文,非我創作,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