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44年三月 十九日 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的日子 。在歷代改朝換姓的時候,亡國君往往是被人罵的最慘的,但崇禎帝朱由檢卻是一個例外,他很博後人的同情。
相傳崇禎很勤政,每天上班到淩晨兩三點才下班,對於後官三千佳麗,也是很少理會,而且宮裏從來沒有娛樂節目,最終積勞成疾。歷代皇帝裏,沒有幾個像他這樣勤勞的。
他的失敗,歸根結底是祖上沒有給他鋪好路。這一切,始於曾祖父萬歷皇帝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沈溺於練仙丹,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導致大權讓宦官掌握。
朱常洛接替皇位時,比他祖上還癡迷練丹,於是僅僅幹了一個月,就把皇位傳給了朱由校。可是天不假年啊,朱由校天天吃他爸爸留給他的仙丹,結果 23歲的時候,體質太虛,就一命嗚呼了。
可算是等到崇禎上位了,他不吃不喝,企圖扭轉垂危的國運。可是他的祖上給他挖的坑實在是太深了,魏忠賢、曹化醇、劉謹、馮寶,一個接一個的太監接連不斷,根本不給崇禎帝絲毫的機會。最終,忍辱負重的崇禎還是沒能像勾踐一樣,迎來復興的那天。
五年前,崇禎一舉端掉了禍國亂政的宦官集團,並重新啟用了文官集團。妄圖革新的崇禎召開了內閣會議,與首輔、次輔、群輔們對是否加 稅 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 崇禎想 在全國範圍內加 增 730萬兩白銀,作為練兵費用, 明朝 叫做練餉。這是崇禎即位之後的第四次大規模加稅,全國人民的納稅總額至此幾乎翻了一番。 崇禎 加稅確實也是出於無奈。中原一帶的農民造反還沒有平息,滿洲 和北韓 又鬧翻了天。就在決定加稅的一個多月前,清兵在河北山東一帶縱橫蹂躪2000裏,擄掠人口牲畜50余萬,還在濟南殺了 封地上的 德王。 清軍 大搖大擺地殺進來,又大搖大擺地滿載而歸,明朝的官軍竟然縮作一團不敢跟人家交手。這樣的兵豈能不練?練兵又怎能不花錢?不過 崇禎 也 很 心虛,稅費一加再加,老百姓方面會不會出什麽問題?楊嗣昌是當時的兵部尚書,他辦事認真,聰明幹練,替皇上做了一番階級分析。
楊嗣昌說:加稅不會 對底層 造成傷害,因為這筆錢是加在土地上的,而土地都在豪強手裏 ,也就是說,我們征收的都是土豪士紳的稅。 楊嗣昌以上次加征的剿餉為例,100畝地征三四錢銀子,這不但沒有壞處,還能讓豪強增加點負擔,免得他們錢多了搞土地兼並。這種分析聽起來頗有道理。
崇禎 還聽 取了 另外一種支持加稅的分析。 那是 一位來自基層的知縣 ,這位知縣 說可以加稅。 知縣 說關鍵的問題在於地方 官吏和士族土豪壟斷了資源 ,再加派一些也未嘗不可 ,收的錢實際上多數來自於地方官和士族,而老百姓早已由自耕農變成了地主們的佃農 。 兩者相較一權衡,加稅掏的必然是土豪們的錢袋子,百姓還有什麽可掏呢? 皇上覺得這種觀點很對心思, 就 升了他的官。據說曾知縣為政廉潔,他的見解想必是有感而發,在邏輯上也絕對正確。從百姓負擔的角度看,腐敗等於一筆額外的重稅。假設真能減去這筆「腐敗稅」,多派一些軍餉當然無妨。
有了這些分析的支持, 崇禎 又征求了另外兩位內閣大學士的意見。這二位也贊成加稅。於是 崇禎 拍板定案,加征練餉。
假如是現在,決策者大概需要追問一些數位,譬如腐敗造成的額外負擔究竟有多重,有把握消除多少?究竟有百分之幾的土地在豪強手裏,又有百分之幾的土地在自耕農手裏?豪強們的佃戶負擔如何?等等。奈何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和他的顧問 團 都不擅長 數據 分析。
一晃練餉征了五年,原來企圖解決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加重了 ,士族土豪們變著法子將風險全部轉嫁給了農民。練兵 照樣不靈;清兵還在鬧著;李自成更由戰略性流竄轉為戰略性進攻,從西安向北京進軍,已經走到了大同一帶;楊嗣昌本人也在與 另一家反王 張獻忠的作戰中失利自殺。這到底是怎麽回事?是不是需要檢討一下大政策了? 所謂墻到眾人推, 這時一位叫光時亨的給事中( 皇帝秘書長 )給 崇禎 寫了份奏疏,他認為,加征練餉的政策是禍國殃民的政策,應該追究倡議者的責任。
按照規矩,這份奏疏先由內閣大學士過目,替皇上草擬一份處理意見,再交皇上最後定奪。於是內閣大學士蔣德璟就替皇上草擬了一段話,大意是:以前的聚斂小人,倡議征收練餉,搜刮百姓,導致人民貧窮,種下了禍根…… 崇禎 看到這段話很不高興,這練餉明明是他 自己 拍板征收的,蔣德璟卻說什麽「聚斂小人」,誰是小人? 崇禎 把蔣德璟叫來,當面問道:聚斂小人指的是誰?
蔣德璟心裏想的小人是楊嗣昌,但楊嗣昌死在 了 崗位上, 崇禎 對他一直心存好感,蔣德璟不敢直說。 崇禎 心裏想的小人 卻 是他自己,他懷疑蔣德璟在指桑罵槐,非要問個明白。於是蔣德璟就拉出一只替罪羊來,說他指的 小人 是前任財政部長。 由於這句話,引發了帝王與臣子之間的相互猜忌。
說到這裏,我們清楚地看到 了崇禎的思路, 他想多 收稅 ,多練兵,從而消滅 外族 反叛者。這種思維 本身並沒有錯,稅收多了, 銀子多了,兵也 就 多了,叛亂也開始平息了。但是這條路越往前走越不對勁。 當稅收加征到四倍 的時候, 崇禎發現,另一股由 老百姓 組成的反叛勢力開始 陡然上升。 這時候是征稅還是降稅?是打擊滿清、北韓等外族勢力?還是安撫躁動的農民階層? 這個 致命死結 在 5 000多年帝國的歷史上 曾 反覆出現,要過無數人的性命,現在又來要崇禎的命了。
透過內閣會議的決議後,崇禎帝選擇了繼續加稅。稅收政策層層下達之後,不可避免的就傳達到了各個行業,這裏面就包括了驛站。清朝的驛站近似現在的郵政局,主要任務就是快遞送達,草料供應。李自成就是驛卒,因為稅收加重,很多驛站開始裁員,李自成就這樣下崗失業了。
這裏插科打諢一下。滿清王朝接盤後,為了避免制造出另一個李自成來,對驛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
驛吏屬於胥吏階層,比入流 有編制 的正式「幹部」低,這些人 平常的薪資換算到今天 不過250元人民幣 每月,只能靠吃拿卡要刮地皮生存 。 如今百姓稅收加重,消費減少,很多商鋪關閉,胥吏由於撈不到什麽油水,開始大量失業。
於是很多農民就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號:餓死也是死,當強盜也是死,坐等餓死,還不如當強盜死!這是非常現實的利害計算。當良民和當強盜的風險已經對等了,而當強盜活下去的希望卻大得多,這就是崇禎逼反農民的根本。
李自成造反並非偶然。他不過是在合適時間和合適的空間碰上了這樣的處境。統治集團壟斷了所有權力,壓榨底層,這本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老百姓一盤散沙,根本抵擋不住權貴階層的抱團,而所有的後果必然需要崇禎來買單。
要把逆來順受的老百姓逼反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有步驟分階段進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田地負擔越重,苛捐雜稅越多,田地就越不值錢。這就像開飯館一樣,除了交納各項稅費之外,三天兩頭來幾個穿官服的橫吃橫喝,吃完一抹嘴走了,你還得賠笑臉,不然就給你撕一張罰款單,這樣的飯館很難賺錢,自然賣不出好價錢。這就是說,制度的好壞,貪官汙吏的多少,對土地價格影響甚大。土地價格可以近似地看做衙門對百姓壓榨程度的浮標。壓榨越狠,價格越低。
對於一無所有,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流民來說,答案是很明白的。對於躲在城裏的良民來說,跟誰走的利弊恐怕還要計算一下。但是淪為流民的李自成則直接喊出了: 「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對於那些饑寒交迫的農民來說,對於那些即將被苛捐雜稅和貪官汙吏逼得傾家蕩產的人們來說,痛痛快快地吃他娘幾頓飽的,穿他娘一身暖的,不再給狗日的納糧了,這是多麽美好的世界啊!
公平是相對的,上流社會可以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底層只需一日三餐果腹,如此發展,帝國的根基大體就是穩的。但崇禎的數據失真及臣子之間的相互猜忌,讓大明帝國最終走向了滅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