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养生

同样都可祛湿,茯苓vs土茯苓,有何不同?

2024-07-10养生

夏日食疗明星单品,必有祛湿的茯苓。


还有一种叫土茯苓的,也说能祛湿,到底有何差别?


余文新中药师认为,两者药用功效有所不同,湿也有表里寒热之分,需要区别应用。

受访专家:余文新

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第二届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茯苓:健脾祛湿,补泻兼修

余文新中药师介绍,茯苓是一种真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的树根上,其形状像甘薯,市面上通常看到的是小四方体的茯苓肉,米白色,甚坚实,仔细看茯苓肉断面微呈颗粒状,嚼之黏牙力强。

▲茯苓 图源:壹图网


茯苓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一专多能:


茯苓侧重于除脏腑之湿,尤其擅长祛中焦脾胃水湿。 他介绍道,茯苓入脾胃经,其药性平和,就像一股清泉注入脾胃,带动水液的流动,通过「利小便」以减轻全身的水液负荷,利水又不伤正气。


它还是健脾能手 ,可改善因脾虚导致的泄泻、脘腹胀满、食欲减少等症状,促进脾胃运化。


夏季雨水多,天气潮湿闷热,加上现代人喜欢吹空调、吃冷饮和冰品,导致脾胃运化不畅,体内则聚生水湿,人体出现脾虚泄泻、神疲乏力、湿疹、胃口差等症状。


「这时,茯苓能派上用场。若与白术、党参等配伍使用,祛湿效果更佳。」余文新中药师表示,如果是湿热并重的,还可以加上薏米、土茯苓一起煮。


茯苓用于利水渗湿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30~100克。


但要注意,因茯苓利尿功效显著, 肾虚多尿者慎用 ,服用过量可能加重尿频尿急的症状; 有口干舌燥表现的阴虚火旺者也不宜 ,可能会加重体内阴液的流失。


此外,临证推广治疗消渴、汗证、小便失常;现代报道治疗用于精神分裂症、斑秃脱发、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推荐食疗:四神汤

材料 :茯苓、山药、芡实、莲子各10克。

做法 :煲汤或破壁打浆。

功效 :健脾祛湿,尤宜神疲体倦、心烦、脾虚湿困等亚健康人群。

土茯苓:解毒祛湿,清泄好手

土茯苓以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音读「拔掐」)的干燥根茎入药,别名禹余粮,它同时也是岭南地区的家常汤料之一。

▲土茯苓 图源:壹图网


土茯苓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呈黄棕色或灰褐色,折断时有粉尘飞出,以沸水浸泡后手摸有黏滑感。


土茯苓侧重于通利下焦水湿,偏重除关节之湿,特别适用于受湿邪而致的疮疡肿毒、关节的屈伸不利等。 」余文新中药师指出。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土茯苓具有利尿、镇痛、抗动脉硬化、抑菌抗炎及增强机体免疫作用。临床上,土茯苓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关节病,以及湿疹与汗疱疹等皮肤病的方中多见。


土茯苓可清热解毒, 适用于脾胃湿热较重的情形


「湿热在夏天最为常见,加之嗜食肥甘厚腻之品,容易出现湿热症状,如口苦口干、眼睛干涩、小便黄等,此时适合应用土茯苓。」


岭南地区人民善用土茯苓搭配龟板,煲汤或制成龟苓膏,以滋阴降火、利湿解毒。

需提醒,土茯苓大量使用有偏泻的作用,脾胃虚寒、气虚、肝肾阴亏无湿热者以及过敏体质者不宜,使用时忌茶饮。

推荐食方:生熟地土茯苓汤

材料 :土茯苓2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赤小豆10克、芡实10克、白扁豆10克、排骨500克。

做法 :文火熬煮1小时后饮用。

功效 :清热解毒,滋阴补肾,凉血清热;养发;对熬夜导致的痘痘有较好的调养效果。

茯苓+土茯苓,清热祛湿不伤身

从前文的介绍可以了解到, 茯苓侧重于祛中焦和脏腑之湿,药性平和,可健脾,而土茯苓偏于祛下焦和关节之湿,偏于清泄 ,两者须区别应用。


不过,余文新中药师还有一个好点子,就是两者合用,两者取长补短,再加以其他药物进行合理组配,就可以得到一款美味的祛湿汤方——

五指毛桃祛湿汤

材料 :排骨500克、五指毛桃30克、土茯苓15克、茯苓15克、赤小豆10克、莲子10克、芡实10克。

做法 :所有材料洗净,排骨焯水后,一同放入锅中,熬煮1.5小时。

功效 :祛湿补气,煲出来的汤有股淡淡的椰子清香,老少咸宜,特别适合虚不受补的人。

(感谢广东省中医院通讯员吴远团对本文的帮助)

编辑:李连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