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中共中央于北平隆重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届政协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一系列法规、章程得以顺利确立,为人民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石。然而,在选举中央政府主席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插曲
——
在众多代表将选票毫不犹豫地投给毛主席之际,张东荪却成了一个例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
(张东荪)
张东荪,这位在青年时期便以追求进步而著称的学子,曾远赴日本深造,在学成后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中。然而,随着北洋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的专权行径令他深感失望,他愤而宣布退出革命队伍,转赴上海某知名大学执教。当共产主义思潮在1919年涌入中国,并引起广泛关注时,张东荪在阅读了相关著作后,却对其理想与实施可能性产生了质疑,并因此公开发表了对共产主义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辩论。
尽管张东荪在受邀前往北平讲学期间,仍坚持对共产主义的批评态度,但历史的进程并未因他的质疑而停滞。抗战时期,他逐渐放下了成见,开始接受红色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从1937年起,他更是积极地将学生送往延安,为革命根据地提供药品与书籍等物资支持。在他因抗日活动被日军逮捕后,华北的民主人士纷纷出面营救,最终使他得以重获自由。
(张东荪)
抗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未来的抉择。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张东荪提出了他的「中间路线」——政治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则借鉴苏联的计划模式。然而,这一理念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他的理论探索也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张东荪再次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他积极致信傅作义,力劝其和平投诚,为北平的和平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1949年的政协会议上,张东荪对中共的政策表达了强烈的个人观点。他认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应保持中立,既不依附于苏联,也不与美国为敌。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他甚至不惜私自与美国方面取得联系,表达善意。然而,他的这些举动并未得到中央的认可,反而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警觉。当朝鲜局势紧张时,他仍幻想成为中美之间的「外交中间人」,调解双方的矛盾与冲突。
(张东荪)
不久之后,中央情报部门便发现了张东荪的这些行为,并立即将他逮捕。虽然有人提议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但毛主席却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审视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张东荪的行为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无需过分追究。于是,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张东荪被无罪释放,尽管他仍保留着大学教授的头衔,但实际上已经淡出了教学一线。
晚年的张东荪过上了悠闲的生活,以养花种草为乐。党中央念及他过去的贡献,特地指示民政部门每月为他发放养老金以保障他的生活。然而,历史的浪潮并未完全将他遗忘。1968年,随着政治风波的掀起,张东荪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因过去的言论被扣上「通敌」的罪名,受到迫害与打压。尽管身陷囹圄,他却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气节与风骨,坚决不肯屈服于莫须有的罪名。
(张东荪及其家人)
进入70年代后,张东荪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被迫住院疗养。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未能逃脱迫害者的魔爪。1973年3月,当张东荪生命垂危之际,他的妻子排除重重困难来到医院与他相见这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在随后的90多天里他静静地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程。张东荪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他的书生气和任性使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但这些理论却难以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尽管如此他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