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
年,上海工人刘文辉的命运变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万人公审,他被判处死刑,这一严峻判决在普通民众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要知道,工人阶级自工农红军创立以来,在党和国家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刘文辉的死刑判决无疑令人震惊。更令人讶异的是,他面对死亡时,留下的遗言竟是:
「
宁愿站着死,不跪着生。
」
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位出身工人阶级的同志沦为死刑犯?又是什么样的坚定信念,支撑他道出如此决绝的遗言?
刘文辉,1937年诞生于上海,他的成长岁月正值全面抗战的烽火连天,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在战争中的沧桑变迁。他的父母身为工人,日夜辛勤劳作却饱受资本家剥削,微薄的薪水难以糊口。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文辉早早地肩负起生活的重担,成为了一名童工。直到解放的曙光洒满大地,他和家人的生活才逐渐迎来转机。
刘文辉的出身和经历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楷模。1952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了招工考试,成为造船厂的一名工人。他勤勉工作,业余时间还积极投身夜校学习,弥补年少时错失的求学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思想逐渐倾向于理想主义,勇于对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
当整风运动风起云涌时,刘文辉已是共青团员和工厂的工长。他以大字报为剑,直刺工厂内部的不合理现象,甚至触及到厂领导的官僚主义问题。这一勇敢举动在厂内引发轩然大波,导致他被打成「右派」、开除团籍。然而,由于他出身工人阶级,按照政策规定,他最终逃过一劫,得以恢复工作和团籍。
尽管历经风波,刘文辉却未曾改变本色。他坚信社会已偏离正道,而自己却无力扭转乾坤。因此,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偷渡。1966年,他被调至舟山群岛工作期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于是暗中雇佣渔船企图偷渡。然而,天网恢恢,事情败露后,他被捕并接受了为期三年的人民管制教育。
遣返回上海后不久,中国便步入了一个特殊的时代。那时的上海陷入了狂热的意识形态漩涡中,这对刘文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再次偏离了思想的轨道,并针对时局撰写了一篇「万言书」,寄往了14所国内顶尖高校。尽管弟弟劝他谨慎行事,但刘文辉却已无所畏惧。他立志成为一股清流,怀揣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信念。
然而,「万言书」的寄出却如石破天惊。刘文辉在文中大胆抨击时局乱象,措辞犀利且攻击性十足。公安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发现始作俑者正是刘文辉,随即将他逮捕归案。当时,有关部门曾给予他一线生机,只要他认错并写下检讨书,便可息事宁人。但刘文辉却毅然拒绝了这一机会。
最终,刘文辉被推上了万人公判大会的舞台中央,他的言论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和审视。经过审理后,他被判处死刑,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的青春年华。死后,他的遗物被归还给家属,其中一条棉被里赫然藏着他被执行枪决前三天写下的遗书。在遗书中,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渴望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他视自己为正义的先驱者,对自己的行为无怨无悔。
刘文辉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但同时也彰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如果他能够安心于工作、远离政治漩涡,或许他的人生将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他却选择了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最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幸运的是,在1982年那个特殊时代结束后,经过家人的不懈努力和争取,刘文辉终于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