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乡墅

农村宅基地:从「一户一宅」到「户有所居」,都出台了哪些硬核政策?

2024-05-25乡墅

撰文:岚岚

在农村,宅基地是每一个农民不可或缺的基本居住保障。不过由于 适龄农村人口的增加以及宅基地退出机制不畅的问题,宅基地的分配和申请愈发困难。 面对这一问题,国家频频出台硬核政策,旨在解决「审批难」、「分配难」等困境。 那么,具体都有哪些政策在发挥关键作用呢?

审批权下放,速度更快,流程更简

早在201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率先提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审批权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 之后,农业农村部和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印发通知,规范了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管理机制。 这意味着,从审核到批准,农民只需通过村委会提出申请,村委会审查后上报乡(镇)政府审核批准。

这项政策简化了审批流程,大大提高了效率,让农民不再为宅基地审批问题头疼。 审批权的下放无疑是破除「审批难」的一把利剑。

计划指标单列,解决用地需求

虽然乡(镇)政府可以批准宅基地,但多数农村地区已经缺少可用的建设用地。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在年度全国土地利用计划中单列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计划。 也就是说,一旦需要转用农用地用于住宅建设,只需按需求上报即可,不再为用地指标担忧。

通过这种专项用地计划,农村村民的宅基地需求得以有效保障,实现了宅基地的「实报实销」。

优化审批流程,一个窗口解决所有问题

为了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202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房屋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乡镇人民政府要统筹建立联审联办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对外」。 这意味着,农民需要的所有审批事宜都可以在一个窗口完成,省去了多头跑、重复跑的麻烦。

与之前「探索建立」的建议相比,现在则是明确的政策要求,各地必须落实。 这项措施无疑为农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规划不再是绊脚石,「通则式」规划助力审批

宅基地的审批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审批。 有些地方因为没有编制村庄规划,迟迟不批准农民的宅基地申请。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通则式」规划,即在没有编制村庄规划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县或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规定,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这种「通则式」规划包含了五条重要控制线和三方面指引,确保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如此,即使村庄尚未编制规划,农民也不会因此被拒之门外。

保证每户都有住处,集中建设、城市住房都在考虑范围

「一户一宅」原则是农村宅基地分配的基本制度,但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区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人均土地少、不能保障一户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地区,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保证户有所居。

这些措施包括为村民集中建设楼房、为村民在城里买房提供资金帮助等,从多层面保障农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在确保「一户一宅」难以落实时,同样能够让每个农民有处可居。

宅基地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国家从政策层面推出的一系列硬核措施,正在一步步打破困局,确保每个农民的居住权得到应有的保障。

通过审批权下放、计划指标单列、优化审批流程、推行「通则式」规划以及多元化的居住保障措施,农民们再也不用为了宅基地隔着土地难撑待辙。 可以预见,未来的农村,将在政策的扶持下,变得更加美好与安居乐业。

【图片来源网络,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意见,仅作为学习参考使用,想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请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