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职场

在单位里,临退休才明白:所谓焦头烂额的求名逐利远没有拼娃来的踏实;所以过了40岁如果还没提拔,不妨放慢节奏,尽快调整方向。

2024-11-05职场

大家好,我是一阶;期待您的关注。↓↓↓

读者故事/振华:仁者见仁

去看望退休的老领导,一进门就见他在收拾书柜,厚厚一摞工作笔记准备丢掉。

"攒了二十多年的东西,现在看来一点用都没有。"他自嘲地笑笑,"倒是孙子的奥数比赛证书,我一张都舍不得扔。"

说这话时,老领导眼里有光。

这让我想起他在位时的样子:天天加班到很晚,下属谁家有事都记在本上,就怕错过了谁的关键时刻。

可现在再翻开这些本子,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事物,却已经模糊得认不出来。

"你说我这些年图啥?"

他递给我一杯茶,"要是早点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至于现在看着别人家孩子上了清华北大,自己的娃考了个二本。"

这话戳中了我的痛处。

作为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处级干部,我何尝不是在相同的路上狂奔?

单位里有个老凯,比我大两岁,去年女儿考上了清华。

这事在单位里炸开了锅,毕竟咱们这种普通人,能出个清华学生着实不容易。

更让人意外的是,老凯这些年一直默默无闻,既不争名也不逐利,每天准时上下班。

当时大家还说他没上进心,可现在看来,人家是把心思都用对了地方。

反观那些整天忙于应酬、争先恐后往上爬的同事,孩子教育问题一个比一个糟心。

前段时间聊了聊,一个快退休的老同志感慨:"你们也都四十多岁了,该想明白了。咱们这种单位内的,除非有过硬的背景,不然评上副处就是极限了。与其把时间耗在这上面,不如多陪陪孩子。"

这话虽然扎心,但确实是实话。

在单位里,升迁就像踢皮球,能踢多高不是球技决定的,而是看你脚下的地基。

地基平,再好的球技也踢不高;地基高,随便踢踢都能上天。

可我们偏偏不信这个邪,总觉得自己能靠努力打破这个定律。

于是挤破头去参加各种学习,写了一堆可能永远都用不上的论文,甚至不惜花钱买职称。

但最后呢?

职称是评上了,可该升的没升,反倒把原本能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浪费了。

当你还在为评上个副高沾沾自喜的时候,人家的孩子已经在清华园里读书了。

单位一个老主任。

临退休前,组织让他整理二十年来的工作总结。

他找来找去,发现最值得写的竟然是自己的子女:大女儿是某知名高校副教授,小儿子是上市公司高管。

而那些年汗马功劳,写进总结里倒显得有些寡淡无味。

这事在单位里传开后,不少人都陷入了沉思。

原来在单位干了一辈子,最后真正能让人羡慕的,不是你当过什么职务,而是你的子女出息了没有。

想通这一点,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为什么有些老同志一到点就走人?原来人家是去接孩子培养。

为什么有人宁可不要加班费也要请假?因为要陪孩子参加比赛。

再看看那些拼命往上爬的人,等他们回过神来想管教育问题的时候,孩子早就进入叛逆期了,就算砸锅卖铁请名师,效果也差强人意。

对于我们这些已过不惑之年的人来说,与其把宝押在那渺茫的仕途上,不如把注意力转向下一代。

毕竟,能不能当官往往不是你能决定的,但孩子能不能成才,你还是能发挥很大作用的。

更何况,以现在这个形势,孩子要是没考上好大学,将来找工作怕是比我们当年还难。

到时候你就算当上领导,该着急还得着急。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该完全放弃工作。

该完成的工作认真完成,该争取的待遇积极争取,但没必要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往上爬这件事上。

我那个退休的老领导临走时对我说:"人这一辈子,能影响的事情很少,但教育好下一代是咱们能掌控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别等到我这个年纪才明白,那就真的晚了。"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句话。

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些中年人该有的觉悟:放慢脚步,调整方向,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

毕竟,相比一个可能永远也等不来的提拔,孩子的成长才是你付出后一定会有回报的投资。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 「赞」 或者 「在看」关注 吧。 ↓↓↓

公众号的推送算法改变,建议 置顶标星 ,否则可能收不到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