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和閨蜜們的下午茶時光,我端著咖啡,和她們分享了最近發生的故事。
這事得從上個月說起。我和老公好不容易在市區學位房的核心地段買了套房子,就是為了讓兒子能上個好學校。正準備裝修呢,婆婆突然提出要讓她外甥小明來我家住。
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我手裏的遙控器差點掉地上。
我太了解這個小明了,整天打遊戲到半夜,學習成績一塌糊塗,去年還因為打架被學校勸退。
我們家小宇才上小學四年級,正是需要安靜學習環境的時候,要是讓這麽個「問題少年」住進來,那不是存心給孩子添堵嗎?
我直接表態:「媽,這事真不行。小宇正是學習的關鍵時期,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
婆婆一聽就不高興了:「怎麽就不行了?小明也是我看著長大的,他媽媽工作忙,讓他來這邊上學多方便。再說了,有個大哥哥陪著,小宇也不會孤單。」
我心裏直犯嘀咕,這哪是什麽大哥哥,簡直就是個現成的反面教材。正要說話,老公在旁邊插了一句:「就讓小明來住吧,反正房子也大,媽說得對。」
聽到這話,我氣不打一處來。 這個慫包老公,從來都是一個德行,有事就知道順著他媽,根本不管我和兒子的感受。
我站起來,看著老公說:「你是不是忘了咱們買這房子的初衷?就是為了給兒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現在好了,你要把一個成天打遊戲的問題少年領進門,你是想毀了兒子嗎?」
婆婆一聽就急了:「你這話什麽意思?小明再怎麽說也是我親外甥,你這麽說他,是不是看不起我們老家那邊的人?」
我冷笑一聲:「媽,您別打感情牌。不是我看不起誰,是我不能讓兒子的前途受影響。您要是真為小明好,不如多管管他,別整天打遊戲。」
正說著,兒子放學回來了。看到我們在爭吵,他怯生生地問:「媽媽,你們在吵什麽啊?」
我蹲下來,摸著兒子的頭說:「沒什麽,媽媽在和奶奶商量事情。對了,你還記得表哥小明嗎?」
兒子點點頭:「記得啊,就是上次來我們家,把我的樂高弄壞的那個表哥。」
這話一出,婆婆的臉色有點掛不住了。我趁機說:「媽,您聽到了吧?這就是您說的好哥哥。」
老公見勢不妙,趕緊打圓場:「要不這樣,先讓小明來住段時間試試?」
我直接懟回去:「試什麽試?你是不是想等到兒子學習退步了再後悔?我告訴你,這事沒得商量!」
就在這時,兒子突然說了句話,讓所有人都楞住了:「爸爸,我不想和表哥住在一起。上次他來的時候,半夜都在打遊戲,我都睡不著覺。」
這話可不得了,直接戳到了問題的關鍵。婆婆臉上一陣青一陣白,最後嘆了口氣說:「那算了吧,我回頭和他媽媽說說。」
等婆婆走後,我才明白過來。 有時候,與其和長輩硬碰硬,不如讓事實說話。兒子的這番話,比我說一百句都管用。
後來和閨蜜們聊起這事,她們都說我處理得對。確實,在原則問題上必須堅持,但方法可以靈活一點。讓當事人說出真實感受,有時候比我們做父母的去據理力爭更有說服力。
現在想想,這件事給了我一個啟發: 在處理家庭矛盾時,與其非要分出個對錯,不如讓事實和感受來說話。有時候,最有力的反駁不是憤怒的言語,而是最樸實的真相。
最近婆婆再提起這事,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還是你考慮得對,小明現在確實需要好好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