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媽企圖自殺,我至今記得母親口吐白沫、我爸背著我媽奔向醫院時,飛出去的那只拖鞋。」
「後來,父母離異,我有了一個後媽。我爸每周給我七塊五的早餐錢,她總會拿走五塊,剩下的兩塊五只夠每天早上買一個甑糕;她支持自己的兒子做所有不良的行徑,那個大我七歲的兒子經常在擠公交時偷別人的錢包,而我是他偷竊時掩人耳目的工具。」
「這樣的日子過了七年。後來,我爸媽又復婚了,但他們非常明確地告訴我: 他們之間沒有愛,在一起只是為了我。 」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二季
【再見愛人】第二季中,蘇詩丁在同行嘉賓面前,講述了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種種遭遇。
按照另一位嘉賓宋寧峰的話來說,講述這個故事時,她的情緒並不激動,她看起來也並不憤怒,取而代之的,是流暢準確的表達、平胡冷靜的口吻和淡漠得如同「死掉」的眼神。
而這,似乎更令人心疼。
可想而知,在這35年的人生中,蘇詩丁曾一次又一次地講述這個故事。
在多次重復的講述中,她學會用精準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童年陰影;在提起這一切時,也變得淡定、從容,不再有太大的情緒起伏。
對原生家庭的回溯,是她自我撫慰、消解痛苦的方式,也是她分析自身的一套方法。
她冷靜地告訴前夫盧歌,她性格裏的克制、疏離、對愛本身的不信任,都源自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
然而,這套用原生家庭歸因一切的方法,並沒能拯救蘇詩丁和盧歌的婚姻。
盧歌因為自己沒能掃除蘇詩丁內心的陰霾而懊惱,認為自己對蘇詩丁的愛並沒有使她變成一個更陽光的人。而蘇詩丁則紅著眼眶說:「是的,這確實對你是不公平的。
「是我把你拉進了深淵。」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二季
01
被誤解的「原生家庭敘事」
近年來,有關原生家庭的話題熱度只增不減。從零幾年爆火的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到圍繞原生家庭展開的電視劇【都挺好】【歡樂頌】的熱播,再到情感類真人秀中嘉賓們對父母的「討伐」......
「原生家庭敘事」在當今的媒體和公共討論中,似乎成為一把萬能鑰匙,能夠揭露所有人身上的沈屙宿疾。
然而,我們對「原生家庭」一詞,究竟有多少理性、客觀的了解呢?
一般認為,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兒女在成年之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們生長的最初環境。 上世紀60年代, Murray Bowen 在其家庭系統理論中提出了這一概念。
Bowen 認為,人們行為背後的驅力來自於家庭中的互動、家庭成員對家庭整體感和對他人距離感的需求,只有先解決個體對原生家庭的情感依附,個人才能分化出更成熟健全的人格。
圖片來源:【血觀音】
「原生家庭」概念從出現到被國人熟知,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直到本世紀初,隨著網友在互聯網上的討論、心理學家對相關理論的普及、大眾媒體對相關話題的呈現,「原生家庭」逐漸成為社會大眾回溯過往、自我疏解、尋求共鳴的權威工具。
然而,隨著這個詞匯在社會語境中被過度泛化,它在滿足人們標簽化和工具化的使用目的中逐漸變得失真。
在使用原生家庭這套敘事時,人們傾向於將人生的所有痛苦際遇、性格弱點、情感模式都歸咎於父母和他們共同的成長環境,仿佛原生家庭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切。
但實際上,這種「原生家庭決定論」在學術研究界早已被反駁。
心理學家 Neiderhiser、 Vukasović、Bratko 和 Briley 等人在他們的研究中,用嚴密的實驗和數據發現:我們的性格,大約 40% 源於先天遺傳因素、60% 源於非共享環境的影響,而幾乎不受到共享環境的影響。
【教養的迷思】作 者Judith Harris 也強調:家庭教養對兒童成人後人格直接影響比例,不足 10%。
圖片來源:【小偷家族】
因此,當我們過度使用原生家庭敘事、強調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或許也可以適當反思,在這套敘事下,被遮蔽的事物究竟是什麽?
我們應該看清的不僅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同時,我們應該看見父母的教育背景、階層焦慮、個人際遇對他們造成的影響;
也應該承認,從權威式的大家長環境到如今年輕一代對自由主義的追求,時代的變遷下,代際沖突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都會經歷的必然。
如若我們不能理解原生家庭敘事的全貌和它帶來的隱憂,那麽原生家庭問題就很有可能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宣泄出口,或是自我合理化的借口,而不是我們我們成長路上必經的一環。
02
讓你的宇宙隨你轉動
在社交媒體上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中,有位網友寫下過這樣一段評論:
「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榮格說,一個人就是一個宇宙。即使是原生家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成年後所處的關系也是你的一種選擇,你才是這個微型宇宙的中心,你不改變誰都不會改變。只有你這個宇宙中心動了,才能帶動這個微型宇宙跟你一起動一動。」
的確,當我們長大成人,與原生家庭逐漸脫離時,也意味著我們對人生的掌控空間也變得更大,而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更加負責。
圖片來源:【溺水小刀】
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問題,往往只是成長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透過自身行動,走出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童年陰影,改變那些消極的情感交流模式,打破那些使我們不斷陷入痛苦的強迫性思維。
同時,與自己的身體建立起更加深刻的聯結,覺察和認識自己的每一種情緒,努力對自我保持接納、關懷和信任的態度。
本測評幫助你了解童年陰影對你造成的影響,並給予你走出陰霾、改善自我的行動指南。
「童年陰影評估測評」
👆🏻掃碼領取測評
*測評結果僅供參考
在走出原生家庭後,祝願你堅定地成為你自己,就像飛鳥飛往你的山。
參考文獻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50354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252038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3207211&from=kuaibao
https://culture.ifeng.com/c/7lFEsrBITtw
作者:叮咦嘰
責編:lynn、kk
▽ 點選閱讀原文, 領取 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