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去旅行,會是怎樣一種體驗呢?跟隨【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曾焱的腳步,讓我們一起去陌生的國度、城市,走進博物館、藝術館,尋找那些有意思的藝術家、詩人、攝影師,從夏加爾到畢加索,從弗裏達到香奈兒,從凡·高的亞爾到林布蘭的萊頓……
點選以下海報即可連結下單,並有機會獲得作者簽名本,數量有限👇👇
作者| 曾焱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24年6月
以下內容選自【藝術是一場冒險】後記。
文 | 曾焱
新冠疫情期間我在三聯中讀平台開了一個免費的播客:「跟著藝術去旅行」。在不能出門的日子裏談論遠行,有望梅止渴的想法。說是播客,實則是我一個人自語,每期聊些以前去國外旅行時在博物館、美術館看展的經歷、采訪的經歷,回想從前的「闊氣」。也沒有很好地堅持更新,通常間隔兩三周,有時一個月,最過分的兩三次,停更了差不多兩個月。 好在讀者寬容,人數不多,但總是耐心等待,留言也很溫暖,願意和我一起在忽東忽西的藝術話題中「興之所至,自由行走」。
有一回,中讀的同事聯系資深的播客節目【日談公園】和我做了一期訪談,聊到末尾,主播李誌明問我:跟著藝術去旅行,和其他旅行有什麽不一樣?從前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這麽一問,就認真想了一想。我說,也沒有什麽不一樣,只不過現在我有一個習慣,去到陌生的城市,頭兩天一定會先到這座城市裏最好的博物館或者美術館逛一逛。各個地方,不論語言和人群有多不一樣,博物館的建築形式、展示方法、空間氛圍都比較相似,在熟悉的空間裏,看到一些名字熟悉的藝術家的作品,心情很快就會安定下來,和陌生地方有了最個人的連線。這還真不是什麽文藝的矯情,相反,這是日常的慰藉。 就像有人喜歡購物,有人喜歡美食,那麽對於他們,一間裝滿熟悉品牌的百貨公司或是一家聽聞已久的好餐廳,大機率也可以帶來同樣的感受。
「跟著藝術去旅行」是【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曾焱的個人播客,聚焦世界各地美術館與博物館。你可以在三聯中讀app、蘋果播客、小宇宙app 收聽。
興之所至,自由行走。讓我們一同前往華盛頓、紐約、巴黎、倫敦、巴塞爾、東京、中國香港等地,拜訪當地不可錯過的藝術機構,探索展品背後的歷史故事。
所以,藝術也好,藝術寫作也好,在我看來主要是和生活秩序有關,是在瑣碎與不確定中找到的一份精神的錨定。讀者在這本書裏看到的文章,也並非出自藝術專業人士的標準寫作,而是一個普通的藝術愛好者,剛好在【三聯生活周刊】這本雜誌從事了記者這份職業,於是有了比多數人更多的機會去存取好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接近好的藝術和藝術家,看見好的展覽和作品,並對所見、所讀、所思與所想做了這樣一點持續的記錄。
本書共分四輯,多數文章是近十年在【三聯生活周刊】藝術欄目發表的,那時差不多每周一篇,其中的藝術家訪談已經收入我在2020 年出版的作品集【現場:當代藝術訪談錄】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留在這本新書裏的,主要是偏重話題性的藝術隨筆,當然,它們的核心內容和觀點仍然來自我身為記者的采訪所得,這也是有別於通常所說的作者隨筆的地方。收入此書時,所有文章都在編輯的幫助下重新做了訂正、修改和刪節。還有六篇文章為舊稿輯錄,它們曾經被收入我於2010 年出版的作品集【妖嬈世紀】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中,版 權到期後,從中挑選了與新書主題關聯緊密的文章,並重新做了編輯與修改。
如果說這本書有些微價值可以開啟一讀,我想是它還沒有能力將藝術供奉於學術研究的殿堂,但也正因如此,它或授權以和讀者共享一些時刻,比如對於藝術的好奇、困惑,以及藝術帶給我們的對日常生活的倏忽超越。就像書名所見,能夠流傳於世的、質地堅實的藝術作品,往往都不滿足於描述藝術本身,它必定開闊、交匯、滲透,超前或反叛出它所在的時代: 藝術是一場冒險。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米花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