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文|王有有
前兩天在社交媒體刷到一張圖,源自國產劇【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說讓猜測一下人物關系,圖中一個是身材纖細的年輕姑娘,一個是年紀稍長穿著職業裝的女性,沿著這張圖,中文互聯網又發明了「老三」這樣一個極具冒犯性的詞。除此之外,他們還把男主角媽媽那句評價加粗加黑提煉出來供網友狂歡。國產劇又在用第三者形象行銷了。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劇照
想來想去,發現要在國產劇(電影)裏找到一個沒挨過罵的第三者形象還挺難的。「小三」這個詞當年被發明出來的時候就攜帶了惡劣基因,內建蔑視、厭惡和憎恨的情緒,所以聽上去十分刺耳。當年在【三十而已】裏扮演林有有角色的演員張月,在網上老老實實挨了幾個月罵,上回一個演員因為角色遭受這麽可怕的待遇可能還是容嬤嬤。
【三十而已】劇照
我對林有有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是因為,還曾有人來問過我,王有有哎你起什麽名字不好起這麽個不學好的名字。他們將這種匪夷所思的聯想能力作用於演員,罵到一定程度, 還會有一種聲音說,大家罵你,說明你演得到位,這是對你演技的肯定。難怪只有沒什麽名氣想大膽一博的演員才敢接這樣的第三者角色。
想讓一個第三者角色受觀眾喜歡,可能比一個殺人犯讓觀眾喜歡還要難。像【狂飆】這樣的熱播劇,反派角色各有各的壞,同時在觀眾眼裏那可就是各有各的好,每位演員都收獲了一票親親粉絲。可換成出色扮演了第三者形象的女演員,就得接受挨罵的下場。我以前采訪過一位上海籍女演員,問她最不可能接的角色是什麽,她倒是說得挺委婉,說「情感關系復雜的都市女性我可能會慎重考慮」。
【我的前半生】劇照在輿論場裏討生活,演員是得保護好自己。好萊塢演員接戲的時候,也會考慮這個角色是否挑戰主流價值觀。2016年於佩爾演過一部後來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角色,電影叫作【她】(Elle)。於佩爾扮演的女主角是遊戲公司創始人,結過婚,有個長不大的兒子,正打算甩掉睡了一段時間的情人,這情人不是別人,正是她閨蜜的丈夫。有一天她在家裏被蒙面黑衣人強暴,她不僅沒報警,還在發現黑衣人真實身份後繼續與他來往、發生關系,真是藝高人膽大,這麽危險的遊戲也敢玩。這個角色描述到此處已經足夠讓人驚慌了,但她的驚世駭俗還遠不止此。
故事結束前,女主角討厭的父親與母親相繼去世,擺脫了關系復雜的雙親之後,她也成功地甩掉了閨蜜的丈夫,伸手幫了一把懦弱前夫的事業,搞定了公司裏挑戰她的年輕男下屬,最最厲害的是她一箭雙雕,鼓勵了啃老且「媽寶」的懦弱兒子的同時,還在法律框架內殺死了那個強奸犯。
【她】劇照這個角色可以說是觸犯了所有主流價值觀,孝順父母?不,我那個有演員夢、還總為年輕男人買單的老母親去世了我簡直松一口氣。談男朋友?不,我偏要挑戰一下我閨蜜的丈夫。育兒?不,我那個兒子能在速食店打工不被開除我就燒高香了。電影計畫組找到於佩爾之前,已經找過五六個妮可·基嫚這個級別的好萊塢一線大明星,但都說「不,我演不了這個」。大概也就歐洲女演員敢接這樣的角色。
現在想想,【她】的眾多特質當中,「第三者」簡直是那個最不值得一提的元素,我也是前一陣重溫此片的時候,意識到了這一點。印象中,當年討論這個片子的時候,也很少有人討論這一點,不是說它被忽略了,而是在那個故事框架下,女主角辨識出強暴自己的是鄰居那個有婦之夫,居然還去引誘他,這個情節設定過於華麗,就像夜空裏最亮的星,讓周圍的小星星都失去神采。 或授權以這樣延展, 當作品足夠優秀,人物塑造足夠有說服力,人物身上的道德瑕疵就會內化為其復雜性的一部份,並且被觀眾共情,被無限放大的人人喊打的「小三」,大機率是創作者單純把她/他當作工具人和性符號。
【她】劇照
假如用「小三」視角試著重看經典電影會發生什麽?【廊橋遺夢】,會變成「大刊著名攝影師插足小鎮夫妻,企圖帶其私奔被女方拒絕」;【英國病人】則是,「考古學家到北非出差勾搭同事的老婆,同事發現奸情後一怒之下開飛機撞地結果害死了自己」;【迷失東京】就更離譜了,「美國過氣男明星到日本走穴迷上風流美國小妞,背德二人組雙雙背著配偶在東京夜夜笙歌」。
論如何用一句話毀掉一部電影?這就是一句話毀掉一部電影。當然這也不是我發明的,近幾年,這些經典電影的新一批觀眾,會用那種鄙夷的語氣評價它們,句式是「這不就是____」。那麽我要問一個基礎問題,為什麽上面這幾部電影裏的主角,並沒有因為破壞別人的婚姻而遭到觀眾的厭惡?
【迷失東京】劇照
理論上,當一個人插足別人的婚姻有諸多前提與情非得已,是可以被觀眾原諒的。假如有一個「情有可原的第三者公式」,那麽最完美的版本應當滿足如下條件:不知情+被動+得知真相後快刀斬亂麻+受害者表示原諒。是的,小三被原諒的前提條件就是這麽多,受害者多少都有點表示,這與現實也是吻合的,比如公眾人物出軌引起負面輿論後,總要推妻子出來表達原諒。
現在讓我們按照公式來捊一下【英國病人】。打從見到凱瑟琳第一面起,艾馬殊就明確知道她是別人的妻子,所以不存在「不知情」的借口。其次,他主動勾引凱瑟琳,第一次單獨聊天是跟蹤她到集市,還像個中二少年,在日記裏給K寫情書期待被對方發現。第三,凱瑟琳並不處在需要被拯救的婚姻裏,恰恰相反,她與丈夫很相愛。第四,凱瑟琳反復跟他提分手,可他就是不依。第五,如果不是他,凱瑟琳和他丈夫都不會死,甚至,如果不是他把沙漠地圖給德國人,戰爭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英國病人】劇照這麽看來,艾馬殊可以說是一個「禍國禍民」的紅顏禍水。然而人們還是不由自主地被他打動,心情隨著他們戀愛的進展起伏,最後他將所有的嗎啡歸攏到一起,請護士助他一死,會感到巨大的遺憾。是的,電影一開場,他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因為燒傷,他奄奄一息,但真正要他命的,是沒能救活凱瑟琳,失去愛人,他的心其實也早就死了。這可能是電影史上人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第三者之死。
【廊橋遺夢】也一樣,伊斯特伍德扮演的攝影師明知道眼前這位是別人的妻子,是孩子的母親,卻還是在度過充滿起承轉合的四天之後邀請她跟他走,他說,「我終於明白我為什麽要攝影。攝影之於我的意義,是使我越來越走向你。這麽明確的愛,一輩子只有一次」。可法蘭西斯卡拒絕了,「他(她丈夫)一輩子沒做過壞事,他不該遭受這種背叛」。她拒絕的時候,我們的心都快碎了。
【廊橋遺夢】劇照
最後那個雨天,兩輛車一前一後,在大雨中等紅燈,從雨的間隙裏,她看到他將她送的項鏈掛在後視鏡上,她就已經後悔了。手放在車門把手,慢慢擰下一半,觀眾心裏都在說,開車門啊,跳下車去跟他走啊。那是漫長的60秒,比後來他們互相思念的十幾年都要漫長。每次看到這一幕,我都會猜想,攝影師是不是知道後面跟著的車裏坐著的是法蘭西斯卡和她丈夫,他用無聲的語言最後再努力一次,可她還是用強大的自制力忍住了。
這兩部90年代銀幕經典,第三者都是男人,這可能是角色不招人討厭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創作者還是下了很多功夫來保證人物背德的同時仍然可愛。比如攝影師從此沒再對任何女人提起過興趣,來表明他的忠誠。比如英國病人一出場就就面目全非,仿佛在說,要說破壞別人的婚姻要受到懲罰,那麽垂死之態幾乎就是免責申明。
第三者常見的辯詞是,「我們是相愛的」,這可以迅速反駁,「愛情了不起啊」。 愛情的確沒什麽了不起,在這個愛情降級的時代裏,這是理智清醒的現代都市男女的基本政治正確, 但這又同時反證了愛情的了不起,畢竟它正在變得越來越稀有。
【英國病人】豆瓣頁面熱評裏有一條,「我第一次覺得愛情可以蓋過道德,但我說不出理由。」 所以放到影視劇中,什麽樣的第三者的愛情是可以被允許、被羨慕,甚至得到所有觀眾的心呢,答案或許就是,它得是個悲劇。 寫到最後我還是想說,咱們什麽時候敢塑造一個不被討厭的第三者,同時還能獲得觀眾的共情?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楊逸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