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數位時代的溫度,在手機背後看不見的心

2024-02-29情感

18世紀,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開始,蒸汽和車輪讓人們走向了更大的遠方。19世紀,電氣時代來臨,電帶來了光明,也讓科技的速度再一次騰飛。而如今,我們身處程式碼和數位組成的網路時代,正目睹著智慧時代的到來。

我們的生活是如何前進演化的?回首過去的200年,我們經歷了迅猛的科技進步,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最天翻地覆的生活變革。【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說,他從不相信未來會是「烏托邦」,相反,他更喜歡用「進托邦」(protopia)來展望明天:明天不會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完美,但總會變得比今天更好一點——更高效、更智慧,也更體貼、更有溫度。

在這個時代,

感受科技的溫度

沒有人能預言未來,因為未來永遠比人們想象得更廣闊。

將時鐘撥回到四十年前。在那個並不是每家每戶都有電視機的時代,如果有人說未來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看電影,這樣的預測一定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

露天電影或皮影戲,曾經是稀罕的娛樂方式

用【失控】預測過互聯網科技浪潮的凱文·凱利分享過他自己的真實經歷。他嘗試了一款新推出的虛擬現實產品,戴著手套,仿佛就能感受到空氣中的「實體」。指尖帶來的感受太真實了,以至於那一刻凱文·凱利就堅信,這一產品將會改變世界。那是1989年,當時包括手套在內的全套虛擬現實感知裝置需要花費100萬美元,沒有人能負擔得起。

在幾乎人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的當下,掌上看電影成為了每日觸手可及的生活。透過VR技術,我們可以體驗虛擬之物,借由AR科技,身體即可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讓虛擬現實有裝置可以承載,也讓科技對生活的改變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虛擬、智慧、數據……這些詞聽起來很炫,但當科技的進步從概念變成生活中的套用,它們帶來的是可知、可感、可觸的變化。

從厚重的頭盔到一副眼鏡,虛擬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

速度的變化是最立竿見影的,隨之而來的是可觸達邊界的大大擴充套件。從前,馬車很慢,書信很遠。馬拉松傳遞捷報、八百裏傳遞軍情,從邊境到都城,從現場到決策中心,隔著的不僅是遙遠的路途,還是不易跨越的地理隔閡。與速度一同提升的是資訊的安全、溝通的保障。一封電子信件、一段視訊,無論以什麽載體、什麽形式呈現,數位化都可以保證資訊即刻安全送達。

科技的發展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帶給人們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品質,網路的普及、5G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原來無法想象的改變。出門在外,不用再攜帶鑰匙錢包銀行卡,一個手機甚至一個智慧型手錶就能解決一切。手機的NFC可以刷門禁,用指紋、密碼也可以開啟自家大門,甚至去銀行取錢,都可以透過手機預約。無論是在醫院刷醫保,還是地鐵公交刷卡,甚至不用開啟手機都可以解決。

2022年末,ChatGPT的誕生使人工智慧從問答式躍升為互動式,能與人類互動、聊天甚至排憂解難。有人說,在人工智慧前進演化之前,科技本質上都是在替代人的體力,而這一次人工智慧取代的人的腦力。因而有人焦慮,當體力和腦力都可以被替代,人類還剩下什麽?也有人說,當人工智慧不再只是機械地執行程式,它們仿佛擁有了「溫度」。

曾經只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情節,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每一次科技的重大進步都帶來了社會景觀的重塑,也在不斷逼問一個問題,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麽?站在人工智慧即將來臨的時代,我們反而能越發清晰地看到,科技自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數可觀、可感、可觸的變化,但更多重要的變化並不浮在歷史的表面。

譬如眼界和機會。一個周二的下午,在廣西蒼梧縣一座小學的獨村教學點,老師將液晶螢幕開啟,一名來自上海的美術老師在網路課堂上授課。這堂課的主題是「鳥語花香」,也就是教孩子們畫小鳥和鮮花。網課平台顯示,同時線上聽課的有分布在全國各地超過400個班級的孩子。互動式的多媒體教室,讓邊遠地區小規模學校的學生,也和大城市的孩子們畫同一幅畫。

透過螢幕,知識可以實作「無縫傳遞」

過去因為地理、條件、人脈、資訊等各種因素造成的不平等,正在被科技快速抹平。這當然是科技帶來的變化,更是科技帶來的溫度。冷冰冰的機器解放了體力、腦力和算力,但賦予了它們溫度的,還是人。讓科技為人所服務,讓數位時代擁有更多溫度,這是人獨有的「心力」,也是用心才能抵達的高度。

市場上除了有一雙看不見的手,

也有一顆看不見的心

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有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說法。 他在【國富論】裏提到: 「我們期望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夫、醒酒師或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 」人類因為利己主義驅動,為市場帶來了最原始的流動和增益。

除了被不斷解讀的「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還有一個並不那麽廣為人知的概念。在【道德情操論】裏,他這樣寫道:「人,無論被認為有多麽自私,天性中顯然還是有著某種情愫,會促使我們去關心別人的命運,從而把別人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

人類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似乎與生俱來

金融的本質是資金的融通。錢莊是最早的銀行,它們從老百姓手裏募集閑置資金,給予相當的利息,再將這筆「存款」借給一些急需用錢的商戶作為資金流轉。百姓獲得利息收益,而商人獲得融資,兩方受益。從這一緣起可以看到,金融並不是少數人獲利的工具,而是服務大眾的手段。人為利己主義驅動,但也關心他人的命運,市場上除了有「看不見的手」,還有一顆「看不見的心」。

人類區別於機器或者人工智慧,最大的不同也在於這顆「心」。曾經幾何,在生產力提高之後,因為經濟發展速度與社會制度之間的不均衡,市場經濟裏「看不見的手」與「看不見的心」一度分離。但進入互聯網時代,技術打破了資訊傳播的不對稱性,使數位化成為「普惠」的一種手段。萬物互聯的時代,不僅更趨向過往想象裏「天下大同」的生活,也是市場上「看不見的心」跳動得更富動感的時代。

金融作為服務的手段

和廣西山村裏上網課的小學生一樣,人在東北的劉麗榮的生活也被互聯網改變。她做烤冷面買賣已經十七年。她幾乎快要忘記了以往收銀的手忙腳亂:做烤冷面的時候雙手需要保持幹凈,沒辦法直接觸碰錢款。忙碌的時候,渾水摸魚的人不在少數。但她記得曾經想要升級裝置,因為擔心本小利薄無法擔保,只能七大姑八大姨到處借錢的窘迫。

如今,這樣的煩惱不再有。對於小微商戶來說,使用數位支付,收付款更加安全、便捷;對創業者來說,小額、低息和快速的信貸解決了燃眉之急。她可以心無旁騖地做好每一份烤冷面。一份烤冷面,一次雪中送炭,都帶來了暖心的溫度。這些溫度,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來,但產生的原動力,是市場上「看不見的心」。

路邊攤、菜市場,如今都實作了數位支付

【大眾金融】一書裏,提出了金融科技是現代銀行與現代金融發展的必由之路。當數位時代透過打破資訊壁壘,解決長久以來的分配不公的問題,金融科技也被賦予了服務大眾的能力,金融機構也走上了一條明晰的「前進演化」道路——不僅是更多的場景、更多的功能、更快捷的觸達,更是體現出更加親切、更有溫度的人本主義精神。

2021年,工信部印發【互聯網套用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手機銀行紛紛開始了「適老化」改造。看不清文字,找不到功能,遇到了問題不知道找誰解決……應對老年人和掌上產品間「數位鴻溝」的方案往往被簡單地歸為「大字版」。但對於老人來說,真正的困難不僅在於看不清界面內容,還在於不明白含義,不僅不會用,而且不知如何問。

深深有感於老年人與世界對話的錯位,建行手機銀行在適老化改造中預留了關懷模式快捷切換入口,只要搜尋「長輩」、「關懷」等詞就可以快速進入關懷模式。

與此同時,「同屏協助」功能可以向親友發起求助,「語音直達」功能則可以透過語音互動方便地調起相關業務,實作「一句話」開啟相關業務及功能,有效減少老年客戶搜尋的難度。

對長輩而言,真正的關懷不只是「字大一點」

這些功能實作的背後自然有大量的技術細節,但是理念卻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讓建行多操心,讓使用者多省心」。這些變化既大振幅提高了效率、改善了使用者體驗,又真正幫老年人解決了不好意思開口、無從問起的尷尬。 這是凱文·凱利口中雖然微小但讓我們的明天更好的前進演化,也是在數位時代有溫度、擁人情味、更人性化的工具。這種人本主義的精神, 就是那顆「看不見的心」的具體體現。

手機螢幕後,

是無數顆努力的心

進入數 基建的 浪潮,每一次生活的前進演化叠代,似乎都有了確切的起始點。

2003年電商時代開啟,將消費和商業的場景從線上拉到線上。2010年微信誕生,將中國人的網路習慣從PC端遷移至手機端。手機的龐大使用者基數,讓網民數量幾何級增長。從2013年開始,借助手機的方寸之屏,第三方移動支付躍入億萬人的掌心。時至今日,行動網際網路覆蓋了從衣食住行、娛教醫養到企業融資、個人理財等各個層面,將我們帶入了共享經濟的大潮。

截至2023年,中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近總人口八成,5G基站累計建成開通超過293.7萬個——資訊網路的無死角覆蓋,讓電子門票、移動支付、一機在手走遍天下的場景走得更遠、鋪得更大。

網路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建設銀行的前進演化,也有一條清晰的時間線。自1954年成立以來,建設銀行為建設而生。如果從2000年推出基於營運商STK互動的手機銀行算起。建設銀行手機銀行是國內最早誕生的智慧型手機銀行之一。

在時代的開發中,建行的數位化「前進演化」也在加速。近年來,建行始終秉持著「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推出「建行生活」App與手機銀行打造「雙子星」模式,加快構建「金融+非金融」數位化經營底座,以數位平台連線生態場景,透過平台使用者互通、流量貫通,實作兩大數位化引擎協同經營,形成金融與非金融全覆蓋的「雙子星」核心平台新生態,更好地服務人民的美好生活。


根據2023年末的數據統計,建行線上使用者規模已達5.43億戶,「雙子星」月活使用者(MAU)超2億戶,日活躍客戶規模達2600萬戶,當年金融交易使用者1.78億戶,在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建行持有資產萬元以上的手機銀行活躍客戶,僅2023年一年就同比增長了16.26%。

手機銀行的背後是數位化生活,也是更大的社會責任

建行手機銀行是應運於5G時代的產物。它不僅是為人民美好生活的「超級平台」,更是國有大行從金融服務的本質和初心出發,服務大眾的縮影。如果說,傳統裏對於「銀行」的固有印象,是讓財富增長,讓錢生錢,那麽在最近二十年裏,作為使用者熟悉、信任的國有大行,建行的前進演化之路,是站在社會進步的道德高度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作為便民利民一站式服務平台,本地生活是「建行生活」的切入點,連線的是不僅是消費者和商戶,還有各地政府。迄今為止,「建行生活」承接了中國266個城市發放政府消費券超50億元人民幣。這是宏觀層面的連線。而在微觀層面,基於「雙子星」模式,建行手機銀行用互聯網思維再造了渠道、場景和服務的多樣化,更讓服務觸達和服務便利化問題一一迎刃而解。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過80萬家醫療機構支持患者透過醫保碼展碼方式獲取服務,就醫全場景被覆蓋,看病購藥醫保結算的「最後一米」被打通了。這當然是讓人高興的好事,但如何讓這種便捷被所有人感知到?那些平時需要求助子女的老人,他們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捷嗎?

2024年,建行手機銀行App經歷了第四次更新叠代後,煥新了桌面小元件快捷功能,讓小元件變得更智慧、更人性化,可以將包括醫保電子憑證在內的元件設定在最觸手可及的地方,不用開啟程式也可以使用。與此同時,在華為手機端推出了「實況窗」功能,手機銀行任務中心可千人千面地推播任務。新開設的「AI元宇宙空間」,可以進行虛擬形象客製,透過時光機檢視銀行卡帳戶明細。在社交聊天對話方塊中可以直接好友轉賬,在手機上看銀行的叫號提醒。

建行手機銀行2024版不僅解決了生活中的難題,更呈現出一種體察入微的感知力,將生活中尚未打磨平整的毛刺逐一拔掉。一組數據可以直觀感受到這一打磨的過程:建行手機銀行針對49項使用者線上旅程梳理,實作17項基礎功能重塑、10+重點場景創新、5000+頁面改造,聯合分行共創,最終實作高頻重點功能3步進入、任務流程5步內完成。

更便利的生活,觸手可得

更便捷、更智慧,讓那些在時代浪潮中腳步慢下來的人,能被看到、被顧及。這是智慧真正的意義,從人的「情感」角度出發,智慧也有了溫度。這也是金融真正的意義,數位化革命讓金融能為大多數人服務,服務大多數人也讓讓金融回歸本源,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一機在手,天下我有,這是曾經很多小說裏,人們夢寐以求的場景。當這一場景變成現實,凝聚的是建行無數個普通人的努力。日復一日的精細打磨,是這個時代的匠心精神——打磨的物件不僅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器物,更是如影隨心的相伴;守護的不僅是每一次的轉入轉出,更是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雖然前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但能透過沒有溫度的的手機螢幕,感知到螢幕背後建設銀行堅守的那顆「看不見的心」,它火熱地跳動著,用每一個功能來溫暖使用者,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有溫度。

策劃丨 三聯中讀·品牌

作者丨 Cassie、肖雨

編輯丨 王菲宇

排版 晨曦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建行生活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