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撰文 / 阿藍
編輯 / KY主創們
上周一位編輯分享了媽媽被騙的事。 村裏一個大叔拉著一個沙發,說是自己賣高檔沙發到村子裏被退貨了,懶得拉回去,準備便宜賣掉。
也不知道騙子怎麽忽悠的,一向理智的媽媽竟相信了這是一個真的「高檔沙發」, 花錢買回來了,結果又醜又不舒服,還不如家裏的舊沙發。
大家聽了都很氣憤,紛紛貢獻了自家長輩被詐騙的經歷。最多的就是高額報酬的投資、昂貴保健品,還有一位編輯的長輩竟被騙到了傳銷組織裏去。
除了對騙子們越來越離譜的騙術感到氣憤以外,我們對父母被騙這件事的感受也很復雜。 記憶裏的爸媽和長輩並不是不理智的人,難道真的是人上了年紀,就更容易被騙?
而且無論是公共宣傳,還是我們個人層面,都和父母長輩打過很多預防針,為什麽他們最後還是被騙了?以及——
他們對陌生人,怎麽就那麽信任?
既然如此,我準備幫助大家梳理老年人更容易被騙的原因,給大家支支招,從本質上預防被騙的可能。
衰老和孤獨
削弱了判斷力
雖然我們說人活到老,會積攢更多經驗和智慧, 但從 30 歲至 40 歲開始,我們大腦的體積開始縮水,60 歲以後明顯加速 (Höistad et al., 2009) 。
相信不需要神經學上的解釋,大家也能猜到大腦體積縮小的危害。長輩們感知、思維、記憶等功能都會下降,就連神經訊號的傳導速度都會變慢。
比如,對於以前的事情,長輩的記憶逐漸有了偏差。 有一次我的朋友和我說起一件小時候媽媽做過的一件很過分的事,長大以後他終於有勇氣和媽媽對質,媽媽卻一點也想不起來了。
這也是為什麽有些父母會越老越固執。 當父母大腦衰退以後,他們進行思考時沒有辦法觸及和以前一樣的資訊,因此思維就變得簡單、僵化,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快速地辨識謊言。
另外,長輩也需要更強烈的刺激,才能獲得和以前一樣的體驗。 所以「長輩表情包」都長那個誇張的樣子。
也是抓住了這一點,很多騙術都在強調超預期的效果、神奇的功能,年輕人能一眼看出破綻,但這種誇張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抓住長輩們的眼球。
但是,即使不如當年,長輩們的腦子也不是就壞了,完全不好用了。 大腦機能的下降使得老年人成為詐騙的「易感人群」, 但心理上的孤獨感,才是詐騙成立的致命一擊。
大家最熟悉的套路,應該是騙子們透過虛假的熱情和陪伴來獲取信任, 從而刷走老人的養老錢。在法制節目裏,很多老人說起自己的被騙經歷都是類似的過程:
連警察叔叔都說:
老年人對於社會人際關系比年輕人有更強烈的渴求 (Burholt et al., 2014) ,因此當一些騙子以關心、照顧的名義接近他們時,就更容易取得信任。
而且老年人往往傾向於在關系中尋求傳承和群體認同感,來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Hofer et al., 2014) ,大家可能會發現爸媽們越老越愛強調「都是一家人」,對於聲稱自己是同村人的人更有親近感,甚至愛國之情也比年輕時濃烈。
如果父母無法在身邊人身上找到這些,就會被騙子利用起來。
央視曾經介紹過一種 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 ,詐騙分子通常打著國家、民族旗號,說自己的計畫是慈善、扶貧、科技創新等等,偽造國家公文,說是「投資就能振興中華」。
警方介紹, 這類詐騙案件,受害者就是以中老年人、特別是60歲以上人群為主,這就是利用了老年人逐漸強烈的群體認同感和社交需求。
有需求,就會尋求滿足。當騙子滿足了他們的這些需求,父母自然會給騙子更多信任。
對自我價值感的渴望
讓長輩更容易被趁虛而入
衰老和孤獨是老年人詐騙的老生常談,但有些朋友可能明明常伴父母左右,可父母還是相信了別人的騙術,寧願相信騙子,也不聽兒女的勸。
這是因為, 有越來越多的騙術,是針對老年人其他心理需求而產生的。
除了對人與人之間的連線有更強烈的需求, 只要是人,都還有「自主」和「勝任」兩個基本的心理需求 (Deci & Ryan, 2013 )。
自主的意思是,我們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而勝任的意思是,我們需要知道很多事情我們靠自己就能做得好。 這兩種基本的心理需求,並不會因為我們變老了,就減少。
「孩子長大了不需要我了」,是老年人經常產生的負面想法;退休這件事也不是人人都在享受,由於離開工作崗位,一些長輩會覺得自己不再創造社會價值,而缺失了自我價值感。
父母更相信騙子,也有可能是因為騙子給了他們價值感,即使是假的。 在山東的一場騙局裏,騙子們告訴村裏的老人們他們被選為紡織產品的「形象代言人」,出於「好好代言產品」的心理,老年人們花高價購買了產品。
而這些老年人一開始會參加這些活動,除了一開始的「免費優惠」外,也都是覺得自己在家沒事幹,想給自己找點事做。
父母長輩們對自主和勝任的需求,也表現在一些事情上很希望能有自己拿主意、自己解決。
比如,你的父母也會排斥去醫院嗎?一方面,他們不想要麻煩子女,另一方面,醫院的很多復雜流程,讓他們望而生畏,害怕驗證自己真的老了,搞不清楚狀況了。
就這樣, 他們相信了小診所偏方,或是一些保健品,希望透過這種「自己解決了自己的病痛」的方式,彌補一些自主和勝任感的缺失。
在另外一個案子裏,一位老人遇到了養老保險的詐騙。因為她害怕社保局的流程,又不想麻煩子女,所以輕信了「社保局的朋友」,最終被詐騙一百多萬元。
而在另外一樁非常崎嶇的案子裏,犯罪嫌疑人會假扮老人們的遠房親戚,聲稱家裏有困難,父親住院等,希望獲得老人的幫助。
而我們已經知道了老年人對家庭是多麽重視,他們會立刻掏出錢來,證明自己對親戚們還「有用」。
即使爸媽長輩們由於衰老,身體和大腦的機能都出現了一些退化,我們也不能忽視他們仍然有作為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如果我們總是給老人們傳達他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暗示,總是讓他們覺得自己需要被幫助和照顧,也會傷害到他們的自主性。
因此,比起陪伴,防止騙子們在這些心理需求上趁虛而入也是很重要的。
是人就會有弱點,就會有需求,如果需求存在缺口,就有可能被趁虛而入。
做不到一直在身邊
這些不費時的小事也有大用處
說起預防長輩被詐騙的事,很多人能給到的建議就僅僅停留在「多陪伴」。
陪伴固然重要,但很多自己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或是在外地為事業奔波,僅僅呼籲大家回家陪伴父母,會讓很多人覺得為難。
除了不要苛責父母,還有這些順手可做的小事,可以幫助父母預防詐騙:
1. 給父母提需求
經常讓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可以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在他們為我們的需求忙碌時,無形之間是想著我們的,其實這也是陪伴的一種。
🍜 制作、郵寄一些食物和小物件
🏥 讓父母陪著看牙、看醫生
🔧 根據父母的職業或擅長的事,請他們幫一些小忙
2. 符合父母思維習慣的簡單學習
學習新鮮事物是非常有益於延緩腦部衰老的,但是一些過於復雜的學習可能會給父母造成認知負擔。這時不如給父母買一些需要學習,且占用時間的「玩具」。比如:
🧶 縫紉機、勾針、毛線
🎣 修理工具、漁具
📷 相機、拍攝功能更全面的手機
3. 鼓勵父母進行積極有益的社交
如果我們不能夠經常陪伴父母,那麽我們可以幫助父母開啟社交的通道。
💃 夕陽紅舞蹈團是必須鼓勵的
🎒 老年人大學也是你們家子涵的奶奶交朋友的渠道
4. 給父母的生活帶來新的資訊
這裏不是在要求我們要去教育父母,教父母做一些什麽,而是只需要給父母的生活帶來一些新的小變化,比如:
🐶 養植物、寵物
📰 順手給父母轉發靠譜的新聞報道或科普
⛲️ 偶爾回家團聚時,帶父母去附近新開的飯店、公園等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所需要的陪伴,並不單純地指物理上我們就在他們的身邊。 當他們為我們的小需求忙碌時,或是撫摸著一只和我們小時候一樣的小狗時,他們也能感覺到陪伴。
關照到父母對陪伴的需求固然重要,但有時候為他們創造一些能獲得自主感和勝任感的小事,也很重要。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可以 轉發 給身邊有同樣困擾的朋友,讓大家的父母都不被別有用心的人趁虛而入,過上快樂晚年~
今日互動
你或者父母有過受騙的經歷嗎?
你還有什麽幫助父母防騙的方法?
References:
Bennett,I. J., Madden, D. J., Vaidya, C. J., Howard, D. V., & Howard Jr, J. H.(2010).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multiple measures of white matter integrity: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tudy of healthy aging. Human brain mapping, 31 (3),378-390.
Burholt, V., Curry, N., Keating, N., & Eales, J. (2014). Connecting with community: The nature of belonging among rural elders. Countryside Connections, 95-124.
Cole,J. H., & Franke, K. (2017). Predicting age using neuroimaging: innovativebrain ageing biomarkers.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40 (12), 681-690.
Deci, E. L., & Ryan, R. M. (2013).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Hofer, J., Busch, H., Au, A., Poláčková Šolcová, I., Tavel, P., & Tsien Wong, T. (2014).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generativity and meaning in life in the elderly in four cultures. Psychology and aging, 29 (4), 764.
Hoistad, M., Segal, D., Takahashi, N., Sakurai, T., Buxbaum, J. D., & Hof, P. R. (2009). Linking white and grey matter in schizophrenia: oligodendrocyte and neuron pathology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3, 645.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本文關鍵詞
長輩 丨父母丨老年心理學 丨詐騙
點點 在看 ,宣傳 反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