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從「二元生活」到「三維活法」,在碎片化時代被療愈

2024-06-25情感

網上曾有一個爆款問題,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很多答案下面的留言展示著普通人的痛與無奈,「年近30,我卻沒有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隨波逐流,沒有勇氣改變,又有點不甘心」「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吧,可還是要活著」……

人生應該活成什麽樣子?什麽樣的活法是最適合自己的?感覺最近大家都很迷茫。

在過去,還可以參照父母的活法或者師長的教誨,按部就班地走好人生路。到了社會高速變化的今天,很多原有的生活方式難以為繼,「讀書一定能改變命運」「結婚就要生孩子」「專業只需要選自己喜歡的」,這些媽媽和老師的諄諄教誨,在如今的時代好像失靈了,人生的評價體系也變得多元又混亂,令人無所適從。

很多人想找到更好的活法,卻沒有答案;而有能力提供指引的人往往沒有時間、沒有動力去做「人生導師」。很多人仿佛身在迷途,備感「蕉綠」。洞察到這些「時代痛點」後,楊瀾說,「今天我們並不缺少資訊,甚至,已經被超載的資訊和情緒垃圾所淹沒;我們有太多憂慮,困惑和恐懼。」

面對紛亂前路,幸好有人在幫我們撥雲見日。

拈花微笑間

給出人生參考答案

淡紫色襯衫、銀灰色長褲的蔡瀾,花白的頭發向後梳得一絲不茍。歲月沈澱,反而讓他顯得精神矍鑠。在他對面的是聲音溫柔,但丟擲的問題直擊核心的楊瀾,「您從年輕的時候就選擇不要孩子,到了老的時候會不會有一點後悔呢?」「一點後悔都沒有。」蔡瀾一邊搖頭,一邊給出了肯定的答復。

蔡瀾的祖籍是以傳統著稱的潮汕地區,很多人都堅持多子多福、幾世同堂;蔡瀾那一代人中鮮有丁克家庭,或者主動不要孩子的。他的選擇難免讓人好奇:蔡瀾只是想特立獨行的生活嗎?楊瀾問出的也是很多人好奇和關心的。

蔡瀾講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作為解答。

蔡瀾用親身故事講述不生孩子的決定由來

當年,有一部劇急著要拍,接到邀約的蔡瀾來不及回家收拾,按照要求馬上趕往機場。等忙完工作,從國外回到家,蔡瀾一進門就發現自己養的一籠麻雀都死掉了。雖然是很普通的鳥,但由於自己照顧不周,因而失去了生命。蔡瀾在自責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照顧不了的,就不要非去擔那份責任。

這不僅是關於蔡瀾是否要生養孩子的抉擇,也是蔡瀾對於活法「減負」的思考。如果類似的問題,放在今天的你我身上,我們能對自己的活法,給出如此幹脆的回答嗎?

在抖音的【楊瀾對話】節目中,楊瀾問出的問題看似尋常,卻滿是力道和準頭,仿佛在代替普通人問出「該怎樣活著」的困惑。現在年輕人會在內卷和躺平中糾結,好像是心底的朱砂痣或白月光,選了內卷,難免會對躺平戀戀不舍,反之亦然。楊瀾和蔡瀾對於這兩種活法聊了起來。

蔡瀾表達對「內卷」和「躺平」的看法

蔡瀾一直記著媽媽從小告訴自己的話,要很努力地賺錢。賺錢的目的是為了更多的自由,有了一份給自己尊嚴的收入之後,才有了「躺」的自由。楊瀾半開玩笑地說,很多文人不為五鬥米折腰。這句玩笑般的話讓蔡瀾聊得更深,「有五鬥米,就很高興了。如果折腰,就折嘛,有什麽關系呢!情操上,你知道你是很幹凈的。這是很重要的。」「人到了老年的時候,有一點積蓄,能給人帶來尊嚴。」楊瀾的話發自肺腑。蔡瀾聽完,笑著肯定,「尊嚴、自由很重要。」內心自由而堅定,追求尊嚴與情操,恰是蔡瀾的活法。

除了蔡老先生,還有很多名人在楊瀾的「活法」節目中,講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見解。

「這是一個觀眾的問題。是去一線城市還是回老家發展呢?我的老家是一個十八線的小城市。」 這是「楊瀾對話」直播過程中,一位觀眾發來的提問。這次楊瀾對面坐著的是葉檀。

葉檀說,經歷過患癌和抗癌的生活後,反而更能感受到日常的幸福

被稱為「財經女俠」的葉檀經歷過患癌、抗癌的生活後,對於活法有了更通透的認知。面對如此接地氣的問題,葉檀很認真地幫著分析和回答,「這要看你想得到的是什麽?任何東西都是有得有失的。在一線城市得到的是發展的機會,和擺脫人情束縛的自在感……如果你希望的是人情社會……顯然是中小城市比較好。」葉檀沒有直給答案,而是貼心地幫忙分析不同選擇的利弊。

只有源自生活細節的回答,才能引爆我們對於「活法」的共性思考。楊瀾可以笑著和蔡瀾談及男性對於女性欣賞的目光是在身材還是在頭腦,也可以話家常一樣問郭富城,為什麽會選擇一個可愛的小狗頭像?蔡瀾坦誠地說「有趣才比較重要」,而郭富城也實在地回答, 「時代不同,人需要改變……和大家更多形成溝通的平台。」蔡瀾的話可能讓我們從身材焦慮年齡焦慮中猛醒過來;看到天王們也在與時俱進,自己再努力時好像就沒那麽痛苦了。

滑動檢視更多

楊瀾對話嘉賓:蔡瀾、郭富城、葉檀等

當我們聽到楊瀾從這些名人口中「撬出」這些話時,感覺有一些震驚。看看身邊人大部份的活法,就會明白這樣的回答多麽珍貴:很多人在看不到盡頭的「競爭」路上你爭我趕,疲憊不堪,於是好奇那些不一樣的活法是怎樣的,更想知道「厲害」的人在遇到和自己一樣的難題時,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楊瀾再一次透過訪談的形式,與萬千普通人一路同行共同思考,她不僅邀請到各個領域做出驕人成就或直面過風暴的名人,更在於在訪談中楊瀾讓每一個人都不吝嗇付出,帶著歲月帶給自己的磨礪,與螢幕前的普通人推心置腹。

借他人之口

展示人生的繽紛與堅韌

楊瀾和蔡瀾的對話播出後,蔡瀾的百度指數上漲了11倍,更多的人開始對這個老頑童產生了好奇。但蔡瀾接受的訪談數不勝數,這一次憑什麽是楊瀾讓他如此出圈?

類似的質疑,在楊瀾拼搏的日子裏並不少見。眾所周知的第一次,大概要數在1990年代,央視首次向社會公開招聘主持人時。當年,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楊瀾脫穎而出拿到面試機會,一位編導毫不掩飾地說,「楊瀾,你各方面素質都不錯,就是我覺得你還不夠漂亮。」這句話的背後,意思是「憑什麽是你?」

楊瀾在日記中寫下過羅曼·羅蘭的一段話回答了這樣的問題,「創造,不論是肉體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總是脫離軀殼的樊籠,卷入生命的旋風……」後來楊瀾把自己的人生態度總結為:你的活法就是你的格局。從創立個人訪談錄,到由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楊瀾不斷擴寬格局,走的每一步都異常堅實, 她也在透過節目,持續地幫助普通人看到生命的內核。

在諾獎得主丁肇中面前,楊瀾是一個虛心的後輩。兩個人聊起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有很多並不是學生時代班級上的佼佼者。

丁老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是選一門合適自己的課題,持續深耕下去

丁老解釋,這說明會背書不是最重要的,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熱愛的,才是最重要的。平淡樸素的一句話,撫慰了多少困在學業中苦苦掙紮的年輕人,也讓很多人獲得了重新審視生活的動力。

楊瀾又請教丁老,「為什麽可以在88歲的高齡,還能如此高強度地工作?」丁老思考了一下,「我生活得很單純。」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告訴面前的楊瀾,也告訴鏡頭之外的普通人,他不吸煙、不喝酒、不過分迷戀網路……。

心理學認為,當我們能采納另一個人的觀點、代入另一個人的角色並做出反應,就會產生讓人難忘的共鳴。這樣的共鳴需要營造出足夠的氛圍,還需要消除雙方的「距離」或者「落差」。楊瀾和這些名人一樣,具備同樣的閱歷、能力,但楊瀾沒有選擇現身說法,而是 盡量透過他人之口,展現不同人生路經的更多可能性。

丁老分享應對高強度工作的秘訣

在楊瀾看來,人要具備三種能力:了解事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別人的能力。 了解別人的能力,即為同理心。在訪談中,同理心能發揮作用,更好地展現名人的閱歷、學識、眼界、頭腦。同時也幫助楊瀾更好地利用直播、短視訊等新媒體、新平台,去發掘、去呈現時代之美。

在【發光吧,大女生】中,楊瀾從采訪者轉變為話題發起人,結合自身經歷,代表更多的人去發聲,讓不同的人在各自境遇下萌生的思考、選擇、堅持和超越,都能得到共鳴。楊瀾不僅是主持人、話題發起人,還是一個策展人,在訪談中,如同帶領觀眾探秘,有懸念,有危機,有高潮,有結局,時不時有驚艷的「內心戲」場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也火星四濺。8期節目觀看人次達2億,話題#發光吧大女生在抖音播放量達8億。

在【發光吧,大女生】中,楊瀾結合自身經歷,呈現了更多女性的心聲

超高的播放量,背後的秘訣是用普通人熟悉和喜愛的方式,去和名人進行無邊界的溝通,這是楊瀾擁有的珍稀珍能力,她也在善用自己的這種「超能力」。

借你的光

照我的前路

何為活法?乍一聽,是一個宏大的問題。真正的活法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接地氣、解難題的。正如楊瀾所說的,「在虛假中呈現真實,在浮躁中呈現深刻,在碎片中呈現完整,在戾氣中呈現理性與善意。在這裏看到一些‘活法’和 ‘想法’。」哪怕這些活法與想法,會帶著刺。

「怕老嗎?」楊瀾這樣問64歲的惠英紅。換做別人,大概會有出言不遜的嫌疑。但楊瀾問出這樣的問題,反倒自然和熨貼。果然,惠英紅語氣誠懇,「誰不怕老?」隨即,惠英紅又感慨,「人生苦短,不要想著以後會怎麽樣。」簡單的話語卻給出了如何看待人生的小秘訣。

惠英紅分享和「怕老」和解的心路歷程

不同代際、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活法。而活法也可以借鑒和參考。借別人的光來照亮自己的人生路,未嘗不是幸事、樂事。

惠英紅還談到了自己和媽媽兩個人患病的的經歷。惠英紅患有抑郁癥,媽媽患有艾爾茨海默病。惠英紅一開始不知道媽媽患病,常常因為媽媽的怪異舉動 發脾氣。再次談到這些,惠英紅紅眼眶濕潤,聲音哽咽。我們終將面對家人和自己的生老病死,兩人言談之間就給了我們很好的生命教育。

楊瀾參照【論語】中的話告訴我們: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時代異常喧囂,而楊瀾希望:「 靜水深流,我們一起去觸摸一些持久有力量,對心靈有慰籍,對未來有啟發的東西。 」「楊瀾對話」既有大處著眼的恢弘視野,又有小處著手的溫暖關懷,帶給我們很多啟發。目前剛剛播出七期,累計看播人數已突破2086萬。丁肇中先生「88歲依然能應對高強度工作的秘訣」,抖音點贊11萬,播放量高達1235萬。

節目爆火出圈,對楊瀾而言是尋常事。遠的有當年的【正大綜藝】,近的有她主持的【楊瀾訪談錄-亞運特輯】,特別是楊瀾與謝震業、與小薩馬蘭奇的對話,都成為熱點。

短跑運動員謝震業在楊瀾的節目中道出許多心聲

曾經的資深傳統媒體人很多已經銷聲匿跡,而楊瀾 透過新媒體平台、透過直播,讓自身的能量得到更大的發揮,讓生活和生命的智慧在人和人之間分享、傳遞,在如今的時代裏更加難得。

一方面,楊瀾堅持自己所積累和所代表的公信力。正像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都要經過嚴格的「事實核查」一樣,楊瀾也堅持和把握著這些「傳統」的原則,力求嚴謹。另一方面,她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當楊瀾站在一塊黑板前,和著名的數學家丘成桐聊起卡拉比猜想時,丘成桐用一根竹子來深入淺出地解釋深奧的理論研究,楊瀾聽得津津有味,好像是一塊吸收知識的海綿。兩個人旋即又聊起了【紅樓夢】對於丘成桐的影響……這是【楊瀾讀書】在 4·23讀書日合作特別節目【聽見書的聲音】,透過讀書系列節目,楊瀾在這個碎片化時代,為人們提供系統的精神營養餐。

楊瀾訪談特別節目:【聽見書的聲音】

正如由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訊發起的名人名家知識活動「大有學問」想傳達的:何為學問?如何傳播「學問」背後的價值觀?隨著越來越多的各行業領域的權威專家、作家、名人在抖音進行直播,釋出短視訊去分享自己的故事、經歷、知識,很多網友們的困惑在交流中得到解答、焦慮得到撫慰。

如果說人和人相互支撐,也是一種活法,那麽楊瀾和更多的名人利用抖音直播平台努力創造和經營著這樣的生態,帶給我們多角度的思考、多維度的探索、多方面的嘗試。而透過直播中的互動和短視訊的留言,普通人透過自己的觀察、感受、故事,正在補充、豐富著這種生態。

楊瀾訪談錄特別節目:【楊瀾訪談錄-亞運特輯】

很多人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這些節目所創造的則是更加立體的三維精神世界,讓人們獲得了看世界的更多視角和更多維度。 短視訊、直播等新媒體的發展,讓每個人都不再是孤島,構建了無數花園分岔小徑般的人際互動和情感網路。在這裏,普通人能夠更多地與時代連結,每個人看到的活法更加多元繽紛,感受到的世界也越來越大,得到的療愈與支撐也越來越有力。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制 丨路瑞海

微信編輯 丨方禾

作者 吳楠

排版 丨熊清

圖片來源 丨抖音、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實驗室】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