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三天不買衣服就難受」:可能是強迫性購物障礙

2024-04-25情感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台劇叫作【不夠善良的我們】,不知道你們看了沒有。

我有很多朋友說,在女主角 Rebecca 的身上,好像看見了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在她花錢買東西的時候。

獨身、能掙錢,但內心時常感到孤獨的 Rebecca,把「花錢」作為寵愛自己的主要方式。

有一個特寫的場景是,為了撫平在餐廳受到的「單身歧視」, Rebecca 一口氣消費了五萬六千元台幣,買下了一條自己看中很久的限量西褲。 即便那時她正在為房子的租金發愁,為未來積攢養老金感到壓力。

回到家裏,當 Rebecca 把那條西褲掛到被衣物堆滿了的衣架上時,衣架崩塌了,散落下的衣服像是堆成了一座「華麗的廢墟」……

▷ 【不夠善良的我們】

有網友評論,感覺自己的生活就是 Rebecca 的現實版縮影:

「家裏的衣服堆成了山,有很多甚至連吊牌都沒剪過」

「每隔兩三天不買點東西就會覺得難受」

「無聊時會習慣性地開啟手機裏的購物軟體」

……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現象,可能需要小心,自己是否走進了 「強迫性購物」 行為的怪圈。

01

停不下的「買買買」,可能是一種癮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受到「強迫性購物」的影響。

心理學家 Edwards 認為, 「強迫性購物」不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標準,而是由不同程度構成的光譜。

他把強迫性購物分成了以下五個不同的等級(程度從輕到重):

非強迫性購買者: 只在需要時計劃購買物品。

娛樂性購買者: 偶爾會進行計劃外的沖動購買,通常是為了改善他們的情緒。

邊緣強迫性購買者: 偶爾會購買物品來改善他們的情緒。但與娛樂性購買者不同,邊緣強迫性購買者在購買他們不需要的物品後可能會感到內疚。

強迫性購買者: 經常購買物品以緩解壓力或焦慮,在購買不需要的物品後常常感到內疚,並且對自己的經濟狀況造成影響。

上癮型購買者: 會體驗到一種持續的、強烈的購買物品的沖動,這種沖動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們經常推遲或取消其他活動來應對這種沖動。

▷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而如果一個人的強迫性購買行為達到了較為嚴重的程度,這可能就是一種病癥。

心理學中,它被稱作 「強迫性購物障礙(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CBD)」 是一種對購物和消費過度關註,從而導致痛苦或損害的購買行為。在 ICD-11 中,強迫性購物障礙被納入到了 「其他特定沖動控制障礙」 的類別裏。

一般來說,「強迫性購買障礙」會有這些特征:

難以抗拒購買不需要的物品,花費大量時間專註於購買的行為上。

由於不受控制的購物,導致財務狀況變得很緊張。

將購物作為調節自己內心狀態的方式,一旦不能購物時,你可能會感到沮喪甚至暴躁。

盡管會產生負面後果,但仍然無法停止購買行為。

購買行為不是由於其他心理健康狀況引起的,比如輕躁狂期或躁狂伴雙相情感障礙。

對於強迫性購物障礙的患者來說, 他們更多關註的是「購買」這個過程本身,而不是購買的物品。 這些購買的物品可能永遠不會被使用,或者會被直接扔掉。

02

為什麽我們會沈浸在「購買欲」中,無法自拔?

1.用購買的方式,找尋自我

如今,我們經常會透過購買商品來凸顯自己的個性,或豐滿自身的形象。

比如,熱愛運動的人,可能會在日常穿著中加入許多運動元素;從事嚴肅工作的人,則可能更常穿著職業裝,以此顯示自己的專業性。

而心理學家 Donald Black 認為,「強迫性購買,似乎代表了那些身份既不牢固也不可靠的人對自我的尋找」。 換句話說,他們需要借助消費,來確定自己是誰。

研究發現,強迫性購物障礙患者購買的典型物品包括衣服、鞋子、光碟、珠寶、化妝品和家居用品,因為這些物品都能幫助一個人更好地展現自我形象。

在購物的過程中, 強迫性購物障礙患者可以打造出「更理想的自己」,同時還能收獲他人的肯定,以此來調節自己的低自尊狀態(Biolcati,2017)。

▷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2.「買買買」是他們緩解負面情緒的一種習慣

電視劇中,Rebecca 為了彌補餐廳店員造成的傷害,選擇買下那件自己看中很久的昂貴西褲。生活中,我們可能也有過這種透過購物排解壓力的體驗。比如:

「今天加班太累了,必須要吃頓好的」

「最近過的好辛苦,買個東西犒勞一下自己」

……

但對於強迫性購物障礙的患者來說,「買買買」卻變成了他們用來緩解負面情緒的一種「習慣」。

研究發現, 強迫性購買確實可以幫助人們有效緩解負面情緒,並且還能產生出欣快、愉悅的感覺(Faber RJ, O’Guinn TC.1992)。

然而,這種緩解感只是暫時的,隨後帶來的則是焦慮情緒的增加。短暫的滿足之後,強迫性購物障礙的患者可能會為自己的又一次「沖動消費」而後悔。

此外,抑郁癥也可能導致強迫性購買的發生,特別是對於那些不知道該怎樣應對「無聊」狀態的人(Brand etal.2016)。

「不知道該做什麽,看看有什麽要買的吧」, 強迫性購買可以提供一種「刺激感」幫助人們消除無聊的狀態。 並且,這種刺激感是可以一次次重復的。人們可以從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只不過這種樂趣也會消失地非常迅速。

3.經歷過「情感虐待」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患有強迫性購買障礙

一項心理學研究(Sansone,etal.2013)發現,人們在童年時期經歷的創傷,也可能會引發成年後的強迫性購買行為。

尤其是遭受過情感虐待,或親眼目睹家庭中的暴力事件, 這兩種創傷造成的影響會更加直接。

在這些創傷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感覺到自己是不被愛的。就像劇中,Rebecca 從小生長在一個「缺愛」的家庭中,和哥哥相依為命。因此,他們更有可能透過消費的方式作為對自己的補償,來填補情感上的匱乏。

▷ 【不夠善良的我們】

03

消費文化,也在制造大量「強迫性購物障礙患者」

然而,強迫性購物障礙的產生,絕不僅僅是個人因素導致的。

專門從事強迫性購物障礙研究和治療的心理學家 April Benson 認為,社會和文化因素在強迫性購物障礙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影響。

1.消費文化生產了大量「非必需品」

環顧身邊那些買下的物品,有多少是我們真正需要且不可或缺的。

即便我們的基本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但為了實作經濟增長的目標,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需求是被發明或創造出來的。

如今,可能很多商品都是非必需品, 但為了銷售這些非必需品,人們必須被說服去購買他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就像在幾年前,洗衣液的推銷策略還集中在「去漬」功能上,但現在許多商家的宣傳重點卻變成了洗衣液的香味。你可能會為了不同的香味,同時購買好幾瓶洗衣液,哪怕數量早已超過了日常所需。

▷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2.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要求在急劇上升

在過去,人們對生活水平的比較是參照周圍的社群,比如,隔壁的鄰居,單位的同事。而現在,網路上湧現出各式各樣關於「優質生活」的範本,這也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生活水平與這些範本進行對比。

造成的後果便是,盡管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個人收入明顯增加,但人們對於生活方式的要求卻在急劇上升,以至於不得不借錢來實作它(Schor,1998)。

3.無處不在的廣告,為我們制造了「匱乏感」

在城市中生活的我們,可能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廣告:商場中的櫥窗,地鐵站裏的廣告牌,手機 app 中的推播,穿插在短視訊裏的好物推薦……

而這些廣告, 都是在將消費品作為通往更快樂更好的自我、增強形象和提高知名度的橋梁(Barber 2007)。

比如,如果你想變得更迷人,可能需要的是一款香水;如果你想生活的更健康,可能要將某某「健康食品」作為自己的日常所需……

甚至,連「愛自己」的方式都變成了為自己買一些「好東西」。

在廣告的宣傳下,我們常常感到自己「缺了點什麽」。這種匱乏感迫使我們一次又一次產生了購買的欲望。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04

如果你的生活已經被影響,這裏有幾個小建議

如果你感受到自己會時不時產生強迫性購物的行為,或者已經有強迫性購物障礙的傾向但程度不算嚴重,這裏有幾個小方法或許能夠幫助到你。

1.為自己客製購買清單

在進行購物之前,提前列出需要購買的商品,並試著堅持只購買清單上的物品。

2.設定一段「等待時間」

當我們想要購買一件並非急需的商品時,為自己設定一個等待時間,比如三天或者一周。在這個等待時間內,我們可以檢驗自己是否真的喜歡或需要這件商品,還是只是一時的沖動欲望。

3.關掉購物軟體的提示訊息

關閉手機上的購物軟體提示,刻意讓自己遠離商場內的打折促銷活動。有研究表明,強迫性購買行為在遇到商家優惠活動時會更容易發生。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生活已經被強迫性購物障礙嚴重影響,可以試試下面這些建議。

1.接納自己的問題,辨識背後的情緒

看見並接納自己的購物行為可能存在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當強迫性購物行為發生時,我們需要看到背後隱藏的情緒是什麽,我們希望借助購物解決怎樣的問題,是為了緩解無聊,疏散壓力還是為了提升自尊感。

2.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有需要,你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目前在對強迫性購物障礙的治療上,認知行為療法(CBT)被使用地更為普遍。這種療法將幫助患者辨識引發強迫性購物的因素,了解問題行為的後果,幫助他們管理自身的壓力

🫂🫂🫂

最後,頻繁地花錢消費不一定就是強迫性行為,關鍵在於,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因此遭受了影響, 比如:

你是否經常在購物後 感到內疚 、自責 是否因購物 感到財務緊張; 是否 產生了許多負面的情緒困擾 等等。

如果你懷疑自己患有強迫性購物障礙,請找到專業的醫生對你進行診斷。

希望每一位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夠走出「強迫性購物」帶來的困擾。

參考文獻

————————

Sansone, Randy A.; Chang, Joy; Jewell, Bryan; Rock, Rachel (2013-02-01). "Childhood trauma and compulsive buy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Clinical Practice. 17 (1): 73–76.doi:10.3109/13651501.2011.653379. ISSN 1365-1501. PMID 22296513. S2CID 207523867.

Ben Hague,Jo Hall,Stephen Kellett.(2016).Treatments for compulsive buy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quality, effectiveness and progression of the outcome evidence.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ctions.doi:10.1556/2006.5.2016.064

Roser Granero etal.(2016).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Clinical Comparison with Other Behavioral Addictions.Front Psychol.doi:10.3389/fpsyg.2016.00914

April Lane Benson,Helga Dittmar,Reeta Wolfsohn.(2010).Compulsive Buying: Cultural Contributors and Consequences.DOI:10.1017/CBO9780511711930.003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Associated with Buying, Materialism, Self-Esteem, and Apparel-Product Involvement

Jennifer Yurchisin,Kim K. P. Johnson.(2004).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Associated with Buying, Materialism, Self-Esteem, and Apparel-Product Involvement.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DOI:10.1177/1077727X03261178

作者:青豆

責編:寒冰

封面:【一個購物狂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