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互聯網的成癮性和毒品非常相似。
文| 袁越
2024年6月17日,美國醫療總監 (Surgeon General) 維威克·穆爾西 (Vivek Murthy) 發表了一份聲明,稱他將全力促成美國國會修改相關法律,強制社交媒體貼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害」的警示標簽,就像當初煙草制品被強制要求貼上「吸煙有害健康」的標簽一樣。
穆爾西在聲明中指出,社交媒體雖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比如幫助少數性格內向的青少年找到屬於自己的朋友圈,但總體來說負面影響居多,是當代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陡增的主要原因。 他曾經希望各大互聯網公司重視這個問題,但這些社交媒體的商業內容決定了其設計者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增加使用者黏性,於是這些平台反而變本加厲地推出了各種更具成癮性的新功能,培養了一大批對互聯網上癮的青少年。
【小歡喜】劇照
全球心理學界關註互聯網成癮性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此前科學家們大都把註意力放在了網路遊戲和網路賭博上,這些研究結果促成了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2022年更新了【國際疾病分類】 (ICD-11) ,將網路遊戲和賭博正式命名為兩種新的心理疾病。
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 的馬蒂亞斯·布蘭德 (Matthias Brand) 博士在2022年5月19日出版的【科學】 (Science) 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解釋了互聯網成癮的機制。在他看來,此前心理學界關於成癮行為的理論框架全都建立在成癮物質 (毒品) 的基礎之上,但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表明,兩者確實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具體來說,網癮和毒品都與兩個神經網路直接相關,一個讓人感覺好,另一個讓人必須做。 前者大都發生於成癮行為的前期,包括正面刺激 (即獎勵) 和負面刺激 (降低負面情緒) 所引發的渴望與期盼。 後者則大都發生在成癮行為的後期,包括習慣性行為和強迫性行為這兩種。而這兩個神經網路又都和多巴胺受體、5羥色胺受體和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這幾個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有關,導致的結果就是成癮者的腦灰質體積下降,以及腦神經元連線強度的降低。
【白日夢】劇照
接下來的問題是,互聯網成癮對於青少年的大腦發育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2024年6月4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心理健康】 (PLOS Mental Health) 雜誌刊登的一篇論文給出了答案。這篇論文的作者來自倫敦大學學院 (UCL) ,他們收集並分析了12篇相關領域的高品質論文,涉及到237名年齡在10~19歲之間的網癮青少年,發現他們大腦中負責思維的腦組織內部的神經連線明顯減少,其結果就是智商下降、動作協調性變差,以及對其他毒品的抵抗力降低。更糟糕的是,這些青少年全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社交障礙、拋棄其他個人愛好,以及不能按時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等。
這篇論文還統計了英國人的上網習慣,發現英國人平均每周的上網時間超過了24個小時。其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網癮,超過60%的人則認為互聯網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青少年平均每天要在社交媒體上花費4.8小時的時間,有46%的受訪青少年承認社交媒體對他們的自我認知產生了負面影響。
一方面對互聯網不滿意,另一方面卻又忍不住想上網,這就是網癮最典型的特征。
【少年派】劇照
不過,指望美國國會立刻修改法律並不現實,當初煙草公司就是用憲法第一修正案 (言論自由) 作為理由,將貼標簽法律推遲了10年之久。 相信各大互聯網公司一定會學習煙草公司的鬥爭經驗,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米花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