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看不見隱形家務,就是看不見女性

2024-05-12情感

點選下方海報 立即搶訂

十點讀書自營書【中國國寶全書】

作者 | 瑪麗奧

來源 | 新周刊(ID:new-weekly)

最近,一個熱帖在外網流傳,問的是:

有哪些讓你一瞬間超級想分手的小事情?

回復五花八門,多是日常小事,但每一件都讓人氣出結節,尤其讓女性感同身受,比如:

開啟櫥櫃,發現用過的花生醬沒蓋上蓋子,上面還插著一個叉子;

要換洗的臟衣服扔滿一地,唯獨不放在臟衣筐裏;

沒吃完的麵包,包裝口永遠是敞開的,不會被封存或放進冰箱裏,就那麽曝露在空氣中發酵;

特意不收拾物件的床頭櫃,兩周之後,上面有四個喝完的可樂罐,散落的盤子、杯子、叉子和碗,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雜物……

讓人血壓值拉爆的場景。(圖/微博)

如果你對這一切都無感、沒印象、沒被困擾,那證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日常生活中,有無數這樣的「隱形家務」伴隨著飆升的血壓被默默解決了,大多數時候,它們都被歸為「女性的工作」。

時代狂飆向前,黑科技層出不窮,女性的話語權和存在感提高了,但一些深藏在日常的,本該緩解的女性困局似乎依然無解。

很多家務無法被取代和易手,因為它們首先得被「看見」——

不管它們是真的難以被發現,還是有人在選擇性眼瞎。

長久以來,「隱形家務」一直難以被具象化,而被當成庸俗的、不值一提的日常。

無數家庭主婦會在茶余飯後抱怨:

哪怕全家人都已吃飽喝足、屋子整潔,她們還是無法獲得片刻的休憩,像隨身攜帶「踩地雷儀」,總能精準發現一些被遺忘在角落的家務。

一直到2020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叫【無名家事圖鑒】的書,作者梅田悟司在書中列舉了從早到晚需要做的眾多無名家務,比如:

將晾幹的保鮮盒容器和蓋子組合並重新歸位;定期清洗排水口的黏液和頭發;

洗衣籃裏只剩一只襪子時,四處去尋找另一只;開啟掃地機器人之前,得先把地板上的雜物收拾一遍……

梅田悟司一一給這些家務起了名,附上家務的「所需時間」和「心煩指數」,發現全部做完,一天就差不多結束了,做家務的人也快崩潰了。

他認為,這些瑣碎的活兒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會「無限增殖的輪回地獄」。

至此,數不清的「隱形家務」終於有了名諱,但做的人依然沒有尊嚴。

它們就像無數社畜在工作中被塞入的小型但不計薪酬的「工作量」,是一些「你做了老板也不會知道,但如果不做會影響整體工作」的活兒。

你只能被迫縫縫補補,因為每一個小小的工作量都只是齒輪上的一環,它們過於雷同且機械,很難被看見和記住。

泡水只需要幾秒鐘,但總有人不會記得。(圖/【不夠善良的我們】)

一部份隱形家務或許還容易被察覺,但還有一部份家務藏在更深處,比如手機上的「隱形勞動」。

在今天,高新科技和互聯網讓我們能更自由地安排日常事務,一切日常所需,似乎都可以系於手機。

但這不僅沒讓家務減少,反而更加細密地嵌入了生活裏——

很多女性發現,自己的手機裝上了很多「家務性」軟體,有些天然與家務掛鉤,有些慢慢演變成了家務的一部份。

首先,各種購物App占了大頭。

家庭生活用品需要定期更換和補充,日常消耗品不會自動「長出來」,所以女性手機上的購物車裏總是在囤一家大小的東西。

比如家裏有誰的衣服明顯少,總得尋思著去網購平台,把之前加了購物車、最近才等到降價的給買下來。

遇上「雙十一」或「6·18」這種大型消費節,還得負責貨比三家,湊最大的折扣和滿減——

這放在一個公司裏大概叫「采購」,但在家庭中往往是必要但無償的勞動。

很多人不會註意到家裏的消耗品是如何被更替的。(圖/【82年生的金智英】)

對於需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的人,在買菜App上構思菜譜、搭配菜式、比價,也是每天難以逃避的家務。

一些人還會加入附近小區的各種「團購群」,手機每天「嘀嘀嘀」響個不停,就為了給家庭省下幾塊錢。

各種智慧家居的App也占滿一整屏,比如一些掃地機器人的使用,需要在App上建模、設定不同的清潔模式;

清潔液沒了或機器出故障,得在App上翻閱說明書,找解決方案。

此外,電器壞了,需要在維修App上預約師傅,溝通瑣碎的細節;

孩子要報網課或興趣班,需要在各種育兒App上做調研,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節假日來臨前,需要在出行App上預訂車票和酒店,做好旅行路線……

假期旅行計劃,通常也是由女性來做。(圖/【82年生的金智英】)

正如學者霍克希爾德寫的一本書【職場媽媽不下班】,裏面提出了「第二輪班」的概念——

女性終於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又匆匆開始了次日的工作:

盡管他們感到彼此平等,但第二輪班的負擔還是主要落在了卡蘿身上。正是一個在他們穩定而幸福的婚姻之外的社會體系——

對兩性間不平等的更大社會支持,間接地維持著‘他’和‘她’之間不平等的家務分配。

這些看不見的瑣事更為隱秘,更能禁錮一個人的行動和思想。

巨大的、過於便捷的網路系統意味著一個更龐大的家務系統,是隱形家務plus版。

它可以無限延伸,就像一個無人能勘探盡頭的黑洞,吸走了無數具體的人。

隱形家務,常常屬於家裏那個「忍不下去的人」,通常也是女人。

她可能是嘮嘮叨叨的媽媽、突然爆炸的妻子,總是奔走在家人不在意的角落,為一切「不拘小節」買單,收拾日常生活的殘局,還可能被他人誤解為「有潔癖」「喜怒無常」。

她們是對家庭中犄角旮旯的事務最了解的人,也是最擔憂老公和孩子因為不懂家務而「無法生活」的人。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裏,豹子女士要回娘家探望家人,臨走前惴惴不安。

一一交代怎樣做飯、煤餅熄滅了怎樣解決、馬桶堵了要怎麽辦,活像民間傳說裏臨出門前給丈夫脖子掛上大餅,怕丈夫餓死的那位妻子。

永遠無法安心出遠門的媽媽。(圖/【請回答1988】)

但為什麽在科技產品日新月異、家務載體已經發生重大革新的當下,承擔手機上隱形家務的人仍是女性?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宋美傑教授與學生幸宇芳曾以此為議題,撰寫了【數位時代的「田螺姑娘」:家務數位化與女性勞動隱形化研究】。

他們發現,在訪談的13個家庭中,不僅家校線上溝通、線上買菜等傳統家務的數位化的 主要承擔者是女性 ,一些新智慧家居裝置的 接入者與使用者也主要是女性

這與數位技術生來內建「男性氣質」的刻板印象不同。

論文中分析了幾點原因:首先,中國的傳統性別觀念,導致數位化家務仍然被看作家務的一部份,是「女性的任務」。

其次,技術的設計、宣傳和使用被賦予性別傾向,很多產品被定位成為女性量身打造的「婦女幫手」,或是「男性花錢送給太太或媽媽的禮物」。

金智英因為做家務而手腕勞損,但醫生表示不解。(圖/【82年生的金智英】)

這不失為一種關於現代女性的悲哀——

她們與男性的智識和能力相當,對新科技了如指掌,懂得學習用更科學便捷的手段來解決家務。

但正因如此,也剛好掉進了當代廣告商和傳統觀念設定的兩重圈套,甚至被策劃成一種可供「炫耀」的資本:

只要入手了這些,你就是走在最前端、對生活更有掌控感的新時代女性。

再者,新技術導致家務被重新分工,一些在傳統意義上歸為男性負責的家庭工作。

如家庭裝置清潔、維護、修理和更換這類對體力與技術要求較高的勞動,也可能由於家政平台的引入而轉移給女性;

老年群體對新裝置的排斥,也導致原本由家中長輩承擔的家務計畫轉移給家中的年輕女性。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女性的家中有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等一應俱全的智慧家電, 並不意味著她就可以甩掉家務、活得輕松,事實可能正好相反。

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放進機器洗,也沒有任何東西會自動變幹凈,望周知。(圖/【82年生的金智英】)

她們甚至很難在高科技產品面前獲得徹底的平靜。

即便知道洗衣機在洗衣服、洗碗機在洗碗,神經還是會懸於那些機器之上,耳朵豎起來,直到聽到機器發出「工作結束」的鈴聲——

因為衣服要晾起來、碗得取出來,一旦它們工作不力或發生故障,「田螺姑娘」依然會是首先被詢問的人,也是兜底的人。

可見,家務數位化,進一步加劇了家務勞動的隱形程度,人工智慧技術與看不見的家務合謀塑造出了數位時代的新「田螺姑娘」。

她們付出了更多的隱形勞動和情緒勞動,卻還可能被家人誤認為在「玩手機」。

家務數位化,並不意味著家務就消失了。(圖/【82年生的金智英】)

正如【看不見的女性】一書所言,「即使是在這個超級理性的世界裏,在這個日益受到超級公正的超級電腦主導的時代裏,女性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波伏瓦所說的第二性——

而且,和過去一樣,依然有淪為男性的從屬型別的危險」。

【蠟筆小新】中有一期就提到美伢每天忍受的隱形家務,觀念超前。(圖/【蠟筆小新】)

所以,諸如某產品「解放女性」的敘事,大多是一種當代語境中的陷阱;盡管黑科技遍地開花,但數位化家務也在給女性帶來新的負擔。

如果這些隱形家務一直被無視,女性的困境很難得到紓解,家庭空間從來不會因為「多買一個產品」而更加其樂融融。

愛本身可以讓人不計較雞毛蒜皮,但日積月累的雞毛蒜皮,一定會消耗愛。

十點君說



上市三天就斷貨的重磅級 【中國國寶全書】 來啦

12 斤重的珍品大書,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完整覆蓋 10000 中華文明 史。

一書匯集 全球50+知名博物館,1000+鎮館級國寶

青銅器、玉器、陶瓷、琺瑯、書畫、織秀……考古學家帶你 360°無死角看懂文物。

眼界、見識、審美,疊加升級 給你一場顱內高潮 的藝術盛宴。

原價 998元 十點限時優惠價 僅369元

現在下單,獨家贈送 價值500元的5大贈品, 僅限前100名!

典藏版藝術大書【中國國寶全書】

僅限100名 點選海報立即搶訂▼

作者 | 瑪麗奧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註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主播 | 亞楠,電台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