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關系,都終結於一來一往的微信聊天中。
很多時候,透過細節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微信聊天就是如此。
可以說,一個人如何聊微信往往能暴露出他的情商。
這些微信聊天時的低情商的行為,千萬別碰。
很多人在微信聊天時喜歡發語音,通常有兩個原因:
一是打字不如發語音來得方便;
二是語音往往能更清楚地表達。
發語音本身沒什麽問題,但一定要懂得把握時機、程式、場合,不要亂發語音。
有人一上來就發語音,只顧方便自己,也不先問問對方是否方便接聽,這其實就是一種低情商的行為,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
熟悉的朋友之間其實還好說,往往不會太在意這些。
但如果是客戶,是工作上接觸的物件,對方往往會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需要發送語音,請一定先詢問對方是否方便接聽。
順便說一下,和對方語音聊天或視訊通話之前, 最好都先詢問對方是否方便。
別搞突襲,這樣很容易給對方造成困擾。
另外還有一點,別人問你要一些重要的資訊時,比如卡號、身份證號碼等。
不要發圖片,盡量以文字的形式發送給對方,方便人家直接使用。
這是一種禮貌,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
在微信聊天的過程中,有一種比較令人反感的行為,就是收到資訊不及時回復,甚至不回復。
更讓人不舒服的是,不及時回復資訊也就罷了,你以為他是沒看到,結果下一秒看到他發了朋友圈。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突然不回復別人的資訊。
聊得好好的,突然之間人就沒影了,這也是一種給自己減分的行為。
情商較高的人,往往會在自己無法繼續聊下去時告訴對方: 「稍等一會兒,我這有點事要處理。」
這兩種行為一對比,高下立判。
重點說一下職場上不回復資訊的情況。
有人在群裏說事,很多人看到了但不會應一聲,這樣的情況在職場上很普遍。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
如果你在群裏說話,沒人理你,你會是什麽心情?
但如果這時候有人打破沈默,回復了你,你對這個人又是什麽態度。
很多時候,一句「好的,收到」,哪怕是一個小表情,足以改變別人的心情,同時改變的還有別人對你的印象。
有一種高情商,叫照顧到別人的感受;
有一種尊重,叫收到請回復。
別再用意念回復別人的資訊了,你是知道了,但別人並不知道你是否收到了資訊。
經常會收到一些要求幫忙點贊、投票、砍價、搶票、轉發的資訊。
說實在話,我是比較反感這種行為的。
有時收到這樣的資訊,我會翻看與這個人的聊天記錄,沒什麽交集的話,可能就會刪掉他。
也許你覺得我這麽做挺冷漠的,但我想說,不隨意麻煩別人,才是一種修養。
特別是對不是很熟悉、沒太多交集的微信好友,就更不要隨意去麻煩人家了。
有人說:「關系就是麻煩出來的。」
很現實的是,你讓不是很熟悉的人幫忙,90%的人都不會幫的,往往會選擇視而不見,而且還對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所以,盡量不要給微信好友或者在群裏發送這樣的資訊。
如果確實需要,請先發個紅包,這樣會讓別人舒服一點。
有網友因為回復老板時只回了一個「嗯」,結果被批評了。
之所以會被批評,是因為「嗯」「哦」等詞容易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這還真不是聽的人內心戲足,而是文字的表達往往是有缺陷的。
別人會透過你發過去的只言片語,自行腦補你的口氣、心情、態度。
比如「呵呵」這個詞,容易讓對方感到不爽,有種被嘲諷和不被尊重的感覺。
很多時候,你多加一個字,多加一個表情,會讓對方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比如說,「好」代表我同意了,但「好噠」「好呀」「好哈」,給人的感覺是你開心地同意了。
比如,「嗯」表示我知道了或我同意,但「嗯嗯」「嗯哈」,則表示心情愉快地同意,且很贊同。
順便說一下,在反駁別人觀點的時候,加上一些表情,會讓對方不那麽尷尬和難堪。
總之,在微信聊天的過程中,盡量不要使用聽起來比較冷漠的詞,資訊發出去之前先自行腦補下口氣。
聊天時,很多人習慣用「在嗎」「在不在」來打招呼。
乍看上去這好像沒什麽問題,但如果細細想想,是有問題的。
有一個朋友曾調侃這樣的打招呼方式,他說:
「有事請說事,別上來就問在不在;你不說清楚找我有什麽事,我怎麽決定自己到底是在還是不在呢?」
其實,「在嗎」這樣的打招呼方式不是不可以;
你可以問, 但在問完後就緊接著說事情,說點實質性的東西。
一來,節省大家的時間;二來,可以減少對方的焦慮。
你什麽都不說,就問在不在,這容易讓對方產生一種不祥的預感。
人對未知的事,總是感到恐懼的。
所以,在微信聊天時,請有事說事。
微信是社交場,你怎麽社交,就有什麽樣的結局。今天所講的這幾個禁區千萬別踩。
點個 「在看」 ,歡迎在評論區補充,一起避坑。
作者 | 哈叔,來源:哈叔的職場微課堂(ID: haerg7)。
主播 | 絳染 ,電台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