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因創作
【南北戰爭三百年】【孔子大歷史】【翦商】
而被讀者熟知的歷史學者
李碩,
因病中斷了在巴基史坦的背包行走,在被醫生宣布了存活期不超過一個月的情況下,回顧並整理了他自2005年以來思考並寫作的文字,最終匯整合【歷史的遊蕩者】。
在病中,李碩萌發了將自己過去二十余年裏散落的或者未曾刊發的文章編輯成書的想法。這些文字著眼於多個時期,不局限於一時一地的研究,東晉江南、華北蠡縣、北魏洛陽、上古關中、玉門關外、內蒙古、新疆、西藏,甚至霍布斯時代的不列顛尼亞,都在他的視野之中。故事內外,帝王、貴族、士大夫、軍官甚至「騙子」,也都穿越歷史,成為一個個鮮活的人。
【翦商】作者李碩的勇氣之作,
12段學術遊蕩,3000年時空穿梭,
寫歷史,更寫人心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歷史的遊蕩者】實拍圖
這是李碩在【翦商】之後傾力奉獻的勇氣之作,是他的思想之旅,更是他的學術自傳,與他之前的作品都不一樣。勇敢者始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他在書中用 12篇導讀 來講述自己的學術歷程和酸甜苦辣。執著的、性情的、孤勇的、不為學術而學術的李碩有著自己的堅持,他說: 「獨行的旅程永無盡頭,但人終究會遇到適合自己的方寸之地。」
「試驗的殘次品」
李碩 文
大約在2016年,曾有編輯朋友問我:是否考慮把單篇文章結集出書?我將當時已有的若幹論文匯總起來,發現它們的主題過於分散、蕪雜,涉及好幾個學科領域或專業方向: 上古史、中古史、文學史、邊疆民族史、法制史,甚至考古,連歸納出一個書名都很困難。 那位朋友也是這種感覺,於是編個集子的想法便擱置了。
直到2023年2月,我突發急病,中斷了在巴基史坦的背包旅行。回國之後,經過半個多月住院檢測,會診結果是已無手術可能,存活期不超過一個月。
當時我想,在已經出版的幾部專著之外,那些散落的或者未曾刊發的文章,還可以匯總成一本書。再看一遍這些論文的題目,感受卻和七年前大不相同: 一個學人,怎麽能在二十余年的時間裏,寫出領域跨度這麽大,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堆文章?簡直是行為藝術啊!
也許,人之將死,看到的風景會有很大不同。 這是我的幸運。如果我不死 (或者做死的準備) ,這些文字也許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被放置在一起。
更幸運的是,借助傳統和現代的醫學手段,後面幾個月裏,我的癥狀逐漸減輕,在胸前插著塑膠管引流膽汁的情況下,還有體能完成文稿整理。
於是有了這本書。 它收入的,是我從2005年以來寫作的若幹篇學術論文 ,有些論文的構思時間,始於20世紀末我還讀本科時。部份論文尚未刊發過。另外,凡在我已出版的書中使用過的,不再收入本文集。
這些文章跨度太大,所以有必要向讀者解釋一下,我當初為什麽會萌生這個想法,以及在文章背後,我曾經有更多的研究和寫作計劃。我把這些解釋寫成了 導讀 ,放在每篇(或每組)論文的前面,並用不同的字型表示區別。 這些導讀可能比論文本身更有趣味,也更開放,包含著更多的可能性。
那些 導讀文章,基本介紹了我對每個題目、領域萌生想法的過程,以及論文何時寫作等 等,涵蓋了我從本科時代至今二十多年。
【歷史的遊蕩者】實拍圖
我在中學時就喜歡看書,想搞點關於人的「研究」, 當然,那時看書條件太有限,只能是縣城少年的自娛自樂。到1996年考大學,填報誌願,我想考北京大學的歷史學系或社會學系,但不巧,那年北大在河北省的招生目錄裏,這兩個系都沒有,斟酌一下,我覺得中文系離這兩個專業還算近一點兒,於是就進了中文系。
開學報到幾天之後,老師告訴我們: 北大搞了個「文科綜合試驗班」,文史哲三個系的課程都要學,這三個系的新生都可以報名。 於是,我報名後參加了個小考試,好像有一段古文斷句轉譯,再寫一篇作文。然後就進了文科試驗班。
後來聽說,辦文科試驗班的創意來自季羨林先生。他說,現行的學科體制是模仿蘇聯而來,專業分得太細了,導致學生們知識面都比較窄,當了學者也只能搞很窄的學問。所以應該 「打通文史哲」 ,號稱要培養通才或「國學大師」,所以這個班也俗稱 「大師班」 。
大學時候,時而遇到有人拿「大師班」打趣,或者羨慕。我解嘲說: 大師都是基因突變出來的,幾十年幾百年出一個,怎麽能像孵雞一樣,一窩孵出三十個?
北京大學(圖片來自網路)
文史哲三個系聯合開課,其實也只是把三個系各自最基礎的課程,像富鹽水拼盤一樣放到課程表裏,開課的老師們也不知道怎麽培養所謂大師,和之前開課都是一樣的講法。
而對我來說,因為早早接觸文史哲這幾個學科,就覺得它們真沒太明顯的界限,基本都是一回事兒,還有其他跟人相關的「社會科學」,都沒有實質性的樊籬。因為 研究作為社會人的人 (而不是醫學眼裏作為生物活體的人),關註點、切入點都很接近。後來我做過文字記者,還曾用非虛構方式記錄旅行,甚至嘗試拍攝紀錄片,其實都是 對人、對人群的觀察和記錄 。
簡單說,從文科試驗班開始,就 「學雜了」 。
【歷史的遊蕩者】實拍圖
我寫的文字裏面,可能缺少關於哲學方面的,其實當初的哲學課程對我有很直接的影響,甚至和我後來的表達方式有關, 就是用盡量日常的語言,清晰簡潔寫出一件事、一個人,不習慣講理論、講道理、講應該如何如何,把思考和發揮的空間留給讀者。 這還涉及西方哲學兩千多年的歷程。
這方面影響我最深的,是所謂 「維特根史坦後期哲學」 ,它的大意是:討論和人有關的問題時,那些由少數人人為定義、制造出來的「概念」,生命周期短,也容易產生歧義,反倒是 日常語言中使用越多的詞匯,才越有生命力,傳達意義越準確。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寫東西就盡量使用 日常語言 ,不使用太生僻的學術詞匯,而且盡量做 個案 的研究,用事例說明問題。
維特根史坦
本科時,有些老師會在課堂上講自己最近出的書,鼓勵學生們去讀。我們的班主任,中文系的錢誌熙先生,有時到我們學生宿舍去坐坐聊聊,給我們一點指導。看到有同學在讀本校老師的著作,錢先生說:「你們現在是本科階段,還不應該讀這個, 應該讀原典,讀第一手的東西 ,把基礎打好。」國學班的原典,就是四書五經、史書文獻、經史子集等。當然,還有其他人類文明中的原典,如【聖經】和希臘哲學對話錄,等等。
錢先生這個告誡對我影響非常深。而且,人類文明積累起來的原典已經足夠多,一個學人一輩子也不可能窮盡,這是個 終身學習 的過程。
不同的研究者,對原典的把握程度、解讀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所以寫出來的第二手研究著作,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晚輩學人必須有自己的主見,在理解原典的基礎上,借鑒參考前人的二手著作,才能形成紮實可靠的想法和知識體系。 如果沒有對原典的直觀理解,唯讀二手研究,很容易產生「誤讀」,甚至以訛傳訛, 再寫出來的東西就屬於「三手」,除了引註的來源組譯,基本無價值了。
【歷史的遊蕩者】實拍圖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說:原典都問世幾百上千年了,無數人研究過,我再讀也讀不出新想法,甚至讀不進去,只能看現在大佬們流行談什麽,這有什麽辦法?
我的感受是, 人都要結合自己的閱歷、認知去讀書。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和閱歷,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時代的新生活、新環境,這些親身積累,都是我們閱讀古籍原典的新「視角」,就像看一座山,「遠近高低各不同」,人所處的位置變了,視角變了,自然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景象。這就是文史之學能夠常新的根源。
所以,關鍵就是自信一點,從自己已有的積累,找到新的觀察視角。對二手著作,都要用批評的思維去審視。
要首先掌握「第一手」的知識,不僅適用於治史,也包括分析現實問題。比如對邊地人群的觀察認知,只聽城市精英(如當地學者、官員)的描述,就屬於二手知識;如果能跟老鄉們交上朋友,到他們家住一住,過過日子,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這並不意味著精英們的總結不正確,而是應該 兩者對照 才 會更深更全面。這些調研方法,其實前人已經有過很經典的總結文章,這裏不多說。總之, 「一手」素材是理解「二手」作品的基礎,也是判斷「二手」「三手」知識價值高低的座標系。
【歷史的遊蕩者】實拍圖
我這裏收入的論文,很多都沒發表過,或者發表了也沒變現出課題經費等實際利益,因為領域跨度太大,哪個圈子都不是,沒空去拜碼頭、參與利益分配的排隊。
從這角度講,季老「打通」的創意也算不成功,水土不服,或者說時代變了。
病中力衰,諸事潦草,書中各篇論文,我多數沒有精力重新審讀修訂一遍,這種工作別人也很難代勞,所以會存在很多錯漏之處,希望讀者用 質疑和批判 的眼光去看這部「二手」作品集子。
(本文節選自【歷史的遊蕩者】前言,此處略有刪節)
團購資訊
【歷史的遊蕩者】
作者:李碩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團購價:64.4元 (原價:99元)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五一大放價!
掃碼進入店鋪,享更多優惠折扣!